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理財

只有14間綜合型大學的荷蘭,為何能吸引更多國際人才?

換日線

發布於 2017年11月23日09:18 • 台客 J/台客 J 的橘色筆記

最近這幾年來,似乎越來越常聽到有人對來荷蘭留學有興趣。回想當初(八年前)自己跟家人朋友說要來荷蘭唸書的時候,大家都露出一臉「黑人問號」的表情;對照現在不少人在網路上詢問有關留學荷蘭的問題,真的是此一時也彼一時也。

而這兩天剛好也看到一篇文章,說到根據荷蘭高等教育國際交流協會的研究報告,過去十年間,荷蘭高等教育(hoge onderwijs)學位學程(學士或碩士)的國際學生人數,從 2006—2007 學年的 4 萬人,到 2016—2017 學年超過 8 萬人,足足成長了一倍。而國際學生佔碩士入學生的比例,更高達約 28 %。

相信不少人知道,總人口約 1,700 萬(約台灣人口總數的 7 成)的荷蘭,只有 14 間綜合/研究型大學(U類),與 50 間左右的高等技職學院(H類),但多家荷蘭大學在全球高教領域榜上有名。反觀總人口 2,355 萬的台灣,公私立大學、科技大學等合計一共有 150 餘所。(註)

如今,荷蘭各大學的國際學生總數(8 萬人以上,僅計算學位生),也已大幅超越台灣(63,270人,包含學位生與交換生)。

出於興趣,我認真的把該篇研究報告看完,下面先分享其中有趣的幾點,給大家參考:

阿姆斯特丹大學校園。圖/EQRoy@Shutterstock

阿姆斯特丹跟馬斯垂克是最多國際學生的城市

身為荷蘭最繁榮的城市,並擁有阿姆斯特丹大學(Universiteit van Amsterdam)和自由大學(Vrije Universiteit Amsterdam)兩間名校的阿姆斯特丹,理所當然成為吸引最多國際學生的城市。

而位於南部,以歐盟條約簽署地聞名的城市馬斯垂克,令人驚訝地超越了鹿特丹和海牙等荷蘭大城,有著和阿姆斯特丹接近的國際學生人數,甚至因為學生總人數較少,成為荷蘭國際學生比率最高的城市(超過 40 %)。

不過這樣的情況,其實是有其原因的:馬斯垂克位於邊境,所以吸引了很多德國及比利時的學生。而這兩個好鄰居,也分別是國際學生來源的第一(德國有超過 22,000 人)和第四(比利時略低於 3,000 人)名。

每個國家留學生,偏好的領域都不一樣

攤開國際學生人數前十五名的國家,可以看到每個國家的學生,對於來荷蘭留學的偏好領域都有所不同:德國有不少人選擇人文社會學科;中國還是以經濟商業和工程為主;印度不意外的是工程掛帥;西班牙和美國則偏好藝術文化,而印尼則有不少人選擇農業。

這樣的結果,可以讓人看到荷蘭大學相對不多,但高等教育卻有著專業上的多樣性,提供了擁有不同興趣的國際學生更多選擇。

南歐跟東歐的成長

在前十五名的國家中,南歐(義大利第三、希臘第六、西班牙第八)和東歐(保加利亞第七、羅馬尼亞第十、立陶宛第十四)就佔了六個位置。

或許是因為在金融海嘯後,南歐經濟深陷泥沼,使得年輕一代紛紛出走尋找機會。至於東歐諸國,則可能是因為當地高教資源相對不足,當地學生往往赴西歐大城尋求更多機會,近年荷蘭的教育便利性(如下詳述),成為主要的吸引力。

中國學生是很多,但沒有想像的多

在荷蘭,來自中國的留學生人數排名第二,僅次於德國。不過在絕對數量來說,跟德國比還是少得太多(中國學生有約 4,300人,而德國則超過 22,000 人)。而從比例上來說,中國學生也只佔荷蘭國際學生的 5% ,跟其他英語系(英、美、澳)等受歡迎的留學國家來比,應該也算是偏低的。

上面談到的,都只是一些有趣的情況。這篇研究報告中最吸引我目光的,在於國際學生畢業後留在荷蘭的比率:

從上圖我們可以看到,國際學生畢業後,有約三成的人會留在荷蘭(工作或生活)至少五年。在工程、科學和醫療保健相關領域的學生,留在荷蘭的比率要比平均來得高。

而根據荷蘭經濟政策分析局的研究,在 25% 的國際學生能永久居留荷蘭的假設下,這些人平均每年可以為荷蘭經濟貢獻 15.7 億歐元(約 550 億台幣)。

我自己不是教育專家,也對荷蘭高等教育的政策發展沒有太深入的研究。不過以下我想分享一下,自己待在荷蘭這幾年所觀察到,為什麼荷蘭高等教育能夠吸引國際學生的原因:

語言的便利性:

