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清德總統日前宣佈將於今(2025)年起,整併「萬安、民安」演習為「城鎮韌性演習」,對此學者普遍贊同此一作為,將可一改過去有如「例行公事」般的照本宣科,以「無劇本」方式找出現有防災問題,並強化城鎮「城堡」般的自我防衛能力。不過除了「萬安、民安」,有關「自強、同心」演習是否要一併納入,則有不同看法。
日前賴清德總統宣布,將把台灣過去原有針對防空避難的「萬安」、及災害搶救的「民安」等兩大演習,於2025年起整合為「城鎮韌性演習」,並一改過去照本宣科模式,依實際情境,採小規模、無劇本方式進行,驗證地方政府在無軍方人力支援下,民防及災防體系的執行成效。
將「城鎮」視為「城堡」 考驗地方應對災害的自主能力
對此國防院國防戰略與資源研究所所長蘇紫雲認為,過去「萬安」及「民安」演習雖然目的不同,但實際內容其實有部分重複。整併後除了提升整體演訓完整度,也能降低相關機關重複演習的行政負擔。「城鎮韌性演習」應是以戰事、工業或天然等大型災害為中心,用同心圓的方式向外推定可能對人民造成的影響,並確保包括行政、糧食、能源、社福及基礎設施運作,讓地方救災、民防等單位同時參與的「整合性」大型演練。
蘇紫雲也表示,「城鎮韌性演習」在歐洲地區已行之有年。特別在烏俄戰爭爆發後,北約(軍事組織)也與歐盟(政治組織)共同設立了許多新的指引,概念是將成每個城鎮視為一個「城堡」,當災害發生時,如何有自主應對的能力。蘇紫雲說:『(原音)北約是把每個城鎮視為一個小的「城堡」,這個城鎮能在災害或戰爭時,盡可能的自給自足,城鎮(地方)政府還有能力指揮調度各種救援單位。等於後方安全,前線就可以減輕負擔、專心對付外敵。』
未來「自強」、「同心」是否納入? 專家意見各不同
台灣主要民間防護演習除了針對災防的「萬安」及「民安」外,還有針對後備動員「自強」與「同心」演習,未來是否一併納入「城鎮韌性演習」,蘇紫雲認為,過去四項演習的課目雖有部分重疊,但「萬安、民安」是權責機關調度地方資源、或組織應對災害的情境演練,「自強、同心」則是支援機關調度後備軍人或重型輜重的動員訓練,兩者目的並不相同,可能會採「城鎮韌性」為核心,再搭配「自強、同心」演訓支援。
不過民防組織黑熊學院首席顧問兼共同創辦人何澄輝則認為,目前台灣在面對地緣政治的嚴峻威脅,及科技社會與新型態衝突的風險下,威脅情境從來不只在統傳領域,甚至可能是交互混合的,因此確實需要做整合性的測試與演練,分開割裂也與現實不符。何澄輝說:『(原音)不管是後備動員也好,物資或後勤動員也好,都有可能在戰時或平時之間,有互相轉換或支援的問題存在。過去台灣在70多年來,雖然在戰火的威脅下,但由於沒有實質上受到戰火直接波及,以至於我們對戰火的想像及訓練流應變流於形式化,是時候需要重新做一個調整。各部門之間不宜割裂、應該要互相支援,尤其是在台灣人口和資源有限的狀況底下。』
「無劇本」不是為了考倒城鎮 而是捉出弱點
另外總統宣布未來「城鎮韌性演習」將依實際情境,採「無劇本」的方式進行,外界擔憂沒有明確課目,將造成地方政府作業的負擔與混亂。對此蘇紫雲說明,過去有課目想定的「有劇本」演訓,其實是一種「程序訓練」,讓單位熟悉相關應對流程;「無劇本」則是一種「應變訓練」,是考驗單位的臨機反應,兩者其實都有其重要性。
蘇紫雲也強調,「無劇本」不是為了「考倒」地方政府,而是藉由演習的方式,共同找出弱點及問題。蘇紫雲說:『(原音 )演習的目的不是為了考倒參演的人,而是讓大家一起找出問題、或是更好的解決方法,變成一個良性的動態修正,我們既有的SOP(標準作業程序),在面對突發狀況時足不足夠?哪些可以調修、提高彈性?也就是「韌性」最根本的概念。』
何澄輝則認為,過去「例行公事」的演習方式,參與演訓的民眾甚至多由公家機關職員來扮演,因此也常被戲稱為「演戲」而不是「演習」,可能無法測出整體危機應變的實際能力,所以將相關演習合併、並採「無劇本」的方式結合現況及實際地區居民進行演練,是較為合理的作法,但地方政府機關有無完善的應變計劃及先前訓練,就更顯重要。
何澄輝同時也認為,未來的「城鎮韌性演習」,若要與過去的「萬安、民安」區別,應該要更廣泛的邀請民間民防、救災、或救難組織團體,而非僅有公家機關參與。因為台灣民間團體的能量一直存在,如果能一起組織受訓,進一步推動一些共同的標準,對「全社會防衛韌性」也會較有實際的助益。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