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親子

當孩子說:班上只有我沒手機!在「從眾」與「獨行」的岔路口,如何陪伴孩子做選擇?

未來Family

發布於 2024年03月18日01:30 • 吳孟昌

在許多親職教育的講座或親子教養的文章中,時常可見家長對於孩子沉迷、依賴3C產品感到擔憂、困擾,尤其孩子的生活與學習遭到手機「綁架」,似乎已成為引爆親子衝突的不定時炸彈。

這樣的狀況在孩子升上國中之後更趨明顯,在班上同學幾乎半數人手一機的情境下,每到放學時間,看到身旁的同儕紛紛拿出手機,或在校園,或在校車上,專注地沉浸在網路世界裡,兒子就會投以羨慕的眼神。回到家後,遇到適當的時機,便會面露哀怨地陳情:「我的同學們大部分都有手機,我也想要一台,買給我,好不好?」

我回道:「上課期間,學校不是禁止使用嗎?帶手機去學校,用處好像不大耶!」
兒子加大哀求的力道,手扯著我的衣角說:「放學之後就可以使用啦!我看大家在校車上都在滑手機,只有我呆呆坐著,不然就是看別人玩遊戲過乾癮,你不覺得我很可憐嗎?」

你當初的夢想還在嗎?

聽他這麼一說,突然覺得好笑,姑且忍住,繼續跟他糾纏:「上了一天課,我看你回到家都很累,在校車上不是正好可以休息嗎?況且,你和妹妹都已經有平板,週末功課完成就可以使用了,實在不需要再買手機啊!」兒子看我似乎沒有妥協的意思,也就識相的摸著鼻子走開了,但我知道,這樣的「拔河」並沒有結束,改天一定還會再次上演。

果不其然,在一次兩人散步的空檔,兒子又再度「陳情」。
這一次,我不再跟他「打太極」,直接問他:「兒子,你知道爸爸、媽媽為什麼要限制你使用手機嗎?」他回道:「怕我沉迷,耽誤功課。」
我繼續問:「所以,你覺得如果我買手機給你,讓你隨身帶著,想用就拿出來用,會發生什麼事?」
他想了一下,說:「我可能會花很多時間滑手機、玩遊戲,把該做的事情放在一邊。」

我核對他的意思:「你是說,你會因此荒廢功課嗎?」他點點頭。
我說:「其實,你只要學會克制,或許這種情形也不會發生,你覺得你克制得了嗎?」
他沉思了一下,帶著苦笑回道:「我沒辦法,我應該會無法自拔。」
我順勢接著他的話說:「所以,你可以理解我和媽媽的擔心嗎?我們其實也可以不要想太多,就買手機給你,你就可以跟大家一樣快樂了,但是,你覺得這樣是在幫你嗎?」

最後,我有意識地召喚了一下,他當初進這所國中時的理想:「還記得當初你為什麼選擇挑戰有點難度的考試,而進入這所學校嗎?」他點點頭。
「所以,你當初的夢想還在嗎?」他看著我,一時語塞。

我繼續說:「我們現在就好像走到了岔路口,必須選擇接下來的路。一條是大部分的人選擇的,因為它看起來似乎很輕鬆;另一條則是少數人選的,因為它被預測將會很費體力、耗精神,但是卻有我們想看的風景。如果是你,你會選擇走哪一條呢?」

兒子笑了出來,說:「好啦!我知道你想說什麼了。」
被他一逗,我也忍不住笑了,並且追問:「所以,沒有手機,你還會覺得委屈嗎?」他搖搖頭,微笑的表情看來似乎釋懷了,但我心裡清楚,這只是暫時,因為他在一次次面對誘惑的情境下,終究會再出現一次次的內在拉鋸,而那就會是我們下回再次對話的契機。
「從眾」與「獨行」的抉擇

在孩子成長的路上,面對「從眾」與「獨行」的抉擇,手機只是其中的一個小議題而已,還有其他更重大的議題,將會以「岔路」的圖像呈現,迫使孩子陷入兩難、糾結的情境。
做為陪伴者,父母可以做的,就是藉由對話,協助孩子確認自己的目標,衡量自我的能耐,並從中展示可能的利弊得失,然後,試著讓他做選擇,並為自己的選擇負責。孩子由於尚不成熟,這個過程難免有父母引導的成分,但透過一次次的核對,不但增進了彼此的理解,也會讓孩子未來在做選擇時,越來越篤定,並具有信心。

作者簡介│吳孟昌

六年級生,現為大學教師。在學習親子對話、與人溝通的過程中,深覺安頓自我的內在,比鑽研外在的形式、技巧更為重要。深信唯有關顧好自己的心,才能與他人及世界產生美好的連結。
歡迎到吳孟昌的心靈小舖,探尋自我覺察、連結他人/家人、安頓生命的錦囊。

Photo By:photo-ac
數位編輯:黃小羽

>>免費訂閱《未來Family週刊》全方位教育教養媒體,教好孩子不求人!
>>加入《未來Family》好友!看更多內容!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