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親子

「沒有完整下課能出去玩!」特公盟調查:7困境讓孩子難盡情遊戲

翻轉教育

更新於 01月04日07:46 • 發布於 01月04日07:46 • 陳奕安、黃馨慧
「沒有完整下課能出去玩!」特公盟調查:7困境讓孩子難盡情遊戲
「沒有完整下課能出去玩!」特公盟調查:7困境讓孩子難盡情遊戲

「放學後都要去安親班補習英文或寫考卷,假日要去繪畫班和科學課⋯⋯」國小高年級的喬芯,平日被課業塞滿滿,假日也沒有多餘時間可以去公園和朋友們玩,像喬芯一樣沒有遊戲時光的安排,幾乎成為了現代小孩的常態。

台灣小孩的遊戲時間在進入小學後大幅降低!在兒童人權日前夕,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下稱特公盟)針對台灣兒童的遊戲現況公布最新調查,發現學齡前兒童,去遊戲場玩的頻率是一週1到2次,但上了小學後,去公園玩的時間大幅降低,只剩一個月1到2次。

特公盟
特公盟

特公盟理事長張雅琳指出,台灣學齡前兒童去遊戲場玩的頻率是一週1到2次,但上了小學後,去公園玩的時間只剩一個月1到2次。特公盟提供

調查也指出,現代小學生玩遊戲的時間嚴重不足。特公盟針對22位學齡兒童,進行焦點團體訪談,詢問在學校、放學後、週末假⽇等時段的遊戲時間與狀況,以及遊戲過程遇到的困擾。結果發現,原本是孩子們自由放風時刻的下課時間,卻因為罰寫、補作業、趕課程進度、打掃等原因,經常不能出去玩;在週末或連假,要面對更多的回家作業,沒有餘裕出門玩耍。

「老師有時會用下課時間補課,或我們要移動到其他教室、收書包和打掃,整天都沒有一堂完整的下課時間能出去玩!」就讀目前國小高年級的周修齊也分享,「學校可以玩遊戲的地方只有操場和遊戲場,但那些地方都好熱。」

特公盟透過研究發現了台灣兒童遊戲的七大困境:

  • 下課時間被佔用,經常不能出去玩:孩子經常被要求用下課時間罰寫、補作業,或進行校園打掃,無法自由運用下課時間。

  • 放學或假日忙著寫作業、上才藝班,也不一定能出去玩:放學後許多孩子會去安親班或補習,假日又需要應付更多作業,沒有餘裕出門玩。

  • 校園遊戲空間少、限制多:只有操場和遊戲場可以奔跑,孩子的遊戲空間受限。

  • 老師對遊戲的想法偏向保守、求安全:老師為了安全起見,會制止孩子追求刺激的遊戲行為甚至封鎖遊具,例如:爬太高、禁玩多人鳥巢鞦韆。

  • 遊戲場太熱,影響孩子的遊戲體驗:沒有遮蔽處的遊戲場,不但孩子玩得不舒服,更可能會有中暑的風險。

  • 遊樂設施太無聊,沒吸引力:公園遊具太少、不夠刺激、重複性高,無法勾起兒童遊玩挑戰的動力。

  • 大人沒空陪小孩出去玩:家長晚上下班後,沒有時間精力再帶孩子去公園玩耍。

遊戲培養非認知能力、獲得成長養分

「教育與遊戲都是孩子的需求,兩者不該是對立關係。」人本教育執行長馮喬蘭指出,玩遊戲是每個人的權利與需要,就像大人也不希望上班時間過長,孩子也不想所有時間都用於學習。她說,有時教育體制會因為「為孩子好」或管理方便,剝奪孩子的下課時間;要守護孩子的下課時間,可以從法規層面處理,也鼓勵家長別為孩子的學習太過焦慮,才能讓親子都得到自由。

親子天下主編張益勤分享,15年前《親子天下》雜誌創刊號主題就是「玩出大能力」,許多研究都指出,遊戲過程中,能夠培養孩子的肢體協調、解決問題、同儕社交、創造力、挫折忍耐力等非認知能力,「這些能力無法換算成分數,卻是孩子面對世界的重要關鍵」她提醒。

有「兒童友善醫療之父」之稱的臺大兒童醫院主治醫師呂立說,他從孩子的分享中感覺到台灣的填鴨式教育風氣;有足夠的遊戲體驗,孩子才能覺得有趣、獲得創意靈感,大人應該更努力「幫助孩子找回能夠遊戲的下課時間」。

綠色和平基金會專案主任徐祥誠則提到,近年氣候危機導致夏季熱傷害人數增加、讓孩子無法到戶外玩,政府部門應該積極減碳,才能守護兒童遊戲權。

部分2024年總統候選人競選團隊,代表出席聆聽兒童心聲。⺠進黨總統參選人賴清德競選總幹事潘孟安回憶,自己擔任屏東縣長期間曾遇到身心障礙孩子告訴他「雖然我坐輪椅,但我也想坐溜滑梯」,讓他印象深刻,也積極建設共融式特色公園,相關實踐經驗,也會融入未來的國家規劃中。

⺠眾黨總統參選人柯文哲競選總幹事黃珊珊談到,遊戲是孩子的天性、應該成為兒童成長的養分,無需預設刺激好玩的遊具很危險,剝奪孩子從中學習或探索的權利;她也分享小時候的打球經驗,從玩中鍛鍊體能、學同儕合作,是她無法忘懷的記憶。家有2個幼兒的國⺠黨總統參選人侯友宜競選總部發言人江怡臻表示,氣候影響兒童遊戲權是重要問題,將會與內部持續討論。

特公盟此次召集超過30位小孩,共同推出兒童遊戲宣言,喊出「我需要準時下課,請大家把時間還給我們」、「我們需要快樂遊戲,但是我們也會注意安全,請大人們不要限制我們」等口號,希望能拿回屬於自己的遊戲權利,並呼籲未來的政策制定能以孩子們的需求出發,讓兒童成為真正的權利主體。

(責任編輯:劉茵琪)

加入翻轉教育LINE好友看好文

延伸閱讀:

教育不該只看到問題學生:把眼光從「補洞」轉到「肯定」,師生都不同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