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撰文/愛咪。愛琳
壓傷(舊名壓瘡,2016/4/13,美國國家壓瘡諮詢委員會(NPUAP)將『壓瘡pressure ulcer』更名為『壓傷pressure injury』)又稱褥瘡,因覆蓋骨突處的皮膚(如下圖)長期或反覆受到外在壓力跟磨擦,而引起皮膚、皮下組織、肌肉與骨頭的受傷、潰瘍甚至壞死。
實驗顯示人體的組織在超過70mmHg的壓力下持續二個小時以上就可能發生不可逆的組織變化,這也是造成壓傷的最主要因素。壓傷好發於長期臥床者、或是瘦弱、皮膚脆弱、體力衰弱、營養不良的病患。
平躺常見壓傷部位
壓傷分級與治療方式:
壓傷若沒有好好照顧,嚴重的壓傷可能使患者截肢甚至導致菌血症而造成死亡。所以當壓傷出現初期症狀就須留意並好好照顧,避免讓病情更加惡化,壓傷依嚴重程度可分為下述四級,數字越大代表壓傷越嚴重:
如何預防褥瘡的產生:
一、減少對皮膚的壓力與摩擦
一般而言,行動不便或嚴重失能需要長期臥床或是久坐的患者,約莫兩個小時就要協助其變換姿勢或翻身一次,發現紅疹症狀時,頻率則須再提高。臥床之角度不宜大於三十度,避免患者因身體重力往下滑而產生摩擦及破損;床單維持平整亦可減少病患皮膚造成局部壓迫及摩擦等情形。
移動臥床的患者時不可硬拉,也不要只拉衣服,正確的方法使用中單協助一位或兩人以上協助幫忙翻身,避免拖拉過程中皮膚會摩擦造成傷口。
此外,將枕頭置於壓傷的好發部位,如平躺時之頭部與上臂、側躺時之腳踝、膝蓋之間的骨凸部位;搭配市售之減壓床、減壓墊,也有助於降低壓力與摩擦。
傳送門>>減壓氣墊床是臥床家人必備輔具,搭配政府補助,有機會0元入手。【點我登記】
坐姿患者應每 15 至 20 分鐘撐起身體或改變姿勢 10 ~ 20 秒。改變姿勢的方式除利用雙手撐起身體,也可將身體前傾,或請旁人協助輪椅後仰,藉由重心的改變以降低壓力。
二、皮膚檢查與照護
翻身沐浴時細心留意檢查病患之皮膚狀況,觀察是否有壓傷的徵兆。包含皮膚發紅、起疹子水泡、灼熱水腫、膿皰、擦傷破皮、毛髮脫落等等。
另外,保持病患皮膚之乾燥與清爽非常重要,若有出汗或排尿要盡快清乾。如果有腹瀉也要盡快清理乾淨。病患皮膚縐摺處要細心留意,並勤於更換紙尿褲、衣物或床單。
三、保持營養均衡
營養不良會導致病患新陳代謝率降低,身形開始消瘦,從而使骨突的地方變得更明顯,使得患部更容易出現壓傷,飲食上需注意攝取足夠的蛋白質及熱量。
溫馨提醒:
壓傷在長期照護中是非常常見的問題,尤其惡化至三級或四級時,甚至會引起許多併發症,對病人生命產生嚴重威脅。提醒大家牢記【減少壓迫,降低壓傷】,了解壓傷發生原因,並按上列之照護原則,相信能為病患與照護者降低因壓傷所產生之非必要風險。
資料參考:長庚紀念醫院護理部/預防壓傷衛教資料
藥學雜誌電子報第117冊
高雄基督教醫院衛教資訊
高雄醫學大學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