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沈春華 圖/Shutterstock 責任編輯/吳丹華
編按:孩子成年後,選擇與父母期待不同的人生方向,父母該如何調整心情?沈春華在耳順之年,終於等到由兒女帶領的旅程。她分享著,不管和兒女相隔多遠,都希望彼此的心距離很近。儘管這不是容易的事,但做父母的可以主動去理解對方,也寬容的接受,隨時成為孩子生命中的近景、中景或者遠景。
人生會有幾件事,幾個時刻,讓你覺得此生值得?
2022年底,從紐約到舊金山的雙城之旅,我正是這樣的感受。
人生的諸多角色中,對我來說,為母最難!這是我人生付出最多,卻也最踏實,收穫最豐碩的角色。
接住人生的5根繩索中,「家」要能成為後盾和港灣,需要每個成員很有意識地共同承擔。父母必須先扮演帶領的角色,接著期待孩子們能接棒,並負起更多的責任。
「雙城之旅」讓我感受深刻,來自被兒女帶領前行的感動――原來,他(她)們長大了,再也不能「小」看他們。
無論相隔多遠 願心的距離伸出手就能握住
親子關係猶如一幀幀的照片,小時候孩子和父母都是「近景」,摟在懷裡,臉部清晰,可以鼻子碰鼻子的那一種。
長大後,孩子學著振翅高飛,慢慢從「中景」到「遠景」,人影愈縮愈小,和父母之間,不再是伸出手就能緊緊相握的距離。
我一直努力,不管和兒女相隔多遠,我們的心,都可以是伸出手就能握住的那一種。但這並不容易,大部分的時候,必須由我們做父母的主動走近,去理解他(她)們的想法,至於自己的道理,要先忍住放在心裡。
親子關係中,我最感欣慰的,就是我們和兒女之間都能保持溝通和分享,不必有相同的看法,但我們都願意說出來,也樂於傾聽。
耳順之年 換孩子帶領走進他們的風景
2022年底,兒子在美工作3年半後,特意為我安排一趟由他完全規劃、完全地陪的紐約之行。在人生進人耳順之年後,這竟是我第一次到美東。
孩子年幼時照顧和教養的課題,很少職業婦女會對自己滿意,總有「不夠到位」的虧欠感,但我們總是很拚命,蠟燭兩頭燒,希望給孩子最好的。
等到他們漸漸長大了,我們突然發現,在這個驟變的時代情境中,我們這一代父母的親子關係和教養方式,「設定和參數」早就不一樣了,我輩父母得用更開闊的心,來面對成年的子女。
與兒女的關係,既不能太近,更不能漸行漸遠。
因而,當一雙在美工作和就學的兒女,主動幫媽媽規劃一次雙城之旅時,我的心自然是欣慰且期待的。以前總是牽著孩子的手探索世界,終於等到了孩子帶領我們走進他們的風景。
這是記憶中我唯一一次的單獨飛行,從桃園機場到紐約機場。
飛機一落地,兒子已等在大廳,母子見面的那一刻,馬上來個深深的擁抱。旁邊一位看來像亞洲人的年輕男子,好奇地看著我們,是覺得東方母子不會這樣喜相逢式的擁抱嗎?
孩子領路訪名勝吃米其林 「只有我是帶媽媽來的!」
接下來的8天行程,安卓早就做好完整的規劃和安排,該訂位的餐廳和歌劇院、景點的門票和船票,全都在線上完成,一支手機就可順利進出,時間軸和路線完美配合。
安卓一路照表操課,「我是個目標導向的人」,他笑著向母親說明。
我第一次體會到,被兒女「領導」的感覺挺不賴的。
我發揮了勇腳馬的體力,每天緊跟著兒子,亦步亦趨地走遍百老匯、時代廣場、金融中心、新地標The Vessel、自由島上的自由女神像,享用數個星級餐廳,還到當時安卓工作的Spotify位於金融中心62層高樓的紐約總部,曼哈頓港美景一覽無遺。
而藏身在超市的「The Chef’s Table」,是我吃過最心滿意足的米其林餐廳,沒有無謂的噱頭,食材口味滿意度極高,座無虛席,總要提前2、3個月才訂得到。
安卓當時環顧四周,講了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妳看,整個餐廳,只有我是帶媽媽來的!」
我很得意,希望兒子也感到驕傲。(相關閱讀:和成年子女旅遊,不需每餐一起吃!專家:家庭旅遊7個務實建議,創造好關係的新模式)
父母的期待是良好溝通下的祝福 而非壓迫
紐約的緊湊行程,母子之間當然也有交心的談話,是此行意義非凡的地方。
在紐約必吃的早午餐店,兒子突然迸出一句:「媽,我未來的目標,可能不會和妳的期待一致……」
兒子突然說了這麼一句,還帶著不想驚嚇母親的謹慎和老成。
安卓碩士畢業之後,順利地在美國工作已經超過3年。他心裡知道,我和他父親都期待他工作3年後,可以回台灣和我們團聚。
我不知道他說的「期待不一致」,是指歸鄉的日期?還是有其他的想法?
