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魯閣國家公園有有一群步道志工,十多年來用雙手護步道,他們扛器械、扛石頭,鋪平每個步道,雖然花蓮0403強震,震亂了原有的生活常規和工作計畫,步道志工隊仍然回到高山步道,一人一石一袋護步道。太魯閣步道志工自民國99年成軍至今已10多年,改善的足跡包括轄區小奇萊步道、石門山步道、大禮步道、白楊步道、綠水合流、綠水文山步道及砂卡礑步道等,讓腳下的每一步 更踏實。
揹著石頭,拿著十字鍬,穿梭在山林間,他們是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步道志工隊。修復步道,只靠雙手和簡單的工具,這樣的堅持,是為了把對山林的擾動降到最低。
太管處步道志工 涂正元:「考量它的人文歷史,環境生態 遊客的承載量,盡量都是就地取材,像太魯閣國家公園裡面石頭很多,所以你看到我們做的,使用的材料 都會以石頭為主。」
涂正元,是志工隊的元老,14年來利用工作之餘守護步道,對他來說,是最棒的休閒。
太管處步道志工 涂正元:「帶著比較放鬆 ,比較 去放假 去紓壓的心情,參加這些活動 ,可以接觸愛好自然的人,大家的理念大致相同。」
「主要工項有兩個,一個是 階梯的改善工程。」
光有意願還不足以成為志工,除了基本的體能和耐力,更要具備專業的知識。
太管處步道志工 涂正元:「從步道志工的訓練,再到那個實習 實做,再到進階的訓練,我們就花了大概兩年的時間,那個是一個 過程很嚴謹的訓練。」
志工修復的步道,遍及整個太魯閣國家公園,山友們喜愛的熱門路線或是偏僻小徑,都有他們的足跡。
太管處遊憩服務課長 聶士詔:「高海拔 像小奇萊 合歡主峰 合歡北峰,中海拔的話 像綠水合流 綠水文山步道,低海拔的話 砂卡礑 大禮步道。」
最成功的手作步道,是和自然環境融為一體,有經驗的志工本來就不多,加上 年齡限制在20到65歲之間,太管處期待能號召更多新血。
太管處遊憩服務課長 聶士詔:「我們目前有56位 原來有88位,但是有些年紀大了 他已經退場了。」
太管處步道志工 涂正元:「最大的收穫 應該就是說,你把工作完成後 那種的滿足感,或是對大自然有貢獻的那種成就感。」
一袋一石的奉獻,在眾人合力的手作步道上,留下專屬的印記,或許這就是志工們守護山林的最大動力。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