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進入倒數,新內閣逐步到位,離新總統賴清德兌現競選支票愈來愈近。
在這其中,為了搶救中產階級,賴清德喊出擴大社會投資,並以北歐丹麥為取經對象,號稱要建立全齡社會的新支持體系。
但從選戰迄今,新政府卻沒有告訴民眾,要兌現這些競選支票,得花多少錢?
《天下》嘗試計算,彙整政府預算書、民間單位估計,統計競選支票的代價。光是解決中產階級焦慮的社會投資項目,如長照3.0、少子女化對策、教育平權及住宅政策,預估每年支出逾3000億。
與這些經費共存的,還有因應新地緣政治局勢,台灣無可迴避得擴大的國防支出。若再計入補貼國營事業虧損、勞健保瀕臨破產,政府得撥補的經費,光2024年合計已撥補逾3000億。能源轉型大計,至2030年預估共投入9000億。
上述相加,《天下》試算,新政府承諾的支出保守估計破兆。目前中央政府總預算只有2.8兆。
「這應該是歷屆總統支票開最大的一次,」台灣民眾黨立委黃珊珊重話批判。她認為,執政黨如果沒找到新財源,要不是政見跳票,就是大幅舉債,重演債留子孫老路。
台灣有辦法效法北歐,真正展開社會投資嗎?
從稅收和舉債情形,台灣離這個「夢想」真的很遠。
比租稅天堂新加坡還低稅
首先,台灣是個比金融中心──新加坡,還要低稅的天堂。
加上勞健保等社會安全捐,台灣租稅負擔率才19%,是亞洲最低的國家。
新政府喊出參考北歐做社會投資,然而2021年,丹麥租稅負擔率是47%,台灣只有丹麥的4成。
台灣為什麼變成最低稅負國?原因是,近幾年因應人口老化,國際掀起新的一波加稅潮,主要是消費稅與財產稅。
陳國樑觀察,先進國家都體會到,長期勞動人口會減少,所得稅稅收會萎縮,需要靠調高消費稅來彌補缺口。
在亞洲,日本開第一槍,前首相安倍晉三的三支箭之一,2019年起逐步調高消費稅稅率,從8%上調至10%。
過去2年,新加坡也無懼通膨居高不下,硬是把稅率從7%調整成9%。反觀台灣,營業稅稅率5%,全球倒數第二,只高於僅8萬人口的安道爾侯國。
對富人加稅,台灣落後各國
一頭白髮的財政界大老曾巨威,離開立法院後,重返學術圈,依舊心繫國家財政,對前景深感憂心。
「人口結構對財政影響太大了,繳稅的人愈來愈少,吃稅的人愈來愈多,政府的財務壓力一定會愈來愈大,」曾巨威苦口婆心地說。最近他找上財政部,打算幫台灣算未來50年的財政收支缺口。
另一個趨勢是對財產課稅,有些國家同時減薪資所得稅,避免懲罰工作者。
5年前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的報告「受擠壓的中產階級」,描述全球中產階級都因為所得成長追不上生活成本增加,日子愈來愈難過。報告建議擴大課徵個人資本所得稅、降低有錢人遺產稅的免稅額、實施勞動所得稅抵免等。
「財富的所有權比收入的所有權更集中,」報告中直指,大量OECD國家中,有錢人的有效稅率比中產階級還低,原因是他們的收入很大一部份來自財富回報,而這些資本利得的稅率,遠低於勞動收入。
2018年,冰島將資本所得稅稅率,由20%提高2個百分點。
類似的觀念是改革遺產稅。以日本為例,2015年日本將高收入族群的遺產稅免稅額大砍4成。這麼做不但可降低財富世襲,還能充實國庫。
連富豪天堂新加坡,為了擴大財政收入,也開始把矛頭指向富人。繼調高豪宅的房地產稅,今年又對進口名車如麥拉倫、藍寶堅尼調高買車要繳的附加註冊費。
台灣租稅不夠又不公,有錢人買豪宅,只要繳很少的稅。(黃明堂攝)
台灣最近一次稅改是房地合一實價課稅,這讓土地稅制改革踏出第一步。但同樣影響房價的持有稅,卻不進反退。
所謂持有稅是指房屋稅和地價稅,跟房地合一稅是賣掉房產才要繳不同,是屋主每年都要負擔的持有成本。
政大和中研院多位教授,依「世界不平等資料庫」的研究方法,做出台灣財富的貧富差距,2004至2020年,我國前10%有錢人佔全國財富都超過6成,僅全球金融海嘯期間下滑至59.5%,且趨勢是比重逐年拉高。而台灣有錢人的財富成長,最主要來自房地產。
