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14日那一天,在Google工作八年的陳紹淳被裁員了。這一天有兩個意義,除了是情人節,也是他38歲生日的前一天。
在Google擔任銷售主管的他說,一個人會從工作獲得很大的認同感,「當時的感覺像是跟一段8年的關係說再見,真的蠻痛苦的」。
陳紹淳說,裁員不能說是意外,因為他此前已經看到一些警訊,像是疫情期間公司大肆招聘,後來就施行一連串削減成本的措施,包含差旅的津貼、團建活動也都縮水了。
他說,他很理解經濟是有週期性的,當公司開始裁員,就應該做好心理準備。
所幸,陳紹淳多年來一直努力實現財務獨立,被裁員時,雄厚的投資組合,讓他不用擔心喝西北風。
《商業內幕》(Business Insider)與CNBC認證,他的銀行與投資組合加起來高達兩百萬美元(約新台幣6438萬)。
告別上班族生活後,陳紹淳繼續在新加坡國立大學教數位行銷,然後新成立YouTube頻道「朝九晚五百萬富翁心態」(The 9 to 5 Millionaire Mindset)。
他說,自己20至30歲時,聚焦三件事以建立投資組合,並達成財務獨立。
一、主動收入:透過升遷或跳槽,提高薪水
陳紹淳從一位職業導師身上學到了「升遷或跳槽」的心態,意思是,盡力爭取在公司內部晉升到更高薪的職位。做不到的話,你可以離開,尋找下家能夠給你更高薪酬的企業。
他最終成功升遷。根據薪資證明,他在Google的薪水增加了近3倍,最終達到了六位數。
陳紹淳形容,進入Google這樣的公司,就像一個運動員最終打進了世界最強的職業聯盟,「我就從客戶經理一路做到了負責小企業的銷售主管」。
他補充,要很清楚自己想在公司內部的定位,「我讓自己更接近第一線銷售,更接近客戶,你就更能提供價值」。
陳紹淳也嘗試跳職位,不論是內部輪調或是向外跳槽。
他承認自己非常討厭面試,但他每隔一段時間就會讓自己接受面試,用內部面試看看是否有更好的職位可以繼續攀登職涯階梯,也應徵其他公司,主要是想看看自己的市場價值。
增加主動收入的方式還有兼職或展開副業,在新加坡國立大學講課便是擔任Google銷售主管時就開始的工作。
二、被動收入:盡早和定期投資
陳紹淳花了好幾年才真的弄懂長期投資概念,他認為理解複利如何幫助你隨時間積累財富,一切就會變得簡單很多。
他說,他把收入很大的比例都用於投資。「我會把扣稅後收入的一半存下來,並投資管理費低廉的指數基金」。
高度的紀律和持續性讓他得到回報,「現在我已經可以靠我的投資維生,提領初始投資本金的一定比例,足以支付我的開支」。
他熟稔地解釋,雖然投資有風險,每個人都可能賠錢,但如果堅持買入並持有,長遠來看你可能會獲得不錯的回報。他更援引數據指出,自1957年標普五百指數推出以來,每年漲幅平均達到10.7%。
陳紹淳也把部分資金放在高收益帳戶,透過儲蓄獲得報酬。他提醒,一定要知道傳統銀行帳戶的利息往往不到0.5%,高收益儲蓄帳戶則可以有超過5%的利息。
三、量入為出:你要用用科技「服務你的財務,而非破壞它」
陳紹淳強調,自己的生活,並沒有因為收入增加而改變。每一次的升職加薪,他都把增加的收入再度投入指數基金。
而在科技業打滾多年,他也見證了許多技術對理財的利弊。比方說,預算應用程式可以幫你管好支出,但像是外賣app、叫車app都讓花錢更容易。
擔任銷售主管的他,也太熟悉媒體如何刺激你的購買慾,鼓勵你升級電子產品或追上最新潮流,「iPhone 14、15、16,BMW 3、5、6系列……,品牌不斷提高數字,要消費者跟上」。
陳紹淳說,他著重讓科技幫忙達到理財目標,比方說,他會設定Google航班,買到最划算機票。至於那些提供便利的應用程式,他則規定每個月的花費上限。
他說,隨著科技滲入生活的每一個層面,控制誘惑愈來愈難,「我知道說比做容易,但最終,如何使用科技取決於你自己,我選擇用科技工具來幫我實踐財務目標,而非破壞它」。
(資料來源:Business Insider, CNBC)
【延伸閱讀】
● 更多內容,請見天下雜誌809期《體檢「中國製造2025」超科幻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