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人際

渴望被愛但怕被看穿!矛盾依戀:因為太渴望愛,又期待能夠被看穿

姊妹淘

更新於 2021年08月17日03:54 • 發布於 2021年08月17日00:09 • 海苔熊
圖片 1

你是這樣的人嗎?可以看看下面自己的狀況,你符合幾點?

1、暴風雨式,高度情緒化的關係

2、對人際關係的矛盾感受(既想要一段浪漫的關係又害怕被另一半傷害或離開)

3、「超挑剔」,傾向於尋找伴侶或朋友的缺點,這樣就有理由離開這段關係

4、拒絕承諾和親密

5、害怕或焦慮自己配不上對方

6、當關係變得更親密或更情緒化時,就會選擇退出關係

根據Kimberly Holland(2019)的描述,「矛盾依戀」的人通常會有上6個特徵(上六點翻譯修改自[1]),換句話說如果這六項特徵你符合四個以上,可能你就有矛盾依戀的傾向。其中第三點最令人費解,為什麼在人際關係當中傾向用挑剔的方式呢?不是很渴望被愛嗎,那還挑什麼挑?

其實這裡面的一個弔詭在於,這些矛盾依戀的人「相當害怕真實的自己被看見之後就不會被愛了」,所以雖然渴望被愛又很怕被看穿。另外一方面,其實他們心裡面又有一點小小的期待被看穿,因為那個渴望被愛的心情,實在是太強烈了,很希望有人能夠懂、有人能夠了解。很多時候,連他們自己都覺得自己難搞!

圖片 1
▲一個人成為矛盾依戀,往往是因為最愛他的人,同時也是傷他最深的人。(圖/海苔熊提供)

矛盾依戀的成因

為什麼會「變成」矛盾依戀呢?依照Ma(2006)的整理[2],倘若將一個人的內在運作模式(internal walking model)分成「對待自己」和「對待別人」,矛盾依戀者(又稱為fearful Attachment)往往是對於自己抱持著負面的看法,所以其實在關係當中是很焦慮的,很需要抓住別人;另外一方面,對於他人的部分也是抱持著負面的看法,所以很抗拒也很害怕和其他人有「過度親密」的關係。在這樣的狀況下,當事人通常會面臨一種兩難:我想要靠近你,但我又害怕太過靠近會被你傷害所以我經常選擇在我們兩個還沒有太要好的時候,就結束這段關係,讓所有的回憶停留在最美好的那一刻而當我回到一個人的時候,我表面上看起來很多事可以自己處理、可以很獨立,但是內心還是很空虛、很寂寞、好希望有人可以依靠。

然而,上面只解釋了矛盾依戀者內心的複雜糾結,並沒有說明「為什麼」一個人會長成矛盾依戀。一般來說,依戀風格會隨著你和不同的人的相處,而有不同的改變,也就是說,你可能跟A在一起的時候你們之間相處相當安穩,讓你呈現出安全依戀的狀態,但當你跟B在一起的時候,因為他過往有劈腿的歷史,後來在這段關係當中你就經常會感到不安,甚至發展成不安全依戀(焦慮、逃避、矛盾依戀)。依戀風格除了受到當前的情感關係影響而可能會有所變動之外,它跟小時候的成長背景有關,一項長期的追蹤研究顯示,童年與重要他人之間的依戀關係如果是不安全依戀,那麼長大有76%的機率,和伴侶之間也會是不安全依戀[3]。

複雜性創傷壓力症候群

既然童年經驗扮演很重要的角色,矛盾依戀者的童年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呢?我自己的推測是(雖然我還沒有找到明顯的證據),或許過去他們所最重視的那個人(例如主要照顧他們的人),同時也是傷害他們最重的人(例如曾經對他們使用暴力、性侵害等等)。換句話說,過去他們可能發生了自己都不願意發生的事情,而且當下可能完全無法逃跑,只能任由對方擺布,長期下來產生了「複雜性創傷壓力症候群」(CPTSD),所以不但對人無法信任、情緒也容易起伏,渴望被愛又害怕受傷害。研究創傷多年的Pete Walker(2020)指出(下整理自[4],p.12),CPTSD至少要包含下面幾個症狀:

  • 過去曾經有家暴、性侵害、目睹暴力、霸凌……
  • 發生那件事情的時候難以逃脫,或持續很長時間
  • 一直以來有情緒調節問題
  • 相信自己是渺小、挫敗、或無價值的,並且(對創傷事件)經常感到羞恥、罪惡或失敗
  • 難以維持關係、難以和他人親近」

根據上面這張Pete Walker(2020)整理出來的圖,我們可以看到複雜性創傷壓力症候群顯現出來的症狀至少有六個。倘若你過去經歷了很嚴重的被虐待經驗或者是巨大的心理創傷,那麼很有可能你經常會有「過度警覺」的狀況,就算沒有危險發生,你也會很害怕、覺得有威脅感,然後有些畫面會反覆的出現像「閃光燈記憶」一樣,「畫面入侵」到你的生命當中許多時刻,長久下來,你可能會想要逃避這些想法、甚至用「解離」(dissociation)的方式來脫離身體上面的痛苦。由於過往受傷的經驗,讓你覺得自己是一個糟糕、很爛的人,同時也對於其他人很難信任,身心上面都出現了症狀,而且經常有負面的情緒,嚴重一點的話,可能還會有想要尋死的念頭。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矛盾依戀者過往都經歷了創傷,也不是所有的矛盾依戀者,都有複雜性創傷壓力症候群,但倘若你在我在描述上面這個段落的時候,想起了某些部分和自己很像,或許你就可以尋求一些專業的心理資源協助。然而,不論是過往的人際關係、情感關係,讓你對於人與人之間的相處產生不信任,或者是創傷本身就讓你感到恐懼、讓你和其他人保持距離,都很有可能讓你在感情上呈現出一種非常矛盾的狀態。例如,下面就是一個案例Kate的親身經歷(本案歷經當事人同意並大幅改變,並且沒有可供指認的細節):

「昨天晚上他打電話來給我說要來找我,其實我心裡蠻開心的,可是又覺得有點罪惡,畢竟我已經冷凍他好多天了。我盡量讓自己不要表現得太過期待的樣子,等了一陣子才回訊息給他,可是等我傳訊息給他的時候,他又沒有讀我的訊息,我覺得很沮喪,我都已經拉下臉來和他求和了,他卻還是對我不理不睬。後來,晚上10點多的時候他打電話來說他在我家樓下,其實很不喜歡他這樣突然就出現,這樣子我都沒有做好準備,我不知道要怎麼樣空出自己心裡的空間去迎接他;可是一方面也蠻期待的,畢竟已經好久沒見面了。反正最後還是開門讓他上來了,只是他的表情讓我很愧疚,好像我做錯了什麼事情一樣。他說他沒有生氣,但他的語氣聽起來就像是在生氣,我覺得他在騙我,內心覺得很受傷,為什麼什麼事情不能夠直接講?我一向都是很坦然的人,有話直說,為什麼要這樣繞圈圈?總之我們之間就沒什麼好話,他留下宵夜之後就走了,他離開的時候我很後悔,我後悔沒有和他好好相處,但一方面又很恨他明明知道我很在意他,為什麼要表現得那麼冷漠?」Kate說完這句話的時候,臉上出現失望的表情,但同時又覺得生氣和憤怒,她覺得從頭到尾他可能有做錯的地方,但她不能理解為什麼對方要這樣對待她。

▲Kate說完這句話的時候,臉上出現失望的表情,但同時又覺得生氣和憤怒,她覺得從頭到尾他可能有做錯的地方,但她不能理解為什麼對方要這樣對待她。(圖/Shutterstock)
▲Kate說完這句話的時候,臉上出現失望的表情,但同時又覺得生氣和憤怒,她覺得從頭到尾他可能有做錯的地方,但她不能理解為什麼對方要這樣對待她。(圖/Shutterstock)