首先我有點驚訝,因為我們跟兒女的討論都保持開放的空間,兩代之間不一致的期待和想法也很正常,但顯然孩子心中有了一些新的場景和藍圖,他擔心那並非我的想法。
我想起年輕時進入電視圈,並非父母的期待,工作6年後赴美深造跌破眾人眼鏡,50出頭就離開熱愛的主播台……。但這一切決定,都有所報償。
符合別人的期待,不如對自己的決定負責,這其實是更大的承諾。
我也有些心疼孩子,在這個高度競爭變動的時代,踩穩自己的腳步已不容易,還要扛著父母的希望前行,可以想見有多辛苦。
我一直認為親子之間應該給對方的,不是期待的壓力,而是互相包容的體貼。所謂「父母的期待」,是建構在良好溝通下的祝福,而非壓迫。
也因為這樣,兒女願意聽進我們的一些「人生智慧」而承擔責任,是美好的結果。
這個世界已經大不同,夢想有了更多元的樣貌,成功不是豐功偉業,而是開啟心靈自由之鑰。
我們這一代父母其實很有自知之明,把自己照顧好,就是給下一代最好的禮物;讓兒女對生活負起責任,快樂健康地生活,就是最大的期許。
疫情和全球環境的改變,讓我們為人父母的心思和眼界開闊起來了。
還有什麼比「珍惜彼此」更可貴的呢!
我把想法告訴安卓,他安心地露齒笑了,我也放心地把班乃迪克蛋送入嘴裡。(相關閱讀:當孩子自認平庸,如何回應?龍應台:不必符合別人的想像,心的安適是跟自己比)
感受到做為母親的幸福 此生值得
安卓後來說,紐約之行,他印象最深刻而難以忘懷的,是母親跟著他「堅忍不拔」地走在寒風冷冽的高架公園(High Line Park)步道。
這是一處由廢棄工業鐵道改建的城市綠廊道,春夏之際,兩旁全是綠葉繁花,加上不時出現造型特殊的公寓建築,是很受居民和遊客青睞的步道。高架公園步道走到底,還可以抵達紐約新地標―蜂巢式外觀的高樓The Vessel。
但來到年底的這個時節,高架公園步道兩旁只剩枯枝殘葉,當時我雖然穿著大衣,但是12月的紐約氣溫很低,頂著寒風走了2公里確實也相當不容易。
走到終點的The Vessel之前,兒子還帶我先到附近預約好的眼鏡店,修了他有點歪斜的眼鏡。
我坐在溫暖的室內,靜靜地欣賞著這一切,雖然雙腳真的累了,但心裡沉靜安然。我很開心自己不知為何卻也如此這般地成為了一個幸福的母親。
女兒等在美西,也著手安排了母親和哥哥抵達後的3人行。更讓我開心的是,女兒完成學業將跟我返回台灣,緊跟著兒子也有假期回台,和老爸全家團圓。
我不知道未來我和兒女之間的關係是不是還能這麼緊密,他們的人生也會出現新的挑戰和目標。
但我相信,做為父母,我們永遠都會寬容的接受,隨時成為他們生命中的「近景」、「中景」或者「遠景」。
如果人生裡有幾件事情,幾個時刻,能讓人覺得此生值得,我的雙城之旅,正是這樣一場「此生值得」。
*主圖僅為示意,非本人
(本文摘自沈春華著,《在歲月裡淘金,一閃一閃亮晶晶》,天下文化出版)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