有錢人買豪宅,稅負反而低
政大財政系助理教授傅健豪以財稅資料分析台灣不動產稅制發現,2004至2017年,全台房價飆漲,房屋稅和地價稅的課稅現值,卻調整牛步。2017年,台灣近半縣市的課稅現值佔市價低於1成。「跟國際比較,台灣不動產持有稅佔總稅收是不健康地低,」他直言。
他也發現,愈高價的房地產,課稅現值與市價的差距愈大。低價房產,這個數字是3至4成,豪宅更只有1成。這代表,買豪宅的有錢人,所面臨的租稅負擔,反而比買普通房子的輕。
國外研究已指出,調高持有不動產的稅賦成本,有助抑制房價。因為購屋人要繳更多稅,買房的投資報酬率降低,出價就會保守。
但《天下》詢問三黨立委,包括王鴻薇、郭國文、黃珊珊,都認為居住不正義是台灣社會最大問題,但三黨都對拉高持有稅態度保留。
社會投資是要降低中產階級負擔,解決不公,但台灣稅制現況卻在助長不公。
一路見證台灣稅制改革,參與制定最低稅負制、證所稅的曾巨威,感嘆地說,過去2、30年,台灣所得重分配的效果,9成來自社會福利補貼,只有1成來自稅收。
「所得重分配講白了就是劫富濟貧,給錢是濟貧,課稅是劫富,但我們只做到濟貧,劫富卻沒做好,等於便宜了有錢人,」曾巨威批判。
每年喊超徵,但舉債已超限
大家唯一比較有共識的加稅,只剩下碳稅。
不分朝野立委都認為,財政部不該棄守碳稅,且國際趨勢也是以課徵碳稅為主。曾巨威回憶,2008年召開賦改會,當時就建議開徵能源及環境稅,估計一年可為國庫開源千億稅收。
然而,財政部長莊翠雲在接受立委質詢時已經明白表示,台灣以碳費先行,目前無課徵碳稅計劃。執政黨硬生生捻熄加稅可能的火種。
如果短期無法加稅,近來年年喊稅收超徵的台灣,可以考慮舉債來做社會投資嗎?
從數據上看,台灣債務佔GDP比例的確明顯下滑,情況大有好轉。
但根據財政部最新國債鐘統計,平均每人負擔債務27萬,較8年前增加3萬。
更真實的情況是,如果將前瞻基礎建設、防疫紓困振興、新式戰機採購、海空戰力提升、疫後強化經濟,合計舉債超過2兆的五大特別預算還原,台灣靠舉債支付每年政府花費的比例,近三年已年年超過15%的法定上限。
超標為什麼還能借?黃珊珊指出,是因為特別預算透過立特別條例,就能夠規避「公共債務法」。目前在野兩黨都有立委提案修「預算法」,要限制特別預算常態化的陋習,讓政府舉債套上緊箍咒。
「政府說稅收超徵,還了很多債,但沒說特別預算欠了更多債,就像一個人手上有現金100萬,但欠房貸2000萬,是自己騙自己,」黃珊珊形容。
危機:增加支出卻沒加稅意識
眼見鉅額競選支票,一位前財政部長直言,台灣財政最大的危機,其實是這幾年靠著半導體經濟好,稅收不錯,政府已經習慣大方花錢。
攤開政府預算書,這三年政府歲出年增率為7.2%、21.5%、6%,遠高於近十年平均增幅約2%。
而這幾年,台灣很大的財源來自機會財──證券交易稅。2020年,證交稅稅收首度突破1500億,隔年淨增加逾1000億,成長率高達83%,已經成為我國第三大稅,僅次於所得稅和營業稅。
「但半導體不可能好一輩子,財政由盛轉衰是一轉眼的事情,」這位前財長憂心道。1980年代,台灣錢淹腳目的好光景一結束,台灣財政急速惡化。長期債務比率十年內從6.9%成長至28%,難保歷史不會上演。
財政難開源,更要檢討浪費。審計部點名部份縣市蓋的停車場變蚊子館。(邱劍英攝)
不論名字是社會福利或投資,持續性的長期支出,就需要有長期穩定的稅源。「稅收是必要之惡,怎麼樣都不受歡迎,」他直言,課稅是為了政府要做事,沒有社會共識貿然支出,最後只是債留子孫。
財政健全對國際孤立的台灣尤其重要。「台灣是靠保守的財政和外匯存底,才能夠有好的信用評等,」一位退休財經官員感嘆。台灣不像韓國、希臘,國家破產有人來救,「別太平日子過久了,忘了台灣是怎麼站起來!」
【延伸閱讀】
焦慮中產》教授也憂買不起房、50歲以下財富萎縮,問題出在哪?
● 更多內容,請見天下雜誌797期《搶救焦慮中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