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研究人類學習領域、大學入學制度多年,加上目前在臺灣大學擔任教職,我常常受邀到各級學校演講,談學習方法和入學制度的應對,對象有時候是老師,有時候是學生。而在演講中我都會問他們:讀書靠的究竟是「智力」還是「努力」呢?通常聽眾們的答案是一半一半,但其實在我看來,這題的正確答案是:這兩個都相對不重要,最重要的是「方法」。
在解釋為何是方法最重要之前,我先定義一下什麼叫做方法。我講的方法其實就是你「如何」讀書,舉凡你背英文單字是把一週的份分成 7 天背,還是一天背一週的份連續做 7 天;或是你讀數學教科書時,花多少時間在看定義等等,這些看似很小的細節都是我所謂的方法。讀書要進步,第一步就是搞清楚自己目前究竟是在用什麼方法。我的經驗是,很多學生光是要把自己目前「如何讀書」的詳細方法寫下來或講出來,就已經非常辛苦了,因為他們平常多半沒有在思考自己的讀書方法。
用經濟學公式看學習表現
那麼為什麼這些細節這麼重要呢?經濟學中有一個概念叫做「生產函數」,講的是投入(原料、勞力、土地)與產出(最終產品)的關係,而這個觀念剛好可以套用在學習上。學習時,我們的投入主要是讀書時間(努力)以及腦力(智力),產出就是我們學習的表現。此時投入與產出的關係可以簡單地用下面這個式子來表達:
這也是經濟學中經典的 Cobb-Douglas 生產函數。在這個式子中,大部分人覺得比較「重要」的智力與努力,的確對表現有正面的影響,但是它的邊際效果是遞減的;或著換成白話文說,就是當你已經很努力或是智力很高時,再多努力一點或是聰明一點,對增加表現的效果其實不大。
以我們的日常經驗來說,就是完全不讀書的人多讀一個小時通常會進步不少,但已經讀了 10 個小時的人再多讀一個小時的進步空間就有限了;而智力 100 與 110 的人的平均表現差距,也絕對比智力 160 與 170 的人的差距來得更大。但是方法(在生產函數中為生產力或效率,實證研究發現其變動就是經濟成長的最大因素)在上面的式子中是不會邊際遞減的,也就是說如果你的方法進步了 10%,那不管你現在的方法已經多好了,這 10% 還是會一比一地反應在你的表現上。
另外,人類的努力總有個上限,再努力的人一天最多也只能讀 24 小時,而智力雖然不是完全不會變,但能變化的幅度也很有限,而且短期內很難看到改變。但方法的精進相較之下是短期可見成效,又永無止盡的。
通常講到這裡,底下已經會有些聽眾聽不下去想要反駁我了。其中最常見的反應是:這跟他的經驗不合,他看到學習表現好的人都是很聰明(或很努力)的人。
但這樣的誤解其實是有原因的。首先,目前我觀察到的多數臺灣學生(包括臺大學生),是單純靠自己的智力與努力在讀書,沒怎麼在思考方法的。如果大多數人都是這樣,那自然看不出來方法的重要。再者,大家平常說的聰明,有一部分指的是學習效率好,也就是方法好,另一部份指的是智力高,任何東西一學就會,這兩者常被混在一起。況且,我也不是說努力和智力完全不重要,只是如果你已經花了相當時間讀書,再加上你短時間很難改變智力,那你要改變的顯然就是方法了。
所以,要如何改善讀書方法?
讀到這裡,希望你已經被我說服方法是最關鍵的因素了。如果你能找到一個更好的方法,就能夠提升你的表現,而且還有可能在短時間內看到顯著的進步。但要如何找到更好的方法呢?
如同我前面所述,第一步就是先「搞清楚現況」,知道自己目前的讀書方法是什麼。因為如果你根本不知道你現在是怎麼讀的,也不會知道可以改變的地方在那裡。第二步是「找到新方法」,這個新的方法可以自己想,也可以問別人,或是看看市面上談讀書方法的書。第三步是「實驗」,就是把自己舊的讀書方法中,你覺得效率最差的部份換成新的方法,實驗看看學習效果有沒有改善,如果有就找下一個需要改善的讀書方法;如果沒有就換一個新方法試試看。
上面這個過程一開始會有點辛苦,又花時間,但多做幾次之後,你也會對自己更加的了解,更知道什麼是需要改進的,又有哪些方法是好的,也就越來越順利了。我自己是在高一下到高二上這一年,花了整整一年時間提升了我讀數學的方法,但只再花了另外一年就把自己英文、歷史、地理等所有其他科目的讀書方法都進化了一遍。
最後,我想要強調的是,所有做人類學習的研究者都會告訴你,學習方法是個人化的,每個人的方法都不會完全一樣,因此最好的方法也不會完全相同(但是相同處通常很多)。因此,我們需要透過不斷地試驗與調整,來找到屬於自己的最佳學習方法。這樣,我們才能夠真正發揮自己的潛力,並取得更好的表現。
【延伸閱讀】
●台灣女孩出國留學後,為何成了同學們眼中的「幽靈」?
●「你以為的天賦,只是別人的皮毛」──台灣人在巴黎音樂學院讀書後的領悟
※本文由換日線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留言 27
盛思量
書不是靠讀的,讀是讀不明白的,書讀不懂是因為你沒有遇到好老師,不然就是沒有實務沒有慧根,行萬里路勝讀萬卷書,語言也不是靠讀的,是需要跟著做跟著體驗的,需求產生興趣,興趣產生動力,農家子弟自然懂得務農,漁家子弟自然懂得打漁,科學家的孩子自然懂得科學,美國人的孩子自然懂得美語,因為孩子在生活中產生需求,自然必需跟著做做久了自然就懂了,還有就是要有人帶著做,當然事事還是要靠自己的努力,可是我們現在的教育樣樣都做不到這個境界。不然你行你去行船打漁給我看啊!讀得再多就會了嗎?用不出來也是沒用,不然醫學院為什麼要實習臨床經驗,考上醫師執照還要住院醫師訓練,主治醫師還要終身學習,學問就是這樣在問題中找答案,然後記錄下來告訴別人,但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記錄下來也不一定有人看得懂,看得懂的有慧根,看不懂的跟著師傅做跟著病人學習做久了學問就是你的了。
2023年02月23日14:20
卓
廢話連篇!!
2023年02月23日13:18
Benny
李敖大師說過一句話,書讀的多不代表聰明,要會學以致用才是重點,要不然,只是書呆子而已。
2023年02月23日14:46
Robert Chen
讀書的方法就是會的就會,不會的就不會.
2023年02月23日10:07
lesane
還缺一個令人期待的目的。
讀書本來就不是一種品德。
讀書是種手段或需求。
依目的不同也有不同手段方法。
不是別人要求唸這科咱就有義務要唸好它。
就像當年國家決定做半導體,為何不全線開花,也順便做其它的?因為資源時間有限,而且分析過前景,覺得這裏有機會,才會這麼做。
有了這個目的和前景,方法才會明確。
2023年02月23日14:27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