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新加坡不同,臺灣並非所有人都「需要」精通雙語
首先,從個人談起:是否所有臺灣人都要成為雙語的使用者?所有學生都學習一樣的雙語教育內容,還是讓學生有自由選擇的空間?
新加坡特選中學的設立與因材施教的作法,為臺灣提供了很好的答案。
新加坡雙語教育政策的主要推手李光耀曾經明白指出,受限於個人能力,多數人無法將兩種語言達到同樣精熟的地步。
臺灣在推動雙語教育時,或許應該給師生及學校更大彈性,循序漸進且依據學習者的能力分級教學,不再重蹈覆轍、加劇M型化的雙峰現象。
殖民歷史也應作為考量
其次,新加坡即使在當年有許多英校的教育環境下,仍耗費二十多年的時間,才將各級學校的教育體系轉換成以英語為教學語言,之後仍不斷與時俱進改革雙語教育政策,幾乎花了超過半世紀才有如今成果。
臺灣從未有過英校的殖民歷史傳統,推動雙語政策初期對於雙語也未明確界定,在部分縣市已有既定立場之時,於2021年才正式啟動雙語教育在公立學校體系中的實踐,更面臨著如何與縣市端整合對雙語學校的作法與推動策略的問題。
師資培訓不能輕忽
第三,從師資培育的效益來看,新加坡推動雙語教育,包括母語教師在內的所有中小學教師,都是經過師資培育、實習合格的正式教師。
若要教授母語,非相關科系且無母語能力證明者,在師資生甄選階段,就要先通過新加坡國立教育學院舉辦的入學考試,再接受母語教學及一般教育科目的專業訓練。
反觀臺灣,從當年英語教育全面向下延伸至小三,到國小必修本土語言、將七種東南亞新住民語列入必修選項,師資培育的步伐往往沒跟上政策的腳步,導致部分未經完整培訓、沒拿到合格教師證者也投入教學,嚴重影響成效。
這次政府推動雙語教育,師資培育萬不能輕忽,尤其不應強迫沒意願的教師,在未經培訓的情況下就被趕鴨子上架。
公校試辦雙語教學,挑戰教育公平性
第四,從教育公平與精英教育的角度來看,若是臺灣僅選取部分公立學校試辦雙語教育,極可能發生新加坡特選中學的情況,讓公立雙語學校成為培養精英的搖籃,加劇入學及升學競爭。臺灣一向重視的教育公平與正義勢將受到挑戰。
國教署政策:雙語教育在國中小將是普及性的提供,全國各地的雙語國中小數目會持續增加。
以雙語教育正式啟動的2021年來看,不納入各縣市自行補助的雙語國中小,國教署在22縣市已補助200所國中小,在至少一個學科或領域推動雙語教學。未來,每年將以增加 100所國中小為目標。依此增加速度,到2030年時,全臺三分之一以上的國中小將有雙語教學的學科領域。若再加上各縣市自行加碼補助的學校,數量更有可能接近一半。
到了高中、大學階段,雙語教育的走向會朝向重點培育。 根據2021年公告的「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補助擴增高級中等學校雙語實驗班計畫」,將在全國513所高中職選出50所成立雙語實驗班,每校提供高達新臺幣400萬元的經費補助。
期望在2030年,全臺灣將有140所高中職有雙語實驗班,朝向以更高的英語比例進行學科授課。
這些具有雙語實驗班的高中是否成為新型態的明星高中?雙語班會不會變成國中畢業生就讀的首選?在了解新加坡推動雙語時學校教育發生的改變,臺灣在制訂相關政策時,必須思考雙語的推動如何能拔尖且扶弱。
*本文摘錄自親子天下出版《雙語教育:破除考科思維的20堂雙語課》,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延伸閱讀: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