不知道你看完上面這個案例,內心有什麼想法呢?如果你覺得「這根本就是我的故事」,那麼或許你有一點「矛盾依戀」的「體質」。而如果你覺得這故事很熟悉,很像是你之前遇過的某個人,或者是你身邊那麼多朋友,那麼或許可以分享給他看看這篇文章,他可能會看見不一樣的自己。

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受過創傷的人。從依戀創傷的觀點來說,當我們和母親分開的那一刻,創傷就形成了,只是這個創傷產生的過程當中,有些照顧者會透過支持、靠近、關懷等等方式,讓這個傷口慢慢癒合;有些照顧者可能會不斷地批評、指責、忽視,讓當事人呈現在一個不知所措、覺得之前糟糕的負面情緒當中;有一些照顧者不但沒有提供照顧,還提供更多的傷害……。然而,這些都不是最恐怖的,最恐怖的照顧者是,在給你傷害之後,又給你糖吃,到最後你就會「對於傷害感到上癮」,因為你知道在受傷之後,就會有人疼惜你。

最後我想說,不管過去你遇到的是什麼樣的照顧者,都要謹記一件事情:你已經長大了,你已經不是過去那個無力反抗的你了,現在你有權利替自己做許多決定,不允許別人傷害你,你可以保護自己。或許在關係當中,你還沒有辦法自在的做自己、和別人靠近,但至少,讀完這篇文章之後你更靠近自己了一點,更了解自己是一個怎麼樣的人,光是這件事情本身,就已經點亮了一片迷霧當中的一盞燈。

*註解

矛盾依戀指的是焦慮和逃避依戀的綜合體。渴望與人聯結,但又害怕過度親密的人,一方面很希望能夠被愛、擔心被遺棄,但另外一方面又不習慣跟其他人維持太靠近的距離,如果太靠近會覺得恐懼。研究顯示,焦慮和逃避依戀的當事人傾向於有更明顯的憂鬱、焦慮、情緒起伏比較大、害怕被別人拒絕等等,並且有較低的自信(self-esteem)。矛盾依戀既然是綜合這兩者,也會有上述的狀況產生。但倘若你是這樣的人你不要太擔心,畢竟每一個人在演化上,都有他重要的價值,你可以換個角度想想,擁有這種敏感的個性,對於你的人生有一些什麼小小的幫忙呢?如果你想更精準的知道自己是什麼風格,可以參考過去我在姊妹淘上面的這篇文章《測試你的戀愛風格:12個問題,了解你是焦慮還是逃避依戀》,或是參考我的新書《對愛,一直以來你都想錯了》,或許你會有不同的看法。

前陣子在「愛心理」開設《缺愛症:矛盾依戀者的第一堂課》很多人因為時間撞到沒有辦法參加,基於工作坊是保密的性質,裡面有許多參與夥伴的精彩互動和內心案例的分享,所以並沒有辦法提供錄影。儘管如此,我還是將一些課堂當中的重點再要出來給大家「聞香」。當然,這篇文章無法取代當天的上課(甚至不及課堂的十分之一),因為上課的時候大家參與、互動和練習,其實才是最精華的部分。

參考文獻

[1]Kimberly Holland(December 11, 2019)How Fearful Avoidant Attachment Affects Relationships.

[2]Ma, K. (2006). Attachment theory in adult psychiatry. Part 1: Conceptualisations, measurement and clinical research findings. Advances in Psychiatric Treatment, 12(6), 440-449.

[3]Crowell, J.A & Waters, E. (2005). Attachment representations, secure base behavior, and the evolution of adult relationships: The Stony Brook Adult Relationship Project. In K. E. Grossmann, K. Grossmann & E. Waters (Eds.), Attachment from Infancy to Adulthood: The major longitudinal studies, pp. 223-244.

[4]Pete Walker(2020)第一本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自我療癒聖經:在童年創傷中求生到茁壯(Complex PTSD: From Surviving to Thriving: A Guide and Map for Recovering from Childhood Trauma)( 陳思含 譯)。台灣,台北:柿子文化。(p.12)

想看更多姊妹淘!立即加入NOWnews今日新聞官方帳號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