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理財

IKEA 平價餐廳「設計」出來的高明陷阱

換日線

更新於 2020年09月02日10:05 • 發布於 2020年08月20日10:09 • 田育瑄/踹妞 Try New!
IKEA 平價餐廳「設計」出來的高明陷阱
IKEA 平價餐廳「設計」出來的高明陷阱

週末想在市區走走,可是又不想花太多錢?不如來去 IKEA 吧!這是許多人在假日不時會蹦出來的想法。「可是,你有要買傢俱嗎?」「沒有欸,我是要去用餐的。」

跟著人潮湧進商場,搶個位,接著排隊、選餐、結帳、上桌,開動!邊吃邊聊,一不小心免費續杯咖啡就喝了 3 杯──這時心想,該是時候來「順便」逛一下傢俱了。

沒想到你才一剛站起來,就有人搶著坐下。更沒想到,自己「順便」逛一逛之後,手上怎麼「又」多了一個藍大袋子的小家飾、生活用品。

難怪,IKEA 會被戲稱為「附設傢俱店的餐廳」。也難怪,人們會笑稱 IKEA 「CP 值高」的餐飲點心(好比知名的 10 元冰淇淋甜筒),正是它們最好的吸客利器。

營收逆勢成長,甚至還能「歸還各國政府紓困金」──怎麼辦到的?

儘管 IKEA 的餐飲與傢俱事業看似「魚幫水、水幫魚」,但絕不是單純的「把餐飲跟原有服務整合」,就能保證導客成功、高朋滿座; IKEA 的成功背後,顯然有一套不同於他人的行銷邏輯。

尤其在全球疫情尚未停歇的此刻,許多實體店家不是歇業就是倒閉,但 IKEA 在停業期間,仍有充足的資金,能夠支付 90% 的薪水給受影響的員工們。

甚至,根據《金融時報》報導,在疫情嚴峻的 2020 上半年之中,IKEA 的全球營收還可望較去年同期成長 6% ──這樣超乎眾人預期的逆勢成長,也讓 IKEA 最近「佛心來著地」決定與 9 個國家的政府進行商談,主動歸還大部分曾經接受過的企業紓困補助。

到底這間全球規模最大的家俱零售商,是如何辦到的?它們如何連年維持市場龍頭角色,甚至繞著地球跑、一家開過一家?

以下筆者綜合《IKEA的真相》、《設計領先─宜家的故事》創辦人授權傳記等書,與各國財經媒體的專訪與分析,歸納出幾個關鍵因素,也歡迎大家一起討論:

一、餐飲設計:先「餵飽」顧客,再來談生意

「你不可能讓人餓肚子,還想談成生意。」 (It’s difficult to do business with someone on an empty stomach) IKEA 的創辦人英格瓦.坎普拉(Ingvar Kamprad)說道。可見,「在飯桌上才能談成生意」似乎在東西方社會,都有它的一定道理。

然而,也有一種餓,叫作「眼睛覺得你餓」。或者說,「口袋覺得你餓」。

比如說,我就算肚子不餓、也早知道 IKEA 餐飲以平價著名,但每次看到菜單,內心還是會不自覺地發出讚嘆:「熱狗只要 25 塊錢?」、「永遠 10 塊的冰淇淋?」、「咖啡還可以續杯喝到飽!?」

這樣的「佛心價」,也很容易就會讓人對 IKEA 的商品(不只食物),留下買到就是賺到的「錯覺」。再加上社群媒體的推波助瀾:人們在消費用餐時,往往會拍照上傳,因而在無形間也助長了人們眼球對 IKEA 這個品牌的印象、甚至黏著度。

經調查顯示:凡 13 到 32 歲的人,有超過一半曾經上傳自己正在享用食物的照片到 FB 或 IG 。如今光是 IG 一個平台,每天平均就有 5,400 多萬張照片是在「分享餐點」,而且多半是高脂肪與高熱量的食品;而就統計數據來看,每年全球約有高達7億以上人次的購物者,在 IKEA 的餐飲消費上共花了超過 20 億美元──這個數字還在逐年增加。

正如 IKEA 美國分公司食品業務經理格德.迪瓦爾德(Gerd Diewald)表示:「當顧客在你這裡吃飽時,他們就更願意花更多時間在這裡;他們會邊吃邊聊待會可能要買些什麼、如挑選什麼樣的桌椅等等──而等一下也真的會買。」

