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理財

台灣前50%對上中國各省前2%學生,競爭有多殘酷?

天下雜誌

發布於 2018年04月19日04:14 • 程晏鈴

中國再放寬招生標準,近七萬名台灣高中生能以學測成績申請中國大陸的大學,兩年來,西進台生數量已逾來台陸生,加劇受少子化衝擊的台灣高教危機,這股中國人才收購潮,是台灣年輕人的春天,或是美麗謊言?

「我一開始很抗拒申請中國的學校,但後來被說服,」午後的陽光灑落在女孩臉上,她倔強的表情下,有點無奈。

莊婕(化名)爸爸是昆山台商,她從小學到國中都在昆山念書,中考(國中升高中)表現失常,回台灣念書,和家人開始了3年「遠距」。

「爸媽很希望我能回中國念大學,」她打算用均標(今年為45級分)成績申請蘇州大學、福州大學和大連理工大學等211與985工程(見小辭典)等級的學校,但也害怕自己競爭力不足,被擠下去。

她想念日文系,但成績在台灣只能念私校,家中還有弟妹要念書,只好申請中國大陸的學校。「老實說,我學習真的鬆懈,早點回去接觸競爭很強的環境,體驗危機感。」

看似被說服,但經歷過中國大陸的斯巴達式教育,她還是有些卻步,同時想申請日本的大學。「世界很大,我都想去看看,」思忖許久,她說。

陳治(化名)學測55級分,立志當律師,也選擇申請中國大陸的大學。陳治的父親是私校教授,考量到未來台灣律師飽和,加上中國有意吸收台灣中等的學生,可以錄取更好的學校。

「有更好的機會,為什麼不去?」陳老師說出父母心聲。

去年7月,中國教育部頒布「普通高等學校依據台灣地區入學考試學科能力測試成績招收台灣高中畢業生有關事項通知」,開放台生學測均標以上,可申請中國的大學。

2010年,中國教育部首次開放台生可用學測頂標申請,2011年開放前標,今年再度放寬標準。從前12%、25%到50%的台灣學生,將近七萬人,加入中國大陸九百萬高考考生的戰場。

根據中國官方統計,2014年在中國台生為9974人,2016年是10823人,大學本科生就超過6000人。

近兩年,到中國讀學位的台生人數超越來台就讀學位的陸生。赴蘇州大學、武漢大學就讀的台生,一年就超過50位。

一種分數,多種選擇

台灣中段學生,負擔不起私校學費,上不了理想科系,開始尋找對自己最有利的位置。

提供港澳台生到中國留學資訊的網路論壇「中國留學社」負責人李文浩說,今年不管是家長或是學生,詢問度至少都比往年翻了好幾倍。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教育文化組高級助理研究員盧宸緯指出,中國開放大學可自主確定招收台灣學生的數量或比例,以及提供台生「在地化同等待遇」,等於各省可依自己的需求,訂定招收台生的方式與畢業標準。

李文浩分析,這一、兩年,因為中國資訊、影視、金融科技發展疾馳,很多高中生看陸劇、用淘寶買東西,蔚成風氣。過往台生嚮往北大、清華,但這幾年北京電影學院、星海音樂學院等詢問度也很高,開放均標,轉往中國念中醫的學生也會增加。

中國大陸開放均標,勢必讓台灣私校在少子化環境下雪上加霜。

私校協進會理事長、世新大學校長吳永乾說,台灣均標學生的選擇以後段國立大學、前段私校為主,私校必須維持好的師資結構和教學品質,凸顯辦學特色,重新建立吸引力才行。

均標生能選的大學,少有頂大

除了均標,中國教育部設立專項台生獎學金,為地方政府、大學、企業、社會團體、個人提供設立獎學金的法源依據。

攤開中國教育部台灣獎學金管理辦法最新規定,獎學金變多,人數也增加,新增條件更要求台生要認同與擁護祖國統一。

這場政治意味濃厚的人才收購戰,真是讓利嗎?