在荷蘭,大多數的碩士學程都是以英文授課。甚至在大學部,也慢慢開始有以英文取代荷蘭文授課的趨勢。這一點對於國際學生來說,是相當有吸引力的。

此外,我想來過荷蘭或認識荷蘭人的朋友都會同意,荷蘭人的英文程度與英文普及率,在歐洲的非英語系國家來說,算是相當好的。因此除了校園以外,在當地一般的生活大都可以用英文應付,比起法國、德國等非常需要用到當地語言的環境,荷蘭可以說是相當方便的選擇。

彈性的簽證制度:

如果你在荷蘭的高等教育取得學位,在畢業三年內,可以申請所謂的找工作簽證(zoekjaar)。在為期一年的簽證時間內,你可以不受限地進入荷蘭勞動市場:實習、受僱、開公司等。

這對於國際學生來說,是相當重要的:我們都知道找工作需要時間,特別是在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可能需要更久的努力──這樣的政策,能讓有意願留下來工作的國際學生,有更多的緩衝期。

此外,一旦你在 zoekjaar 簽證一年期滿,或是在畢業後三年內找到工作,你的工作簽證薪資要求,就會比一般的高技術移民工作簽證(kennismigrant)(三十歲以上稅前月薪 4,324 歐元,三十歲以下稅前月薪 3,170 歐元)來得低(稅前月薪 2,272 歐元)。

這項政策使得雇主能更有誘因聘僱外國人(成本與本國人相差不大),而且雇主替國際學生申請簽證的費用相對來說也不算太高。這些政策都提供了想留在荷蘭工作的國際學生更好的機會。(但變相來說真的是壓榨外勞,畢竟這樣的薪資水準,比法定最低工資月薪1,551.6 歐元多了一些,不過真的要過生活還是會有點拮据)

各項專門的大學:

談到荷蘭的大學,幾乎都有其專攻的領域,不像台灣很多大學「包山包海」。荷蘭有以工業設計和建築聞名的 TU Delft、物流和金融商業領頭的鹿特丹管理學院、萊頓大學的專門在稅務和法律、Wageningen 大學則是專攻農業等。其餘則是技職體系(H類)的學院,提供扎實的技職訓練。

我們可以看到荷蘭高等教育的多樣性,而專門領域的模式,也可以避免資源的浪費。

相對便宜的學費:

荷蘭的高等教育的學費,相較之下算是便宜的:以鹿特丹管理學院的金融投資碩士來說,一年的學費為 17,500 歐元(約新台幣 61 萬元),假設你是歐洲經濟區(EEA)的學生的話,更只要 2,060 歐元(其他由荷蘭政府買單)。

比較起來,在歐洲商學院與鹿特丹管理學院(FT 2016 排名第十)排名相近的牛津(排名第十一)和劍橋(排名第十三)的財務碩士,一年學費各高達 41,242 英鎊(約新台幣 165 萬元)和 43,955 英鎊(約新台幣 175.8 萬元);而和鹿特丹管理學院在全球 MBA 排名(FT 2017 排名第三十一)相差不遠的美國喬治城大學(FT 2017 排名第四十),其財務碩士,兩年學程的學費則是 73,312 美金(約新台幣 220 萬元)。

表現相對優異的經濟:

金融海嘯以降,荷蘭經濟穩定的復甦,可以說是歐盟中的模範生之一。加上許多國際知名的荷蘭企業(如 ING、Shell、Unilever 等),在在都提供了國際學生許多的就業機會。這大概也就是許多南歐和東歐的年輕人,會把荷蘭當作出國留學選項之一的原因吧!

在台灣近來一直探討人才外流的情況之下,我反倒覺得,身為一個小國,要怎樣把不同地方的天賦,帶進來自己國家,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看看荷蘭的高等教育,或許能夠提供我們一些不同的切入觀點,更多不同努力的方向。

備註:
部分代辦業者或學生,會稱荷蘭的「大學」包含其高教學致中的「H類」大學:Hogeschool 的官方名稱是"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也就是所謂的「專業型大學」)。但雖然名稱上是「大學」,我仍傾向用「技術學院」而不用「大學」稱之。原因是我認為在荷蘭特殊的學制下,入學資格的不同(VWO 跟 HAVO)、學業完成需求、對於職業訓練的關注的差異(Hogeschool 偏重技職養成),Hogeschool 其實跟台灣普遍認知的「大學」還是非常不一樣的。

此外,以我跟荷蘭當地人相處的經驗,如果你問他們荷蘭有哪些"universities",絕大多數的人都只會談到所謂的U類「研究型大學」;有些工作更會在需求上寫說需要 WO(研究型大學)的學位。也因此 Hogeschool 對我個人來說,比較近似於台灣學制中技術學院(或科技大學)的地位,而不是我們一般理解的「大學」概念。

執行編輯:HUI
核稿編輯:張翔一

Photo Credit:emei@Shutterstock

《關聯閱讀》
小國的自覺:「願意轉變、勇於嘗試、親身實驗」──荷蘭大學課程,將不再用自己的語言?
台灣瘋荷蘭?該學的不是硬體,而是務實與包容的態度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