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塑膠公約》第五次談判會議歷經為期一周、44場會議談判後,各國意見仍強烈分歧,包括塑膠產量上限、塑膠產品和相關化學品的管理,以及協助發展中國家實施該條約的資金問題,最終並沒有達成共識。
而雖然大會談判破局,並決定將重要決策延後到明年再議,台灣環境部12月2日召開的「《全球塑膠公約》閉幕成果說明」中,環境部長彭啓明表示,本次雖然沒有明確法令出來,「但有關塑膠汙染的法律約束力國際文書談判已就『主席文本』達成一致,環境部減塑、限塑的立場不會因此改變,預計明年上半年將邀請各界環保團體一起討論台灣2035年的減塑目標。」
《全球塑膠公約》最終回談判為何破局?
《全球塑膠公約》無法如期定案,原因是由歐盟等76國組成的「雄心壯志聯盟」(High Ambition Coalition)希望全球一致的規範、從源頭管理塑膠生產,但由伊朗等產油國組成的「志同道合聯盟」(Like-Minded Group),則把重點放在下游回收及廢棄物處理,雙方意見嚴重分歧,導致未能達成協議。
根據《法新社》報導指出,會議期間,德國代表塞巴斯蒂安.恩格(Sebastian Unger)對於談判未能取得突破表示失望。他表示,應保留目前的草案文本,以便未來持續推進討論。
而來自塞內加爾的代表席拉(Cheikh Sylla)更進一步提議召開「INC 5.2」續會,給予各方更多時間調整立場。
環境部應對策略:減塑行動同步國際標準
前往韓國的台灣觀察團代表之一,台灣循環經濟與創新轉型協會榮譽理事長樊國恕表示,本次談判爭議主要圍繞在歐盟及產油國,其中關於塑膠產品及產品添加化學品納入淘汰清單、原生塑膠聚合物訂減產目標、訂定全球基金機制等,有非常多爭論,不過草案已將各國意見納入,預期下次談判將逐一討論、確定。
「 這次公約談判主要由歐盟主導,台灣以外貿為主,而歐盟也是出口的重要對象,因此對於塑膠的替代、管制,產業界也需要思考,不然塑膠遲早會被納入管制。 」樊國恕強調。
彭啟明則提及,本次談判因為220名化石燃料遊說者註冊參與,歐盟則只有約191名參加,導致兩大聯盟難以形成共識,但好消息是各國談判代表在條約文本結構已經取得更大共識,只在某些關鍵領域存在分歧,文本將作為2024年後續會談的起點,並延續至2025年,未來需要更多時間協商解決。
「全球塑膠公約與氣候談判一樣,已經進入深水區,部分產業需要變革,今年雖然國際有高度共識,但部分仍然有一點延誤。」彭啓明接受媒體聯訪時表示。
最後,儘管全球塑膠公約第五次會議未能達成協議,環境部資源循環署長賴瑩瑩指出,草案內容對應到台灣已經推動的塑膠資源循環政策,除了檢討2018年提出的減塑目標,也會依公約談判情形協商各部會推動向前,並透過塑膠聯盟與產業合作制定因應方案,協助塑膠產業轉型。
延伸閱讀:《全球塑膠公約》對台灣減塑策略有何影響?議程三大焦點一次了解!
延伸閱讀
實體IC晶片卡掰掰!12/2起可臨櫃申辦「行動自然人憑證」:流程、功能、差異一次看
《全球塑膠公約》最終回談判在釜山展開,對台灣減塑策略有何影響?議程三大焦點一次了解!
488萬卡友受衝擊!4銀行紅利點數「終止萊爾富兌換」:為何2025年將迎回饋大退潮?
「加入《數位時代》LINE好友,科技新聞不漏接」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