《天下》整理中國大學排名,發現開放均標的985等級大學,只有3間:四川大學、大連理工大學和重慶大學。985與211大學加起來不超過20間。北大、清華維持頂標;台生最多的武漢大學、廈門大學維持前標,沒有一所均標的大學在「QS亞洲大學排名」百名內。(見下表)

「比較好的大連理工,畢業後東北就業機會少,在中國平均薪資以下的工作,台灣人無法接受,」李文浩說。據了解,中段985等級的一般畢業生薪水平均月薪5000人民幣,沒有比台灣更高。

在名單中,開放均標的華僑大學,就將港澳台學生與一般陸生分開上課,被認為教學品質堪憂。

吳永乾分析,中國除了名校之外,其他學校師資還是輸台灣。甚至同一系裡,有八成老師都來自北京師範大學,「近親繁殖、缺乏國際流動,」吳永乾認為,台生嚮往的國際化可能成為泡影。

小魚進大池,高壓競爭

更大問題是,就算均標生進了較好的大學,台灣前50%,面對中國各省前1%、2%的學生,怎麼競爭?

武漢大學工商管理學系大三的程育倫,室友來自從湖南省,從四、五十萬人中脫穎而出,排名前兩、三千才進得去。程育倫當年用前標申請,競爭壓力不言而喻。

課業壓力就是一個。台灣的大學畢業學分門檻是120、130。北京清華、廈大和華南理工要170學分,北大是140到150,有學生第一學期就得修35學分。

很多台生,即使很努力、也沒辦法跟上腳步,回台也沒優勢。

「我常想,我為什麼要來這裡?」就讀華南理工大學建築系大四的小涵(化名),到現在都不敢讓鄰居知道自己到中國念書。

當初她在台灣無法申請到理想學校,才選擇中國建築八校之一。到了大三要實習,卻因為台灣事務所沒聽過這所學校,找不到實習。

「均標學生申請到的學校排名可能更後面,而且可能被壓著打,成績如果不好,做專題都輪不到你,」小涵嘆氣,分析中國各學校校風、專業科系排名差異極大,建議要申請的均標學生想清楚。

用前標申請上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建築系的邱璿,念了一學期,經歷人際關係不順與課業壓力,在大哭與掙扎後,選擇退學回台指考,現在念清大環境與文化資源學系。

當年為了準備面對中國的課業,邱璿花了半年先修大一微積分,「準備一學期的微積分,一個月就用完了,」她無奈。剛回台灣,邱璿還把自己關在房間裡整整哭了兩天。

在中國,圍繞分數打轉,也沒有生活。

曾在華南理工大學建築系就讀的邱璿,只念一學期就回台重考,但如果再來一次,她也不會後悔,「因為我很努力也很認真地生活、體驗過。」

5年前,張曜(化名)和考上北大經濟系的女友蕭彤(化名),將北大、清華作為申請歐美研究所的跳板,但事情並沒有這麼簡單。

「班上隨便一個都超厲害啊,我們還有奧林匹亞物理金牌選手,」張曜一到日都在圖書館讀書、寫作業,才勉強維持中間的排名。系主任會到宿舍「巡堂」,要求學生不能待在宿舍,得在圖書館念書。

中國就連跑步都要打卡積分。清華要求學生每學期要跑20次3000公尺,操場還有刷卡機,得用學生證刷卡證明有跑步。

清華還有刷題的極端文化。陸生會準備幾千題的微積分題庫,考前全部寫完,「我那時每天刷題,不覺得提升能力,反而只是為了分數,」張曜說,還曾經有學生念書念到吐血。

當初想申請國外研究所的想法,也逐漸消逝。「因為陸生也想出國,我們很難競爭。」兩人認清現實,選擇回台灣。

走過這一遭,反而讓兩人更清楚兩邊的差異:台灣的學生擅長多元價值與追求興趣,但中國學生很有企圖心,價值觀卻相對單一。在別無選擇的環境下,只能念書。

回台後,兩人都以第一名畢業,「因為自己落荒而逃,所以更珍惜台灣的機會,想證明自己不是失敗者,」蕭彤說。

均標生葉又增面對經驗談,倒顯得坦然,已經考相關金融證照,為未來做準備,「遲早都要接受競爭,不可能躲在台灣都不面對。」

均標生葉又增知道中國競爭激烈,但在台灣看不到機會的狀況下,他寧願奮力一搏。

有很多台生嚮往這些挑戰,兩岸三地的人才搶奪大戰,煙硝四起。

我要當世界頂尖的人才

「清華畢業年薪平均23.8萬人民幣,你看合作企業,麥肯錫、阿里巴巴,英文教學,都是接軌國際,台灣真的沒得比,」再興中學王彥普從包包拿出厚厚一疊資料夾和筆電,一邊解說一邊瀏覽。

