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下半年,隨便在網路上搜尋各種論壇,只要有關Data(數據)的論壇,全部都會加上AI;反過來,AI的論壇也會加上Data。知道為什麼嗎?因為(AI+Data)事情一定會在2025年爆發!」
台灣資訊服務產業龍頭、服務超過4萬家客戶的精誠集團,在1月16日舉辦「2025 SYSTEX Solution Day」活動,數據服務首席顧問于正之在講座開門見山,點明企業端要擴大AI應用,就必須強化「數據力」。
「這個叫做AI焦慮症!」于正之觀察,企業老闆既想快速使用AI,卻又不懂得怎麼做,因此感到恐慌,而精誠接觸的企業客戶在向AI轉型時,都會遇到類似的關卡:無法將歷史和即時數據結合後,推進到機器學習,遑論進一步讓AI代理自主決策。數據很重要,沒有企業不知道,「但是,大部分企業的時間都花在這裡,卻無法突破。」
企業導入AI實戰的魔王關卡:「數據困境」與「應用迷思」
讓數據結合AI,或者換個方式說,讓「數據可以被AI所用」,這道魔王關卡究竟長怎樣?
于正之指出,關鍵在於企業內部數據並沒有為導入AI做好準備,時常會遇到3個「數據困境」,分別是數據規模不夠、多樣性不夠、訓練量不夠,尤其是數據經常被綁定在終端設備,或者既有的管理系統裡面,不容易靈活取用。
精誠國際業務發展部副總經理林宗瀛舉例,真正有價值的企業數據,會散落在CRM(顧客關係管理系統)、ERP(企業資源規劃)、供應鏈、物聯網監控等不同的系統與部門之間,「這個才是對企業營收會有影響力的數據,這些數據現在有多少企業知道怎麼把它跟LLM(大型語言模型)或是跟AI對接起來用?很少、非常少。」
林宗瀛進一步表示,企業對AI的認知往往存在迷思,所認為的AI很多不是關鍵任務的應用,「很多企業的AI專案,都只停留在客服。有大老闆跟我講,他認為這些AI都是小打小鬧。」
另一個企業常見的AI應用迷思,則是認為LLM能直接落地應用、預測使用者行為,「預測這件事情LLM本身做不到。是LLM查詢或回應數據的時候,產生出來的結果。」林宗瀛說明,無論AI預測或是AI代理,都需要匯入數據,同時仰賴周邊的API(應用程式介面)對接其他的系統才能達成,並不是單純導入模型而已。
不論是數據困境或是應用迷思,都證明了企業想要AI,就要先「調理體質」做好準備。
延伸閱讀:簡立峰:1%的AI超級使用者將掌握未來!企業如何快速「AI化」?掌握轉型3步驟
企業AI落地的「關鍵一步」和「3種情境」
最重要的一步準備,就是要讓AI看懂你的數據。
要發揮LLM的最大效能,林宗瀛認為企業必須將業務、商務、財務等重要資料,轉換成AI看得懂的知識結構,「做了這件事之後呢,LLM會變得非常準,」他表示,用好LLM可以從統計、分析、比較等層面,進行許多高端的進階應用,「不只是拿來聊天而已,它其實能幫你做決策,可以給你一些Insight(洞察)。」
而適合AI判讀的資料結構包含向量(Vector)與語意結構知識層(Graph),前者是將Word、PDF等格式文件轉換成向量,讓AI能夠理解文字內容;後者則是將結構化的資料,例如企業的CRM、ERP等數據,轉換成具有語意關係的知識圖譜,讓AI能理解數據背後的商業邏輯與關聯。
林宗瀛表示,Vector形式的RAG(檢索增強生成)已經相當普及,但其生成的答案不夠精準,且缺乏對企業內部資料的理解。 最理想的作法是混合Vector和Graph型態,讓AI能夠直接讀取知識層,並基於這些知識做出決策 。
當內部數據完備,林宗瀛也提供企業3個適合導入AI的情境:
第一,是需要經常查詢與調用大量企業內部數據的任務,像是財務、商務、採購或稽核等。
第二,重複性高且產出價值低的工作,可以透過AI自動化流程替代,讓人力資源發揮更大效益。
第三,依賴性高的工作也能由AI輔助,舉例來說,需要透過IT或其他部門同仁協助提供資料才能處理的工作。
最後,林宗瀛提醒企業在導入AI時,首先要確認AI的準確性、是否存在幻覺,也要確保AI能跟上商務、財務和供應鏈等即時更新,而數據的隱私與安全性同樣不能忽視。
延伸閱讀:
2025最佳25職業曝光!第一名年薪近460萬、職缺3年暴增逾1倍,排名一次看
軟體工程師會被AI Agent取代嗎?微軟裁員「1%」背後,透露生存關鍵
延伸閱讀
專訪|台灣大40億入股精誠,背後盤算是?電信三雄會出現「競爭拐點」嗎?
打造企業的資料軍火庫!數據中台是什麼,跟CDP有什麼差別?為何它對企業很重要?
「加入《數位時代》LINE好友,科技新聞不漏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