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新首相石破茂提出的「亞洲北約」,實際並非著眼於「北約」,而是著眼於「亞洲」。
相對於臺灣媒體圍繞「亞洲北約」討論,自石破公開該構想以來,不單是日本研究者都同意該構想現實不可行,新任外相岩屋毅10月2日也表示,該構想只是「其中一個中長期願景」,短期內要在亞洲設置相互防衛的組織「十分困難」。4日發表的就職演說(所信表明演說)中,也並未直接使用「亞洲北約」的字眼(同樣地也沒提到臺灣)。
2021年筆者仍於東大就讀時,有門邀請安保相關人士演講的課程,因而有幸親炙石破茂先生的風采。當時石破不過是邊緣政客,但隨著安倍派式微與派閥間力學變化,石破才時來運轉,如今成為日本首相。石破當時受邀的理由,在於其原本就是公認的國防通,自然清楚其所言「亞洲北約」不過紙上談兵。即使如此,為何石破仍要提起如此構想,再於就職之處冷凍此構想?
筆者認為,石破提出「亞洲北約」的理由,一方面是有意操作對英語世界的輿論,另一方面也是企圖重新定義國內政治議程。對此,筆者首先從區分石破與安倍晉三的歷史與憲法觀,介紹石破的思考脈絡,再由此澄清兩個問題:為何臺灣會產生「親中」或「親臺」這種評價石破的切入點,以及如何正確從日本的內政外交脈絡,分析提起亞洲北約的企圖。最後,筆者將簡單針對臺灣如何看待亞洲北約與石破政權簡單表示看法,並補充為何「地方」與「社會」才應該是交流重點。
為何石破在知識界中的批評少於安倍前首相
這邊首先針對石破的思考背景進行說明。如果只對於日臺關係有興趣,可以跳過此處,從下一節內容開始閱讀。
石破跟聲望卓著的安倍最大的差別,在於石破即使於黨員間人氣低迷,但是在基層卻頗受歡迎,甚至在知識界中,即位首相前也不太出現如安倍回鍋首相後的攻擊。不少親日媒體人似乎擔心臺灣民眾對日本高層政治議題的關注下降,導致臺灣人對日關注在氣勢輸給對美關注,不斷強調石破繼承安倍與岸田文雄的安保路線,但根本而言,石破即使同樣主張國防外交強硬,並也主張推動「正常國家」,卻與安倍於「歷史問題」與「憲法改正」有根本的論述差異。
首先是「歷史問題」。日本政治中所謂的「歷史問題」,是進步派歷史學者於戰後反美政治氛圍中形成,最終用於定錨日中外交現實利益的衍伸意識形態:其本身不完全反映歷史事實,而是配合對中國市場需要而調整的政治論述。
安倍跟石破都屬於擁護保守歷史觀的政治人物,但是對於歷史觀於政治的運用存在細膩的差別。兩位都明確認識到戰爭對日本本土市民造成的生命與財產損害,故都希望戰爭若要爆發,至少別捲入日本。然而,安倍相對較於積極解除歷史問題對於軍事政策討論的框架限制,特別是在軍民兩用研究和軍備輸出等高產值分野,並因此對於「戰爭責任」的看法持消極態度,進而使與財界關係密切的歷史學者與安倍產生衝突。雙邊的對立最終導致疫情期間日本學術會議任命拒絕事件,並且最終以岸田時期確認菅義偉勝利而告終。
此外,安倍基於出身,本身對進步派而言就是原罪,因而有被迫打直球的壓力。然而,石破則在這方面較無壓力,所以可以在歷史觀點表達含糊,甚至避免直接表態,導致學者對於石破的歷史觀較無具體印象:普遍學者據此認為,石破應該不會像安倍一樣,在歷史問題有造成外交困擾的發言。這對於建構穩定的日本對亞洲外交有所助益。
對於石破而言,其最大的利益在於模糊歷史問題表態,必要時將歷史觀切至「保守中流」的方向,擴大中間選民支持。石破在描述戰爭歷史時,傾向強調日本的輿論管制造成決策過程偏頗,導致「日本和沖繩」的「市民」成受損失。這點看似貼近保守派的「戰敗責任」,但是重點實則放在批判決策者對於市民的欺瞞,並且並沒有迴避沖繩問題。之所以批判當時政府的欺瞞,也是附和進步派對於安倍的批評,包含安倍派支持產經新聞對朝日等媒體進行攻擊。
