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 年代,白色恐怖壟罩臺灣,國民黨政府以懲治叛亂、檢肅匪諜為名,展開大規模搜捕行動。動輒千百人的拘捕,使得原有的「臺北軍人監獄」不堪負荷,因此當局決定將監獄遷移至新店安坑,更名為「國防部臺灣軍人監獄」,對外稱作「自力新村」,自此開啟了長達36年關押政治叛亂犯的歷史,也成為壓制臺灣民主之聲的象徵。
在這裡,許多追求民主自由的先驅者被囚禁,其中包括《自由中國》的創辦人雷震、美麗島事件的黃信介、以及後來積極推動平反運動的白色恐怖受難者陳英泰等。
陰暗濕冷的獄所裡,人犯超收嚴重、苛刻伙食、非法刑求凌虐與強迫勞動的悲歌不絕於耳。然而,當時拒談政治的社會氛圍,卻使這段歷史隔絕於世人記憶之外。
重拾記憶:數位化保存軍監遺址
為了修補歷史傷痕、清除威權象徵,並捍衛臺灣的民主精神,2018 年行政院成立「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開始公開封存已久的政府檔案;並由國家人權博物館主導,保存威權統治下,曾發生統治者迫害人權事件的不義遺址。
國防部臺灣軍人監獄網站以數位建模技術重現五監放射狀空間配置,闡述「仁監、義監、禮監、智監、信監」五棟老監舍的歷史沿革,利用 VR 實景拍攝, 帶我們深入智、信監,詳盡介紹監獄內部空間,並藉由受難者前輩重返現地口述回憶、老照片巡禮,回顧當時犯人監禁生活的點滴。透過影像紀錄、空間數位測繪留檔,我們得以重建那段遭壓迫的黯淡歷史,還原臺灣人權史上不可抹滅的真相。
走入超收牢籠,體驗寢食難安的身心折磨
從 1955 年,監察院調查報告附件「新店軍人監獄近況」可得知,軍人監獄容納定額 1800 人,卻超收到 2400 餘人。當時少見的女性受難者李碧霞前輩分享,近三十名牢犯關處一室,猶如沙丁魚罐頭般,頭腳交錯,常常半夜起床如廁,就只能縮在牆邊罰站到天明。
軍人監獄網站的實境攝影,讓參觀者能親自走入牢房,感受囚犯遭欄杆分割的視角。仔細聆聽,你還會留意到門鎖鎖上的喀擦聲,清脆而殘忍地宣告人犯已喪失的自由。
監牢裡的自由,苦中作樂的獄中生活
此外,在數個牢房內都藏有不同受難者的口述訪談,走過獄所長廊,我們得以拼湊出那段遙遠陌生的獄中生活。吳水燈前輩回憶道,為了消磨時間,許多獄友會將飯粒搓揉成圓,再沾些墨水,做成一顆顆黑子白子隔空下棋。張則周前輩則提到,有些人憤慨自己不懂共產左派卻被扣紅帽子,無辜牽連入獄,反倒開始認真鑽研馬克思主義,重新理解自己的政治處境。
而擅長作畫的涂炳榔前輩,時常為獄中官兵做活動宣傳海報、甚至為婚喪喜慶繪製祝福畫。前輩還分享,當時新店軍監看守所所長侯雲亭喜歡演國劇,囚犯們會自己用舊軍服做戲服,與所長同台演出。在演出的短暫片刻,原本身分立場衝突的罪犯與看守所所長,竟能夠在舞台上體驗到一種奇妙的平等關係。
鐵窗外的無形囚禁
早已閒置的空盪牢房,因一則則小故事,開始有了溫度。這些生動的回憶不僅展現了囚犯們在艱困環境中的求生智慧,也流露人性中意想不到的溫暖面向。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軍人監獄網站除了收錄曾遭監禁的受難者訪問,也不忘紀錄獄外家屬的心聲,這些珍貴的口述史料,讓我們得以窺見威權政治對整個社會的全面影響。通過家屬的視角,我們更能理解受難者家庭深藏數十年的創傷 — — 那些難以忘卻,卻又無從訴說的痛苦經歷。
數位保存喚醒沉默的歷史
臺灣軍人監獄不僅是關押異議人士的場所,更代表了那個時代對自由思想的壓制和對民主聲音的封鎖。透過數位科技的保存,那些被迫靜默的聲音,終得在出獄後的數十年重見光明。走入「國防部臺灣軍人監獄」,傾聽包裹生命故事的歷史遺跡,經歷陰暗洗禮,我們終能擁抱得來不易的珍貴自由。
前往線上展覽|https://vr360.nhrm.gov.tw/XindianMilitaryPrison/
陰暗濕冷的獄所裡,人犯超收嚴重、苛刻伙食、非法刑求凌虐與強迫勞動的悲歌不絕於耳。然而,當時拒談政治的社會氛圍,卻使這段歷史隔絕於世人記憶之外。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