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宅品味

獲獎名單揭曉!2022臺北美術獎 表現社會議題

室內Interior

更新於 2022年12月20日02:19 • 發布於 2022年12月22日00:00 • 室內雜誌編輯部

「2022臺北美術獎」於12月9日於頒獎典禮公布獲獎名單,由黃麗音以作品《蒸蒸日上》獲得本屆首獎;吳依宣、呂易倫、林政佑、劉文琪、劉紀彤等5組作品獲得優選;吳聯吟、張程鈞、傅琬婷、鄭文豪、謝其軒等5位藝術家獲得入選認可,共計11組作品在366件作品中脫穎而出。

貴賓與參展藝術家合影。
貴賓與參展藝術家合影。

本屆參賽作品多樣且豐富,彼此競爭非常激烈。本屆評審團由簡子傑、陳慧嶠、張晴文、劉和讓、林怡華、雷逸婷、蘇珀琪組成。評審團代表簡子傑認為,在評選過程中,該著重於形式表現的專業性,還是偏向新議題開發的思辨,是一大難題。

臺北美術獎作品

首獎
蒸蒸日上 / 黃麗音

黃麗音《蒸蒸日上》系列「你聽到⼈們說話了嗎?」。
黃麗音《蒸蒸日上》系列「你聽到⼈們說話了嗎?」。

作品以融合在地傳統及異地文化為主軸,利用市集的臨時材質和擺攤結構,結合剩量回收和現成物,產生新的排列組合,探討人類的超現實荒謬集體行為,亦從中去理解在資本主義下的勞動力和經濟情況。黃麗音藝術家亦在作品中,表現社區、歷史、經濟學、全球貿易、殖民主義等多重面向,訴說社會的不和諧和不穩定。另外,她認為一切都會消逝,所以在作品中不談及所謂的永恆。
優選獎
過度曝光 / 吳依宣

吳依宣《過度曝光》。
吳依宣《過度曝光》。

作品以「目光」比喻為攝影中的光,探討當代影像的氾濫現象。吳依宣認為當代的公共空間逐漸被個人事務和影像所佔據,使人們對事物的感知消逝於過度曝光中,於是他試圖重新詮釋事物,並將其還原至現場。透過在影像與實體空間中的對話,反思「影像先行」的感知經驗。

Room Service from Padded Cell / 呂易倫

呂易倫《Room Service from Padded Cell》計畫「光學失誤,從臨摹到臨床」。
呂易倫《Room Service from Padded Cell》計畫「光學失誤,從臨摹到臨床」。

主要探討在轉型正義後的社會裡,在精神狀態與被邊緣化的監禁空間中,深化集體的精神共感。透過拍攝台灣不義遺址,以及在牢房門窺看孔,鑲嵌與觀者對視的影像,思考在不正常及悲觀的狀態中,如何為特殊空間提供服務。
斜度三 / 林政佑

林政佑《斜度三》。
林政佑《斜度三》。

藝術家以曾經在斜坡上工作室舉辦的展覽為發想,依照當時的場域特性,融合影像媒體和身體感知展現3件作品;觀者透過傾斜的身體運作,一覽疊合影像的轉換和視野的推移。當展覽移至美術館,藝術家保留過往空間記憶,以斜感為基底,再現媒體與身體間的關聯。
有一種叫天使山的冷 / 劉文琪

劉文琪《有一種叫天使山的冷》。
劉文琪《有一種叫天使山的冷》。

由於藝術家的父親是一位冷氣師傅,於是藉由跟父親半虛構往返的明信片,談論高海拔雪地有關「冷」的感受經驗,以玻璃霧氣塗鴉、擬造雪景、冷氣工程圖為物證,與對話內容互為隱喻,形塑冷的多重敘事場景,以無法錨定解釋的感覺,在觀者腦海裡生成屬於各自開放性的故事結尾。
兩河之間 / 劉紀彤

劉紀彤《兩河之間》。
劉紀彤《兩河之間》。

作品取樣於烏山頭水庫,藝術家透過勘查周圍村莊的祭祀場域、紀念銅像的方式,將事件和資訊分析共構,並藉由日本童話的象徵符號,重新認識現代化下的神話傳說,同時邀請觀眾望向水面下和風景背後的消逝,了解技術物如何改變水和人之間的關係。

臺北美術獎主視覺。
臺北美術獎主視覺。

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閱讀全文請點連結,到interior官網探索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