然而,將沖繩問題帶入可能才是石破與安倍最大的差異。這次石破的就職演說,也特別提及沖繩於戰時所面臨的磨難。目前日本保守派傾向避免談論沖繩問題的態度,或將沖繩問題相關的討論,集中在中國對沖繩的輿論戰攻勢。但是石破不僅提及沖繩的戰時損害,也提及美軍基地的設置對沖繩日常生活所造成的影響。石破對於沖繩的歷史與現狀看法,基本迎合進步派避免對中戰爭與對美展現自主的態度,如此自然減少來自進步派攻擊的壓力:石破於是為目前檯面上有力政治人物中進步派最好的選擇。
至於「憲法改正」問題,這次所有自民黨總裁候選人都贊同其必要。該問題也是左右翼糾纏已久的問題。日本國憲法歷史比中華民國憲法悠久,但自美軍主導頒布以來,既無修改、亦無增訂。保守派表面攻擊這是「麥帥憲法」,實劍指第9條非戰條項。然則時過境遷,例如第24條規定,婚姻「只有兩性合意」才能成立,通樣也卡到同性婚姻推動。若進步派以修憲外手段通過同婚,則保守派也能如法炮製架空第9條,並宣稱合憲。這使修憲問題並非完全是進步派主場。
面對中國威脅上升,安倍除在歷史問題挑戰日本左翼學者,也在實際政治面主張:必須透過修憲手段,排除對交戰權等軍事手段限制,才能達成「正常國家」。石破與安倍最大的差異,在於雖然並未反對追求正常國家,但是並未死硬要求以修憲手段進行突破,而是認為能透過法規修改的方式,完成安保法制的調整:透過「法規」而非「憲法」追求安保法制的調整,是石破跟安倍過往在國防政策最大的不同,同時也迴避與日本左翼的直接衝突。此外,石破提及修改「日美地位協定」,即使與亞洲北約相同都不可行,但是這也很迎合左派的看法,特別是基地問題的部分(提及沖繩歷史問題幾乎就是為這個目的鋪陳)。
結果而言,石破雖然給人的印象是國防強硬派,但實則意在提出一堆不可行的構想的同時,在實際層面維持現狀,並保留彈性調整空間:這等同把安倍的政治遺產實質架空。
無關乎親中反中:跳脫矢板明夫的親中標籤設定
綜合石破對於歷史問題和憲法改正的方向性問題來看,實則石破只是把日本的安保政策從安倍路線稍微回穩,絕對不存在「親中」的問題。但在臺灣媒體討論石破當選時,都有意無意從「親中」和「親臺」這兩個標籤出發。有些媒體迴避討論這個問題,但也知道安倍時期的日臺外交黃金世代一去不返,因此努力將石破描繪成對中強硬的首相,或從石破頻頻閃躲臺灣問題的言論中,找出其「挺臺不言而喻」的線索。
就此而言,為何臺灣的報導和評論都從「親中」和「親臺」這組關鍵字切入?又拋開這組議題設定,石破的臺灣政策究竟為何?
第一個問題得歸咎於右翼媒體人矢板明夫:整個議題設定都是其自導自演。
石破在8月12日至14日訪臺,而14日當日岸田表示不連任首相。石破回國後於15日參加富士電視台訪談節目,矢板也從臺灣線上參加該節目的前半場(後半場不參加)。8月15日是日本終戰紀念日,石破刻意將訪臺行程安排在15日直前,可能是希望交差訪臺作業後,在這天回答訪臺相關問題,並同時提醒日本市民勿忘戰爭殘酷,沖淡訪臺敏感度。不過錯就在富士電視台跟產經同為一體,而邀請來的矢板本來就準備支持高市早苗。因此在節目前半即將結束之前,矢板刻意表示臺灣人對於石破到底是親中派還是親臺派很在意。主持人表示「石破先生在臺灣被當作是親中派?不會吧!」之後,矢板則繼續追擊:
總之非常重視與中國的關係,推進中國的交流。總之跟安倍先生或高市女士相比,從臺灣來看,果然在對中包圍網當中,日本所履行的立場[按:應為責任]似乎並不強呢?
