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學哲學與心理學博士、快樂研究院創辦人塔爾.班夏哈:
我是一位家長,有三位青春期孩子,我很擔心他們的未來。我講的不是 50 年後、而是馬上就可以看到的未來。在這麼焦慮不確定的時代,幸福感真的可以落實嗎?為什麼在困難時刻,特別要談幸福感?
紐約大學提出一個概念叫做「反脆弱」(antifragility),這是「脆弱」的相反,多數人稱為「韌性 2.0」。「反脆弱」是從工程學延伸出來的概念,有些材料承受壓力後會恢復原來的形狀,就像這個材料有自己的韌性。
一個有韌性的人就是可以彈回原形的人,當我們在談教育,「韌性 2.0」 就是升級版,一個人承受壓力後,不僅會恢復原來的狀態,也會變得比原本更強大。在我們身邊都有反脆弱系統,例如你的肌肉,經過一段時間的重量訓練後,會獲得更強大的肌肉,我們的肌肉群就是反脆弱的系統。
我的課堂上有很多心理系的學生,多數聽過 PTSD(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但很少人聽過「PTG」,PTG 就是「創傷後成長曲線」(Post Traumatic Growth),就是反脆弱的曲線。要達成 PTG 有個前提,你必須要知道創傷後是有可能恢復且成長的,有了這樣的察覺,就可能達成 PTG。
身為家長、老師、政府,我們可以做一些努力、創造出一些條件(重視環境),來大大提高 PTG 發生的可能,幫助孩子在遇到困難時可以長出韌性。這是我們談到 well being 時背後的科學,我們唯一很確定的,就是不確定這件事。
要討論這時代的幸福感,可以從 SPIRE 這個架構來思考:
S/精神層面的(spiritual)幸福感:這可以來自宗教、信仰層面的安慰。在學校也可以透過練習正念、冥想、練氣功、聽音樂、演奏樂器等方式來達成。重要的是學著活在當下,獲得更多幸福感。
P/身體的(physical)幸福感:這包含每日所食和運動。有人說久坐就跟吸菸一樣危險,我們需要鼓勵學生動起來,走一走、爬樓梯都好。現在孩子都不太喜歡動,最糟糕的狀況就是整天玩電玩,好一點的會去彈鋼琴,但運動影響我們身體的幸福感,對心理也有很大的影響。我的孩子在疫情期間遠距上課,我都確保他們每天都要離開椅子,起身動一動、走一走,才能生出反脆弱的特質。
I/智能上的(intellectual)幸福感:也就是要有好奇心。研究顯示,有好奇心會讓人活得更久,深度學習對學生的智能上的幸福也很重要。雖然說好奇心殺死一隻貓,但研究顯示好奇、會問問題的人比較反脆弱。
R/人際關係的(relational)幸福感:人際關係也能預知一個人是否快樂。這同時也代表著,我們在經歷人際創傷後還能夠復原。要獲得人際關係上的快樂,需要有真實的人際關係、有品質的共處時間,我們要鼓勵孩子有面對面、真實的交往,網路社群沒辦法讓人面對面交往。另一種方法是幫助別人,助人為快樂之本,這是訓練反脆弱的一大方法。
E/情緒上的(emotional)幸福感:這不是說要規避悲傷或是焦慮,人活著就要面對這些情緒。但我們也會有正面的情緒,例如快樂、感恩,學著感恩、感激。如果我們快樂,免疫系統也會被加強,我們也會變得更堅強有韌性。如果我們有幸福的感覺,我們會更健康、更能面對未來的不確定性。
現今,世界各地都有個謬論,我們要成功才能幸福。找到夢想工作、進入頂尖大學,但是這不會因此幸福,成功不等於幸福。反而是,只要增加 3~4% 幸福感,就會有更多的成功。因為我們的創意會提升,會成為更好的團隊合作者。應該這麼說,
感到幸福,才會成功。
很多大人會認為,自己的孩子或學生沒有好奇心,這就好像說,這個孩子不喜歡吃東西一樣。但問題不是學生沒有好奇心,而是學生對什麼好奇?好奇心是學生與生俱來的能力,作為老師、家長,我們需要幫助學生找到他們喜歡吃的食物。如果我們提供自學、電玩兩種選項,他們多半會選電玩。因此,我們需要制定一些限制,像是限制玩電玩的時間。
大人該如何引導孩子面對生成式 AI ?我最擔心的就是 AI 讓每一件事變得太簡單。我第一本書花了我十年,從寫稿、投稿、改稿、被退稿,最後才被接受。但現在的 AI 讓寫書這件事可以立刻完成,看起來好像省略了十年血汗,但是這十年的歷練給我成就感,幫我練習恆毅力、心理的韌性。
但現在太多孩子,不須費力就能成功,因為太容易得到,遇到一點挫折便放棄。孩子需要有阻力、有困難才能成長,所以我們需要建立這樣的條件,讓他們跌倒之後再度爬起來,才能過有意義的人生。
(責任編輯:劉茵琪)
延伸閱讀: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