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常被教導如何獲得,卻鮮少練習面對失去。」——雪柔・桑德伯格《擁抱 B 選項》
從小到大,不論是家庭還是學校教育,甚至進入職場之後,大多人都在專注於如何「獲得」。然而很少有人告訴我們,當面臨失去時,我們該抱持著什麼心態?該如何重新建立自信?
如果每個人一生中必定會面臨失去,不管是失去一段感情、工作或是摯愛的人,你有想過要用什麼姿態面對嗎?
被稱為正向心理學之父的美國心理學家馬丁・賽里格曼(Martin E. P. Seligman)提出「3 個 P 理論」,這 3 個 P 各代表一種迷思,而這些迷思會阻礙人們從失去中復原。想要習得從傷痛中復原的能力,不妨先從認識這 3 個迷思開始。
圖片|Vidamore 提供
迷思 1:個人化(Personalisation)
你可能覺得:「這一切都是我的錯」
但事實是:「每個人都有可能遇到這件事」
面對失去,最不健康的心態之一就是「自責」,認為一切都是因為自己做錯了什麼,甚至從根本否定自己的價值與人格。
(同場加映:突然被分手怎麼辦?失戀教會我的事:做自己的園丁,花若盛開蝴蝶自來)
事實是,每個人都有可能遭遇失去,這與你是怎樣的人無關,甚至有時候單純只是你運氣比較不好,遭遇了每個人都有可能遇到的意外。
當落入這種自責的情緒時,你可以拿出一張紙,在上面列出 3 到 5 個造成事件的原因,幫助自己跳脫自我批評,更專注在事實本身。
圖片|Vidamore 提供
迷思 2:普遍性(Pervasiveness)
你可能覺得:「我的人生全都是一團糟」
但事實是:「有時候我的情緒會被這件事影響」
我們有時會將傷痛無限放大,任由傷痛蔓延到生活的每個角落。當負面情緒影響到生活的多個面向時,會使我們越來越難走出傷痛。
你可以寫下生活中確實被傷痛影響的部分,以及仍然可以順利運作、甚至其實過得還不錯的部分,將兩者區分開來。
(同場加映:如何擺脫負面標籤?內向者 5 步驟學「成長性思維」,把你的特質打亮!)
也許有些事情確實會被影響,但你可以放更多心力、專注在那些不會被影響的部分,慢慢地你會發現自己其實擁有掌控生活以及改變現況的力量。
圖片|Vidamore 提供
迷思 3:永久性(Permanence)
你可能覺得:「我一輩子都會非常不快樂」
但事實是:「最近的我遭遇了不愉快的事」
當我們仍處於傷痛中,很容易就以為這個狀態會持續一輩子。因為悲傷是一個很巨大的情緒,所以沈浸在這個情緒裡是非常正常的,請給自己多一點耐心,好好疼惜自己,給予自己足夠的時間走出來。
(同場加映:星期一上班好厭世?繪本《淹水了怎麼辦》:我們都曾有負面情緒,只是少了打開它的窗)
如果可以,我們鼓勵你試著想像 5 年後自己的生活是什麼樣子,把它寫下來或畫下來,盡可能在腦中建築出一個明確的畫面。你會慢慢發現腦中描繪的畫面並不是不可能,你只是需要時間罷了。
圖片|Vidamore 提供
你是否曾經陷入這 3 個 P 的陷阱中呢?當你清楚認知到這些迷思的存在,就更有辦法跳脫既定的思考框架。
最後一個我們可以做的練習,是學著少用「永遠、一定、總是」這種極端用詞,因為它們很容易限縮了改變現況的可能性。
下一次,當你想脫口而出「我再也遇不到像他一樣好的人」時,你可以試著想想上面 3 個 P,並用其他的言語取而代之。你可以改成說:「雖然我現在還沒有能力愛人或被愛,但當有一天我準備好時,我知道世界上人那麼多,我會遇見可以彼此相愛的他的」。
歡迎把貼文分享給正面臨失去傷痛的朋友,也歡迎追蹤 Vidamore 的 Instagram,覺察並重新塑造自己的想法與情緒,以更具韌性的心態面對生活。
圖片|Vidamore 提供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