石破當場便嚴正強調:其討論的是明明日本如何整頓在國際層面履行責任的體制,跟「親中」或「親臺」毫無關係。即使如此,隨後16日矢板便在臉書表示,自己可能因此得罪日本下任首相。在臺灣媒體抄新聞的風氣下,自此開始「親中」或「親臺」的標籤,便成為臺灣定位石破的話題:如果從節目整體脈絡來看,這個議題設定根本就是矢板自導自演,然後臺灣其他媒體也跟著自由時報抄臉書。
臺灣媒體對此無條件接受,也顯示另一位媒體人野嶋剛的評論正確:臺灣雖說是親日國,但瞭解日本國情的政治家甚少。實則日本外交在處理臺灣問題時,通常是於「美中」的框架分析,很少用「中臺」的框架看待:對他國政治人物貼「親中」標籤還能理解,「親臺」在各國都只是特例,多數可能還是臺灣媒體自己編的。
石破的對臺政策轉向:臺灣有事不等同日本有事
然而,究竟石破的臺灣立場為何?
根本而言,石破如何衡量美中關係,自然是國際矚目的焦點,但是其從來並未提及明確的臺灣政策。這並非其並未意識到臺灣,而是主動保持迴避。某位東大的香港研究者,便曾在其近著中寫道:其同僚曾提醒要對臺灣發言小心謹慎,因為臺灣媒體很厲害。這個評論可以窺探日本建制對於臺灣的普遍立場。
石破發言時常言詞空洞且顧左右而言他,但卻是用詞字字謹慎:整體而言,石破本身對於臺灣問題的討論,相當依循日本安保體制,討論的都是如何確保臺灣海峽的自由航行,而非針對臺灣的政治實體本身進行發言。也就是說,石破在國防外交層面,始終只注意到臺灣海峽作為日本的戰略標的,至於臺灣本身是什麼,對石破而言並不重要,最好也保持沉默。
然而,對於臺灣問題不僅石破自身閃躲。以「臺灣有事是日本有事」自我定調的安倍,說出這段話也是其卸任首相後。中國為此召見當時的日本駐中大使垂秀夫時,垂氏直接挑明安倍是民間人士,其發言不代表政府立場。真正日本政府以官方立場表態的對臺軍事行動承諾,目前也就限於撤離日僑,但是這基本就只是國際慣例,稱不上什麼突破。也就是說,雖然石破的言論完全並未超出現行安保體制的框架的範圍,過去的日本政府也沒有,只是隨局勢明確部分細節而已。
如果石破真的對於「臺灣本身」有任何立場,那就是「臺灣有事並不等同日本有事」,並且企圖重新定義「臺灣有事」的內涵。首先,石破非常清楚,日本有美日安保條約保護,因此中國若直接攻擊日本(或沖繩),會同時與美日開戰;但若中國只攻擊臺灣,則日本與美國不必然會被捲入衝突‧亦即:只要安保條約尚在,則臺灣有事就不等同日本有事。這點矢板明夫於節目中承認,『自由時報』也對這點進行批評。
次然,石破不同於安倍或麻生太郎等右翼保守派,對於民主與價值等同盟連帶的強調,實則並不熱衷,而這點是支持臺灣對抗中國的原則性基礎。石破對此表態較少,顯示本身有打算在高層政治層面,拉開與臺灣之間的距離。
石破在對臺高層政治低調的同時,則希望透過內政與社會問題,重新定義與臺灣的關係。非常遺憾地,臺灣媒體對這個更為重要的部分,反而相對冷落。
同節目中,主持人追問臺灣有事相關問題時,石破除老生常談避難和撤僑,將焦點轉向「日本有事」,則更強調「臺灣的出生率只有0.85」這個跟國防不直接相關的問題,並另外強調日本缺乏應對大型災害體制:這點後來被石破凝結成「防災省」構想,並且其「亞洲北約」構想中也提到東亞內的國際災害救助的體制。如果各位閱讀石破這幾年的著作,也會發現疫情過後,石破更傾向強調社會安全部分,而非重複著墨其國防安全政策的高見。這個問題隨者日本社會近期對自然災害的關注增加,應該會是接下來日本政策的熱門議題。
