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電影

《王祖鵬/地下電影》專欄:致青春!青春是浪、是風,是體操也是棒球,那些關於青春的台灣劇情長片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發布於 2023年08月07日04:00 • 王祖鵬/地下電影

「青春是什麼」?對於「未經青春、正值青春,甚至走過青春」的人而言,皆是巨大哉問。絢爛青春的複雜性,時常伴隨沾黏危險的美麗——似像睡美人遇見紡車,對此著迷,輕輕觸碰,接著進入夢鄉,搖晃至未知的奇幻領域。

青春這道創作母題,無論是「未來、現在、過去」,皆時常出現在各式的藝術創作之中,尤其是影像。

在許多描繪青春的電影中,它可以是關於友情的、家庭的、爭執的、離散的、迷惘的、熱血的、無畏的,更或是談一場戀愛,又或是對這社會的憎恨控訴——映照著人的生活。

1983年,還未拿下威尼斯最高榮譽金獅獎,僅是初出茅廬的新導演侯孝賢,給出了自身對於青春的寫實記事。

當時,在台灣解嚴前,社會渴望鬆動的意識形態之中,中影總經理明驥拉進小野、吳念真等新人,推出《光陰的故事》、《兒子的大玩偶》等集結新導演的合拍片後,新導演們也各自開枝散葉,楊德昌交出《海灘的一天》,侯孝賢也透過《風櫃來的人》,似在訴說揮別舊電影時代。

(《兒子的大玩偶》劇照,Source:國家影視聽中心提供)
(《兒子的大玩偶》劇照,Source:國家影視聽中心提供)

侯孝賢在《風櫃來的人》之中,固定機位長鏡頭對準了百無聊賴的青少年們,對於普遍的男性而言,當兵入伍成了青春的過渡時期,而這群「風櫃青少年」,晃頭晃腦,糊裡糊塗地就從澎湖風櫃來到台灣高雄,鄉鎮與城市的場域轉換,在片中成了不合時宜的尷尬,恰與「青春的過渡時期」遙相呼應。

侯孝賢的鏡頭直覺,精準地捕捉了發展中的台灣社會,以及城鄉差距的無可奈何,進而影響生活其中的人們。當然,談《風櫃來的人》恐怕也不能忽略那顆在海浪邊的踢踏肚皮舞,青春是股浪潮,前仆後繼,不知該去何方,進而拍打成侯孝賢早期令人著迷的影像故事。

《風櫃來的人》基本上也延續了侯孝賢的寫實主義,靜謐長鏡頭帶出的寫實,前進了南特影展,侯孝賢摘下了最佳影片,至此逐步在歐洲影壇打響名號,觀看《風櫃來的人》,是侯孝賢創作系譜中不能忽視的。

當然,在《風櫃來的人》之後,台灣描述「青春」的電影何其多,進入21世紀,易智言給出了《藍色大門》、張作驥導出了《美麗時光》,人們看見了桂綸鎂、陳柏霖、范植偉等人在銀幕上揮灑青春氣息。

而到了2008年,時任新導演的林書宇,帶著7個大男孩在新竹風城,那裡有棒球、有校園、有髒話、有愛情、有無所適從,狂風吹出了青春的離散與騷動,《九降風》於焉而成。

《九降風》透著林書宇對於青春的澄澈觀察,演員的群體肖像,交織成一幅屬於青春的樣貌,青春在《九降風》之中,不同於《風櫃來的人》的浪潮,青春是一陣風,來去無形,卻總能輕易感受其存在。

《九降風》之後,從紀錄片轉戰劇情片的林育賢交出了《翻滾吧!阿信》,彭于晏與柯宇綸在片中的街頭混日,成了青少年的叛逆與對體制的衝撞不信任。不過,《翻滾吧!阿信》向觀眾透出「歹路毋通行」的整體氛圍,而之中改變叛逆青春的,是體操,體操成為歹因仔回歸正途的浮木,沉潛於片子中的符號意象,成了青春的姿態。

運動與青春,是容易交互聯想的形象,《翻滾吧!阿信》過後,新導演馬志翔的《KANO》接棒而出,2014年,全台灣的多數觀眾,皆沉浸在台灣日治時期,嘉義農林棒球隊的熱血之中,「甲子園」的夢閃現在每一個黑盒子中的銀幕之上,在《KANO》中,青春是淚、是汗,是夢想,更是國族的群體意識。

在上述簡單介紹的幾部電影中得以發現,「新導演」的「新氣質」擺脫了沉痾,恰恰透出了「青春」的多重鏡像,青春從來無法以單一面向定義,而這些台灣導演,讓青春以生猛帶勁的方式,展示在「未來、現在、過去」的每一幀畫面。

國家影視聽中心舉辦「我最愛的臺灣電影:劇情長片」票選活動,自己的電影自己選!國家電影與視聽文化中心邀請你選出心中最愛的臺灣電影!電影述說著臺灣的故事,也是你我的美好記憶。現在就選出你心中的臺灣電影吧!全民票選活動現正進行中

延伸閱讀:《龍貓大王專欄》《報告班長》《熱帶魚》讓你與整個台灣成為好友

【本文由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企劃展出】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