學測74級分的王彥普已經拿到香港中文大學跟香港城市大學的獎學金,但對他來說,北京清華是首選。因為他的興趣在金融科技和第三方支付,希望在中國創業,「科技應用實務在中國,香港也快到極限,」他謹慎地分析。他申請台大的面試跟北大、清華撞期,他卻放棄台大,選擇中國。

中國競爭很激烈,但他也想突破限制,「我不想只當台灣的頂尖人才,想要成為世界的頂尖人才。」

王彥普非特例。高分群學生要放棄台灣,前往中、港的趨勢愈趨明顯。

均標生到中國讀書未必有利,但頂標學生是兩岸三地都想爭取的學生,是人才的一級戰場。

武陵高中校長林清波觀察,往年申請赴中學生是個位數,今年有超過四十個學生申請,甚至連奧林匹亞物理銀牌、保送台大物理系的學生也放棄台大,申請北大元培學院。

「學生要我寫推薦函,我都不想簽啊!想為台灣留住人才,」建中校長徐建國擔憂地拿起學生申請的表單。

兩年前,申請赴中學生只是個位數,去年20個,今年就有約5%、超過70名建中生想申請。

復興實驗中學今年的國內升學班,有15%學生申請中國學校,申請上香港的也有8%。

兩岸三地都急著找最好的人才。

徐建國說,中國大學有仲介在寒假帶學生跟家長到中國參訪,只要付機票錢,完全落地接待,從上海復旦工學院到北京清華都有。

高教搶人:速度、國際化、經費

北大、清華和上海交大,也帶第一階段通過的學生,參加3到5天的體驗營,邊面試邊逛校園。

香港則提供獎學金、英語教學、國際化環境來吸引台灣學生。

去年12月,香港理工大學在建中辦說明會,直接面試學生,還沒考學測,就以全額獎學金錄取,「他們搶人是這樣搶!台灣只會守株待兔,」徐建國說,這些訪才團有彈性與權力決定要哪些人才,與台灣不同。

「該問的是,為什麼我們無法留才?」交大校長張懋中認為,台灣高教彈性不夠,大學動彈不得。

台灣內耗與沒有改善的產業環境、招生制度紊亂,都形成巨大推力。

譬如入學制度對學生不利,許多科系面試撞期,申請時程縮短,政策不穩定,讓學生失去信心。

「我不會在台念書和工作,現在台灣的大學經費變少,政治甚至進入校園,」王彥普說,連最好的大學都出問題,環境對創業不友善、年輕人企圖心不夠,讓他下定決心離開台灣。

「我們真的很擔心,去年1500名高中畢業生出國念書,是嚴重警訊,」台大教務長郭鴻基說,過去5年,外在環境不斷變化,亞洲各國都傾全力挹注高教經費,成為拉力。

台灣除了招生制度複雜、不夠有彈性之外,國際化不夠是關鍵因素。

台大預計針對工學院科系跟香港城市大學、香港科技大學談雙聯學位,讓專業課程英語化,最快明年合作。交大也推出全英文學程,不管是電機、資訊等科系所都是全英文上課。

「頂大要國際化,但人家都做了,學生還能等嗎?」徐建國語氣顯得急躁。

事實是,教育部並沒有針對頂尖學生外流有針對性政策,甚至連明確有多少學生前往中、港就讀的統計數字也沒有。

教育部高教司司長李彥儀說,高教深耕計劃、玉山學者計劃,都是為了因應這些改變,只是一切都需要時間才能看到成效。

但學生沒有辦法等。人才逐機會而居,如果政府不重整高教品質,台生的新西遊記,結局會怎麼寫,答案很明顯。(責任編輯:賴品潔)

【延伸閱讀】

從慘賠500萬到拚美國上市,黃立成怎麼從嘻哈藝人轉型創業家?

最夯新行業,5年職缺翻倍!

最老的「年輕人」,時尚女王愛普菲爾的10個人生智慧

※更多精彩報導,詳見《天下雜誌》網站。
※本文由天下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