石破於國防外交議題對臺灣的冷處理,頂多只是造成臺灣很難透過石破發言,拉抬高層政治級別所謂「挺臺聲量」,但是石破對於臺灣的防衛支持,應該也不會淡於過去日本政府的態度。對於臺灣各陣營而言,這也表示其必須認真思考,如何改透過低層政治級別的日臺交流,拉抬自身聲量。
解構亞洲北約:議程設定、亞洲網絡與兩面手法
目前為止筆者對於石破的描述,都是強調其對安保體制的深入了解,並且措辭十分謹慎。然而,石破於9月25日寄稿哈德遜研究所的「亞洲北約」構想,雖然以乍看強硬的措辭,吸引英語圈和日本媒體注目,卻也招致於其可行性的批判。其實換個角度思考,這反而顯示石破並未打算於國防外交層面,過度升高對中國的壓力。
首先必須澄清,這篇文章實則提到三個概念:亞洲北約、『國家安全保障基本法(以下簡稱『基本法』)』和「比照英美同盟強化日美同盟」。很多媒體都劈頭報導,石破真要推動國際層面的「亞洲北約」,但再仔細讀過該文,重點實則放在『基本法』的推動,也就是國內法制的層面。而「比照英美同盟強化日美同盟」則是對應「普通國家(直譯)」,並涉及到「日美地位協定」的修訂。
這邊筆者會先介紹對該構想之所以被批評為「不切實際」的理由,並解釋石破即使知道問題,仍要提出構想的動機。最後則說明:為何筆者認為,這篇構想是成功的外交文宣。
該文中所提出論點的最大問題,在於根本而言脫離現實,並且存在邏輯混亂。2022年烏克蘭戰爭後石破出版的『異論正論』,開頭便提及亞洲北約,但是卻有「請中國一定要加入」這種奇怪的措辭:這點在『構想』中,被改成災害發生時的「信心建立措施(CBM)」,變成與亞洲北約平行但掛鉤的建制。最終,在就職演說則拿掉這部分和「亞洲北約」的措辭,只保留烏克蘭問題是挑戰的說法。
撇開邏輯問題,整體而言石破若真推動該構想,也不脫東亞各國意願不高、或者即使推動所耗費的政治能量和經濟成本也過高等問題:相對於北約成員國願意投資北約,日本實則不願意承擔東亞安全義務的成本,西太平洋各國也不真正想互相防衛。至於提升日美關係的部分,也被批評對於英美特殊關係的理解不夠深入,以及沒考慮到美國基於其他地區會提出類似要求,不會接受日本要求的問題。
然而,石破自然也理解該構想的不切實際,但是其也有提出新論述的壓力。前面提過石破對於激進修憲的批判,但是在總裁選屢戰屢敗的過程,他的對手都替其實踐部分想法。例如無論是安倍或岸田,都已經在任內改用法規修訂推動安保體制變革。此外,石破是日本政壇強調日韓關係重要性的代表,並批判安倍惡化日韓關係。這次就職演說中,石破對日韓關係的重視,也只在於日美關係之後,還比中國前面。惟當時日韓關係確實惡化,但是根本歸結於韓國左翼文在寅政權的「親北」,並非全是安倍之過。無論如何,岸田政權幸逢保守派的尹锡悦當政,日韓關係便自動得到改善(相對被冷落的臺灣政府立場則十分微妙)。繼此,石破自然必須提出新構想,才能顯示對國防外交有獨到見解。