所以,別以為自己萬事都在用「腦」做決定;某些時候,我們其實都是「胃」說了算。

二、產品設計:所謂「低價」,是要為「所有顧客」考量效率

一般人大多認為,開餐廳,要先思考菜色;賣傢俱,則要考慮造型和實用性。

但對 IKEA 來說,生產一件商品首先想的並不是用途、也不是功能、更不是造型,而是「價格」。 

在《IKEA的真相》這本書裡,就紀錄著創辦人坎普拉透過無數「實地觀察」,所得出的銷售心法。像是如今 IKEA 餐廳的低價霜淇淋、無限續杯咖啡等,就是根據他當年的「低價商業思維」所誕生的極致之作。

但這個「低價商業思維」,想的不只是用降低成本吸引顧客(終端消費者)、增加獲利;而是具體落實到「設計—生產—銷售」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讓每一個過程中的參與者,都有「成本概念」,也能感受到低價帶來的「好處」或「效率」。

例如「在跟生產夥伴討論時,我們並不忌諱直接分享預估(市場)訂價等資訊,而會開誠布公地這樣說:我們(IKEA)想設計一款符合『低價格區間』的椅子,預估要賣 7.99 美金左右(約新台幣 240 元),讓我們以這個價格為目標來一起努力──所以我們不會選擇橡木做為材料,第一是成本太高,第二是不符合永續性的環保概念。」IKEA 業務經理珀·克羅斯特(Per Krokstäde)在《businessinsider》的專訪中說道。

此外,設計團隊也必須思考「通路端」的需求。像是如何降低產品的組裝難度、減少包裝與運輸的耗材來節約成本等等。有買過 IKEA 傢俱的人就知道,他們會盡可能將各式產品拆解、包裝成一個「你可以拿得動的扁平紙箱」,或是「可以讓你輕鬆塞進後車廂帶走」的尺寸──而這些方便,背後都是無數次的反覆設計與價格(成本)估算。

「我們的設計,是想為大眾創造更好的生活品質。而『好的生活品質』當然也包括要為口袋精打細算,」克羅斯特表示。

由此可見,商業的過程雖有彈性,但一點也不感性;唯有加上站在顧客端、通路端等等的「換位思考」,才有可能賺到客戶的青睞與荷包。

三、形象設計:「樸實親民不會錯」(不管是不是真的) 

一路以來, IKEA 的創辦人坎普拉鮮少接受媒體訪問,並以低調、節儉的形象著稱,甚至彷彿過著近乎僧侶般的隱士生活。除了經他本人授權、在 1999 年出版的《設計領先─宜家的故事》(即所謂的「官方說法」)外,人們對他所知甚少。

書中(官方說法)表示,IKEA 的成功始於創辦人的節儉,他身上的衣服幾乎都購自跳蚤市場,而且盡可能不穿西裝、也不打領帶;就算身價億萬,還是只開著一輛老舊的 Volvo 汽車代步;泡過的茶包他會收起來留著下次再泡,餐館如果多給了小包裝的鹽和胡椒,他也會帶回家留待下次備用⋯⋯。

而 IKEA 的企業文化,也徹底貫徹著這樣的信仰:公司高層出差時,必須搭廉航、住平價旅館、點便宜套餐。員工從上到下效仿「創辦人的節儉哲學」,不僅做到謙遜整潔、有禮節儉,還得對自家產品充滿自豪,將公司的理念貫徹到生活裡的每一處細節上,實踐「宜家精神」。

不過,在他過世之後,《紐約時報》記者卻在後續的調查報導中指出,其實坎普拉恐怕並不如該書所稱的那般樸實無華:

例如,坎普拉生前居住多年的房子,是一棟可以俯瞰瑞士日內瓦湖的豪宅別墅;他在瑞典擁有房產,在法國普羅旺斯也擁有多座葡萄園;而他的座駕,除了「那輛傳說中的老 Volvo 以外,至少還有一輛保時捷」。至於「折扣機票、廉價旅館和便宜餐飲」,主要則是為了管理所需:坎普拉讓自己與公司高層作榜樣,中階、基層員工才不會濫用預算。

而這一切經「設計」過的形象,背後只有一個理由,那就是:IKEA 的消費大宗都是普通人;因此,IKEA 在價格上要親民、在服務上要親民,甚至連創辦人自己,也必須「看起來」非常親民。目的就是為了讓 IKEA 的產品可以賣得更多、更快、更好。

坎普拉生前極少數的採訪之一,是 2000 年接受《富比士》雜誌專訪,當時他曾這樣描述過自己的成功哲學:

「親近普通人,知道他們要什麼,就能提供更好的服務──在我心裡,我也是他們的一員。」

不得不說,IKEA 真的很懂「設計」。

執行編輯:吳玲臻
核稿編輯:張翔一

【延伸閱讀】

●瑞典居家布置:如何住得像北歐人?
●IKEA創辦人坎普拉辭世:「瑞典的識別,是貧富能夠平起平坐的尊嚴」

※本文由換日線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加入換日線LINE好友,每日接收全球議題包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