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沃牆
近年來,台灣正面臨嚴峻的人口挑戰,少子化與人口老化的雙重壓力逐漸削弱了過去的人口紅利,對經濟與社會影響不容小覷。
內政部甫出爐的統計顯示,二0二四龍年的全國出生數僅為十三萬四千八百五十六人,連續九年創新低;而全年死亡數為二十萬二千一百零七人,生死差距達六萬七千二百五十一人,顯見「生不如死」的情況益加惡化。數據的變化亦顯示,台灣的家庭規模逐漸縮小,年輕一代不婚不育者與日俱增。
然而,造成少子化的原因不一而足,舉犖犖大者,包括高生活成本、高房價、工作壓力大以及育兒資源不足等問題。此外,文化觀念的轉變也起了重要作用,越來越多的女性選擇投入職場,而非以傳統家庭為核心。
另一方面,二0二二年台灣六十五歲以上的老年人口比例已經超過百分之十七,預計到今(二0二五)年將進一步提升至百分之二十,正式進入「超高齡社會」。這意味著,每五個人中就有一位是老年人。國發會發布最新的「人口推估報告」,到了二0二八年台灣人口紅利將會結束,無疑對台灣的經濟和社會結構造成巨大挑戰。
一方面,老年人口增加導致醫療保健與長期照護需求急劇上升,壓力逐漸轉移到政府與家庭身上。勞動力逐漸縮減,年輕勞動人口恐難支撐日益龐大的退休族群。首先,據勞動部統計,國內十五至二十九歲青年勞動力人口,近十年減少十六萬人,是未來勞動力就業人口短缺的隱憂。年輕勞動人口的萎縮不僅導致勞動市場供給不足,部分產業有缺工現象明顯,最終也會衝擊消費及經濟成長。
其次,隨著退休人口的增加,政府必須投入更多資金於社會福利、養老金與醫療服務;同時也加劇財政壓力,並迫使政策調整,例如延後退休年齡或提高稅收。
吾人以為,要解決少子化與人口老化的問題,政府需要從經濟、科技與社會文化等方面,採取多管齊下的因應策略。其一,優化家庭支持政策,為年輕家庭創造更友善的生育環境。例如:提高育兒補助與托育津貼,減輕養育子女的經濟負擔。提供更多平價公共托育機構與幼兒教育資源,讓父母安心工作。制定彈性工作政策,支持工作與家庭生活的平衡。
其二,改善台灣的經濟結構是促進人口增長的重要步驟。例如:抑制房價高漲,增加青年住宅及社會住宅供應,讓年輕人能夠安心成家立業。並提高薪資水準,才有助提升其生活品質與生育意願。其三,完善中高齡者及高齡者就業促進法,擴大退休再就業準備的適用對象,以及跨部會合作共同開發壯世代產業及就業機會。藉以鼓勵中高齡者再就業,紓緩工作年齡人口遞減導致勞動力不足困境。
其四,善用AI科技解決人口老化問題。例如:推廣智慧長照系統,利用人工智慧與物聯網技術、以及機器人改善長期照護的效率,遠距醫療、健康監測與智慧居家系統。其五,持續廣布長照據點,穩定的財源,提升長照服務的覆蓋率與品質,並增加專業護理人員的培訓與資源投入,讓老人能夠生活在優質友善的環境中。
持平而論,台灣人口紅利的消失不僅是經濟問題,更是社會未來發展的關鍵挑戰。要緩解少子化與人口老化的衝擊,政府與社會各界必須共同努力。唯有如此,才能在這場人口結構變局中化危機為轉機。
(作者為淡江大學財金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