但是石破並非只是爭口舌之快。這個構想實則有幾項意識形態與政治議程層面的考量。例如其描述『基本法』時,便提及『基本法』是「外交安保政策的一環,接下來才會推動…憲法改正」。這表示若極右派想推動憲法改正,那麼首先要先替『基本法』抬轎:這個但書替石破創造理由,拖延憲法改正被端上檯面時程,實質凍結該議題。這樣不僅不違反石破過去的立場,也為自身於總裁選的承諾解套:可能石破還沒推完『基本法』,就消耗掉在國防外交議題所有的政治能量,修憲就更輪不到他煩惱。
此外,該構想也反映日本在面對歐美交涉的無力感,而有以亞洲各國網絡為中心,重構以亞洲各國網絡為中心的安全體制。許多人都忘記,日本的外交三原則中,日本是將自身定義為亞洲國家,再與自由主義國家交涉,背後考量則是中國市場。目前面對中國威脅上升,自由世界在西太平洋對抗中國的安全體系,過往都是建立在以美國為中心,對西太平洋各國的雙邊條約或機制。但是美國的存在無論是態度或實際能力,近來在日本保守派中急遽升高。例如2021年推動以英美澳為中心的「AUKUS」時,日本更直接被美國排除在外:這件事也間接導致法國因為澳洲潛艦訂單問題,在太平洋政策與美國產生心結,成為2023年北約在東京設置辦公室的計畫最終宣告流產的遠因。
日本基於美國支援明確但不穩定、以及歐盟軍事行動的意願消極,最終只能回歸外交三原則,強調與亞洲各國的網絡關聯。這種倡議對於美國為主的單邊關係而言是種質變:「亞洲北約」本身象徵亞洲各國彼此間存在多邊安全對話的架構,而非限於美國中心的單邊架構,並意外符合中國利益。因此,表面看似替美國降低軍事防衛負擔,實則是挑戰美國對西太平洋各國的個別單邊外交。這種「與亞洲的對話」雖然短期可行性不高,但長期有可能削弱美國在東亞事務的話語權,並且很明確的展現多邊主義的企圖。雖然目前實質凍結亞洲北約的觀點,但是就職演說中深化日韓關係的發言,可以視為泛亞多邊主義的延伸。
延續這個脈絡,提出日美對等關係,也是基於對等意識形態考量。這點最主要必須圍繞『日美地位協定』進行推動。
石破一直希望透過沖繩問題推動修訂『日美地位協定』,但是同時又不廢除日美安保條約。安保條約是美國單邊協防日本的條約,並沒有規定日本必須防衛美國,自吉田茂到石破茂,只要是腦袋正常運作的首相,都沒有認真想廢除。但是,石破希望能針對駐日美軍問題,有更大的發言權,故提出共管駐日美軍基地、往關島派遣自衛隊等「甜頭」,主打減輕美國負擔,並最終能取得「對等夥伴」的關係。這個提議看似美好,實則會降低美軍對日本國防問題的影響力。且萬一其他各國也要求比照日本辦理,美國在這些國家的軍事影響力將面臨架空的風險,因此美國說什麼當然都不可能答應。
扣除咬文嚼句,這份構想最讓人驚豔之處,在於石破有效運用他國對日本期待的心理與資訊落差,成功於英語圈創造有利於日本的外交輿論。
幾乎安倍開始的日本首相,都非常注意於外交政策的輿論創造。例如岸田於2023年2月在習近平訪俄的同日訪問基輔,乍看是與西方各國站在同陣線,實則日本首相是G7各國中最晚訪問基輔的政府首腦,但是作為2023年G7主辦國,日本首相總不能不去訪問。對比而言,隨後同年4月林芳正以搶救人質為藉口訪問中國,這點被輿論塑造為態度強硬,卻讓日本外相在疫情後搶先西方各國見到中國外相:綁架人質希望與西方國家外交人員見面,是共產主義國家的外交手段。且這之前許多日本人被中國政府扣押,為何不見日本政府「立刻」去救?
