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政部及交通部補助各級學校改善通學步道,斥資50億元。 然而,工程做完、舖面重鋪,就能達成交通安全的目標嗎?
我們在第一線現場的觀察,感到十分可惜。在此並非說工程改善不重要,而是當政府雷厲風行推動學校步道工程改善,預算大筆花下,但是學校單位,真的能承接起交通改善的責任嗎?又或是,硬體驗收完成後,除了舖面變新了,學校腦袋裡真的更新了交通安全的概念嗎?
50億無法保證人行道不會有機車、沒有汽車違規臨停
對於政府來說,撒錢是最簡單直接的政策,也可以輕易列出數字政績。但是,台灣的交通安全環境,問題很大一部分,是出在交通安全概念、正確駕駛習慣沒有養成,在駕照考照時,並沒有確實被把關!出了駕訓班、監理站,我們的駕駛人離安全駕駛,還有一段距離。
具體來說,學校四周的通學步道花了錢改善,但會不會有機車,繼續騎上人行道?會不會有汽車,直接違停在學生行經的斑馬線上?或是,出了學校四周的通學步道範圍,學生還有人行道可走路回家嗎?
好的通學步道,還需要有好的駕駛習慣
筆者今年協助高雄幾個學校,以公民參與的方式,改善學生上學的步行環境。不少家長感嘆:「以前小時候都是走路或騎車上學,但現在,卻不敢讓自己小孩走路上學了。」
道路設計的公民與參與如何進行?家長上完基本的交通概念課程,實際走踏學生放學路徑,利用學到的交通概念,提出從通學道延伸至四周道路、公車站的改善建議。這些建議,大多不是硬體改善建議,而是利用標線、號誌調整,促使學生上學過程中的交通阻礙被解決:利用標線型人行道延伸步行範圍、接送臨停區的改善設計、停車格的調整、公車站標示 … 等等,讓家長及里民,實際參與道路改善的溝通過程,大家便會知道,好的通學步道得之不易,必須調整隨興的駕駛、停車習慣,才能讓安全的通學環境得以被守護。
除了編列工程預算,還需要涉及居民溝通
而家長及關心的民眾,實際參與學校周邊交通改善的過程,會發現,要改善交通其實沒那麼簡單,因為校方只能掌控學校的校地,出了校地範圍,要做任何交通改善措施,就涉及跟周邊鄰居、店家的協調,而這樣的協調,是編列工程預算,也做不到的事情。
因為,政府工程單位,並不見得擅長進行公民溝通(他們本質是工程技術本位),而要改善整體學生上學的道路環境,範圍遠遠超過學校的權限,因此,如何透過家長、里民的共識,讓一條完整安全的通學路,能夠長出來,關鍵是「溝通的橋樑」,也就是,公民參與公共政策的真正意義。
過往地方政府推動公民參與,常常找不到適合的切入點,不是辦了工作坊,但題目民眾不感興趣(或覺得自己能力不足以參與),來的人寥寥可數,或是工作坊辦完之後,民眾提了很多Idea,但天馬行空,行政部門難以落實。
這一次,從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大家都意識到,行人交通改善的重要性,台灣邁入老齡化國家,越來越多的長者,需要拿拐杖、輔具、或是騎著醫療用電動輔助三輪車,這些都需要要完整的人行道供通行。當我們戲謔的稱長輩騎著「移動神主牌」在車道穿梭之時,背後的辛酸是,這些電動輔助三輪車,其實應該在人行道行駛的。但長輩,有完整的人行道可走嗎?
建構正確的交通意識,錢才會花的有效果
這些本來應該要清出的人行空間,充滿了各種理由,結果讓人不能走,當然各種理由都有他的需求,那麼,誰願意下來花時間溝通,讓各種需求在道路空間的使用上,能夠略為調整各退一步,挪移創造出一個能夠讓學生安全上學、長輩安心行走的空間,這才是台灣下一階段推動人本交通的重要環節。
當硬體建設的同時,能夠建構正確的交通意識,那麼這50億元花下去,才會真正讓「交通安全教育」的根落在校園中,如果50億元花下去,在民眾心中還不如補助停車費50元,那麼,這樣的政策,就沒有打入人心,也會是曇花一現。
留言 9
黃榮杰
有沒有成效只是貪騙的幌子!重點是綠狗有錢貪!
10月24日12:09
Julian Su
有種白癡,就是一定要故意去鋪設那種很容易壞的人行道! 這些修繕的工程公司,有哪一個不是跟政要有關係,每年浪費公帑在那邊修,真他當百姓是白癡嗎
錢真的不是這樣花
10月24日11:50
Louis!!
把人行道圍起來
😆😆😆😆😆
10月24日11:23
汶宿奎水
綠傳媒大內宣傳才能繼續污錢
10月24日11:09
皮蛋祐奶奶
唉⋯⋯⋯⋯麻煩請不要老是在辦公室看[天下],每個學校的周遭[環境]不同,怎麼不好好認真規劃而是只會[撒錢],就像[環境部長]一樣,不先改善[各縣市]的專用[垃圾袋]讓垃圾[分類]落實,就指名[台北市]焚化爐有餘力幫忙其他縣市,麻煩走出[舒適]圈看看]台北市民]和其他縣市的[市民]垃圾分類的落差。
10月24日10:35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