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親子

劉彥廷》怎麼跟「情緒化」的家人相處?面對最愛的家人,最好的方式,不是改變對方,而是學習一件事

未來Family

發布於 08月19日01:07 • 劉彥廷

怎麼跟「情緒化」的家人相處?
你身邊有沒有「情緒化」的朋友或家人呢?
我和我爸的關係,一直以來都不是很好。

在我眼中,我爸是一個嚴厲且情緒化的人,講話又難聽,經常會把自己的情緒丟到家人身上。
像小時候,如果考試考不好,我爸會對我說:「你不想念書,就給我滾出家,自己想辦法養活自己!」
跟朋友出去,太晚回家,我爸會說:「你再這麼晚回家,就乾脆不要回來了。」
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我國中時,半夜偷爬起來玩電腦,被我爸發現,他氣到直接打爆螢幕、摔爛主機。
結婚搬出家後,我就很少回去了。有次難得回家,全家人一起吃飯的時候,他竟然說:「會不會哪天我死了,喪禮你都沒空來。」
和老爸這樣的互動方式,一直讓我很不舒服。有一段時間,我經常在思考,要怎麼改變我爸,才能讓他能好好說話,不要這麼情緒化。
但這一兩年,接觸了心理學還有情緒科學後,我不再有改變他的想法了,但不是因為失望,而是因為──理解。
為什麼有人會這麼「情緒化」?
隨著年紀的增長,有些能力自然而然會長出來,但「跟情緒相處的能力」,卻不是這樣。
所以你會發現,有些人明明年紀很大了,卻沒有辦法處理好自己的情緒,動不動就用情緒綁架別人;只要事情跟他想的不一樣,或是需求沒有被滿足,他就會把情緒丟出去,做出傷害關係的行為,或說出傷害關係的話。
這樣的行為,在某種程度上,就跟小孩是一樣的。
為什麼說像小孩呢?
因為小孩只要需求沒有被滿足,例如想吃零食,爸媽不給吃,想買玩具,爸媽不給買,他們的直覺反應就是大哭或大鬧,直接把情緒丟出來。他們沒有能力,好好的調整、消化不愉快的感受。
所以,情緒化的人,在年紀上,他已經是個大人了;但在情緒這個議題上,他就像個孩子。
那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人呢?
心理學研究發現,一個人跟情緒相處的能力,和小時候爸爸、媽媽(主要照顧者),對待他們的方式很有關係。
舉個例子,當我們還是小嬰兒的時候,肚子餓哭了,媽媽趕緊跑過來,把我們抱起來,安撫我們的情緒,跟我們說:「乖~沒事沒事,媽媽在這,你肚子餓了,不舒服,所以才哭哭,對不對?」
這看起來普普通通的一句話,其實就是在幫助不會說話的小嬰兒,建立跟情緒好好相處的能力。這裡面包含了「辨識」出情緒,「理解」情緒發生的原因,還有「調節」情緒。
整個過程,媽媽都在釋放一個訊息:有情緒沒關係,我會試著理解你,也讓你更懂自己。
反過來,如果小嬰兒哭的時候,爸媽的反應比較冷漠,只是淡淡地說一句:「喔,哭啦?應該是肚子餓了。」然後直接泡奶給小孩喝。這樣做,雖然有照顧到小孩的「生理」需求,卻沒有照顧到他的「情感」需求,長久下來,小朋友就很難長出好的情緒回應能力。
當我們年紀再大一些,會說話了,看到一件很喜歡的玩具,很想要,但爸媽不買,我們難過的放聲大哭。
這時候,爸媽的反應是接住我們的情緒,安撫我們,然後有耐心地解釋不買玩具的原因;還是用否認或指責的方式,開口罵我們說:「哭什麼哭!不能買就是不能買!」這些行為,都會在潛移默化裡,影響我們跟情緒的關係、看待情緒的方式,以及處理情緒的能力。
所以,簡單來說,如果你的父母,情緒是穩定的,那麼在很大程度上,你的情緒也會是穩定的,跟情緒的關係也會比較好;反過來,如果你在一個情緒化的家庭下長大,那麼你就不容易培養出好的情緒管理能力。

幸福的人不會傷人,受傷的人才會傷人

知道了這些,讓我對我爸有了不一樣的看見。

原來,我爸之所以會這麼情緒化,很可能是因為他從小就沒有被溫柔的對待過,在成長的過程,也沒有一個溫柔的榜樣,可以讓他學習。我爸不像我這麼幸運,有這麼多學習資源跟機會,能幫助我超越原生家庭的限制,所以他只能複製,當初爺爺奶奶對待他的方式。
這時我才明白,原來情緒化的父親,不是壞人,而是受傷的人。
就像那句話說的,「幸福的人不會傷人,受傷的人才會傷人」。
我的父親沒有變,一樣很情緒化,講話有時一樣很難聽,但我對父親的觀點、期待和感受卻變了。

如何跟「情緒化」的家人相處?
現在,當我跟我爸相處,他再把情緒丟給我的時候,我是這樣做的:
第一,安頓好自己的內在。
當我感覺到自己體內有情緒湧上來時,我會有意識的停下來,問問自己:「我現在的情緒是什麼?」
點出情緒的名字後,我會承認這個情緒,然後深呼吸,緩和自己的情緒,不把自己的情緒丟出來,跟我爸的情緒對撞,這樣只會造成兩敗俱傷。
如果情緒真的太強烈,我會先找藉口離開,讓自己暫時遠離刺激源,然後跟自己說:「老爸不是故意的,他有他的限制;他不是壞人,而是受傷的人。」
第二,看見對方情緒背後的想法跟期待。
適當表達情緒的方式,應該要說出自己的「想法」和「期待」,但我爸因為原生家庭的關係,有自己的限制,沒有能力做到這一點。
所以,當我的內在穩定後,我會試著去看見他情緒背後的想法跟期待。
例如,小時候我爸跟我說:「你不想念書,就給我滾出家,自己想辦法養活自己!」
我現在知道,這句話的背後,我爸真正想說的其實是:「我希望你好好念書,以後才不會像我一樣,這麼辛苦。」
再例如,我爸說:「會不會哪天我死了,喪禮你都沒空來。」
我能看見,他真正的想法是,覺得我太少回家,很想我;而期待則是,希望我有空多回家看看。
慢慢的,我發現,當我能夠接受我爸的「限制」,並且看見情緒背後,真正想說的事的時候,我聽見的,不再是傷害,而是愛。
你身邊也有情緒化的家人嗎?
也許,面對最愛的家人,最好的方式,不是改變對方,而是學習「理解」對方的限制,然後用穩定的內在,接住對方。
說到這,可能有人會覺得很委屈,為什麼需要學習跟改變的是我,不是對方呢?
我能理解這種感覺,因為有很長一段時間,我也是這樣想的。
但或許可以換個角度思考,我們的學習跟改變,其實不只是為了對方,也包含了我們的伴侶或孩子,讓我們不再複製上一代的行為,把傷害傳給我們身邊最愛的人,成為自己不喜歡的樣子。

Photo By:photo-ac
數位編輯:黃晨宇

>>免費訂閱《未來Family週刊》全方位教育教養媒體,教好孩子不求人!
>>加入《未來Family》好友!看更多內容!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1

  • 天佑
    寶貝,穿個好衣服。也好入眠。情緒會更好! 點擊開啟shopee.tw/ka2zdco_o9 進來看看。
    08月25日05:54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