幾天後被罵到狗血淋頭的馬克宏可能都覺得冤枉,明明大家想的都是中國市場,就他一個人去中國會被罵。但即使知情人士心知肚明,礙於包圍中國時日本角色要緊,也不敢公開批判日本政府,還得盛讚其態度強硬,和西方站在一起,方給足日本政府面子。
對岸田和安倍,石破在英語世界存在一個致命傷,就是美國對於其「專家」以外的印象並不多。然而,石破反而利用這個「致命傷」,並緊扣美國對日本在安保議題的期待發言,取得為自身正面定調的機會。從這點來看,雖然這份構想也顯示日本還是不太擅長將環境、性別與移民等歐美社會期待的議題與外交宣傳掛勾(這些日本恰巧都是弱項),但是石破的這份宣傳仍算是相當成功:至少臺灣如同英語國家,對於其強硬立場已不再懷疑。
石破政權的新日臺關係:地方創生與社會安全
前面也略為提到,石破政權對臺灣各界最大的挑戰,在於臺灣各界很難再透過日本對臺灣的國防外交態度,拉抬自身的政治聲量。
但是石破的態度只是回歸常態,並非日本政治人物特例。即使安倍的挺臺在臺灣人心中根深蒂固,終其任內都只是口惠而實不至,甚至2018年時基於修復與中國關係,刻意藉故臺灣公投結果,冷凍對臺關係。至於安倍卸任後的發言,則更不能代表日本政府立場,目前其「後繼者們」的影響力目前也有待觀察。臺灣政府仍會持續禮數周到地對待「親臺派」,但在軍事外交問題,臺灣外交當事者心中究竟如何衡量日本跟其他西方國家(特別是美國),可能讓各界充滿許多想像。
至少臺灣應以石破政權的成立為契機,停止對日本在軍事交流層面的過分想像,遑論日臺連帶關係這種「單相思」。這次就職演說隻字未提臺灣,已經很明確顯示石破的態度。並且,從其對於「亞洲北約」的描述來看,即使最後真的有個「亞洲北約」出現,應該也是「沒有臺灣的東北亞組織(Northeast Asian Taiwan-excluded Organisation)」:對中國戰爭一旦爆發,臺灣還是會落到烏克蘭的下場。臺灣不應該對於「亞洲北約」有太大的期待。
此外,臺灣必須嚴格區分石破政權的論述中,「臺灣海峽」跟「臺灣」的不同:石破政權會持續關注戰略標的的安全,但不會想與臺灣的國家認同有所牽連。實際對臺灣的援助也傾向用「協力」這個模糊的詞彙,例如中谷元國防相的相關發言就是一例(此態度與前陣子谷立言的發言類似)。這個狀況自然損及外交論述只能押寶對日關係,並無力投資對歐關係的民眾黨;對新潮流而言,透過炒作日本出兵議題解消疑美論的可行性,可能不會如同過去般順利。
然而,不同於臺灣親日派的普遍隱憂,筆者認為:對臺灣而言,石破政權的誕生對臺灣並非壞事,因為這開啟雙邊強化社會經濟政策務實交流的可行性。
整體而言,日臺在國防外交議題的交流會十分穩定:即使石破政權的態度缺乏突破性,日本仍會持續關注臺海局勢。同時,從石破目前為止的發言來看,石破政權應有意強化低層政治領域的日臺交流與討論,避免臺灣民眾在高層政治面產生過多期待。日本在國防議題敷衍美國這點,已經超前於臺灣許久:相對於臺灣對於國防外交的討論集中在增加兵力或軍備採購等為人作嫁的消耗性問題,日本政府實質更傾向強調「經濟安保」的概念,並且增加的國防經費也都集中在科技研發等有助經濟發展的投資。和岸田一樣自我標榜認同池田勇人和大平正芳的石破,應該會高度繼承岸田在這方面的成就:表面增軍費、實際搞科研、堅持不增兵。
臺灣這方面應該順水推舟,向日本看齊,同時緊扣地方創生與社會安全等層面與日本的交流。許多泛綠陣營新生代有日本經驗的政治人物,對於這方面也都有獨到的看法。例如現任高雄市長陳其邁,便在日本財團系統的『日本網(nippon.com)』接受專訪時,提及安倍所言臺灣有事「不只限於軍事層面」,其看法與石破的觀點便有呼應之處。但是,最大的潛在受益者,可能是地方縣市首長較多的泛藍陣營:如果在野政營想在外交議題的聲量有所突破,深耕對日政策的論述並以行動創造穩健形象,對於日後選情也應該有所幫助。
綜合上述,日臺之間的社會經濟政策交流,仍舊可以持續期待。(推薦閱讀:趙春山觀點:石破茂的內外政策考驗)
(作者為東京大學法學碩士,亞洲政治外交史專攻)
留言 2
平
https://gita.komica1.org/00b/src/1728318202139.jpg
10月08日03:51
pyittr
台灣對日本政治人物研究太少,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利益,取決於當權者思維。不同政治、經濟、文化等環境因素,造就二次世界大戰,石破的亞洲北約,有其歷史因素,國防軍事在於均勢,防衛國家被侵犯、保護人民的安全,而日本有軍國主義化前例,不只要關注,亞洲各國更應提出質疑。
10月07日23:15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