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客家碧落角」專題報導,要帶觀眾朋友,來到正迎接400年歷史的,文化古都臺南,說起臺南,它在臺灣發展的歷史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也是不少先民來臺開墾首先落腳的地方,因此臺南可以說是族群融合的首善之地,目前在臺南是河洛族群占絕對多數,客家族群則是大約7%,另外平埔族、高山族等原住民,根據最新統計也有將近1萬人。
億載金城、安平古堡、閩式建築、洋樓在臺南錯落有致。建城400年風華,作為臺灣重要商貿和政經中心,各種族群、文化,在臺南競合共融產生的多元包容,毫無疑問,這是其它城市無法塑造模仿的。
記者 胡吰誌:「臺南因為歷史的緣故,祖輩們從對岸來到臺灣開山打林,於是曾形成『一府、二鹿、三艋舺』,這樣的說法,不過大多從對岸來到這裡,尤其在臺南市老城區、平原地區,當地文化形成的地方,大多都是住河洛人,因此臺南,經常被認為是臺灣河洛文化中心。」
民眾:「感覺是閩南人比較多,因為聽到都是講臺語比較多這樣吧。」
民眾:「(臺南)好像是閩南人比較多。(怎麼會有這樣的印象?) 嗯,不知道,反正我就覺得是這樣。」
事實上根據客委會「全國客家人口暨語言基礎資料調查研究」,顯示臺南市客家人口約有13萬人,占全臺南人口的7%,客家人口密度前三高的行政區,分別在永康區、六甲區和東區。
民眾 與 記者 胡吰誌:「(臺南這邊有13萬的客家人。) 是喔?真的喔?(13萬人,你認為有這麼多嗎?) 我不知道耶。」
民眾:「13萬,好像、好像感覺沒這麼多吧。」
打破一般人對臺南的印象,也顛覆了民眾對客家的認知,雖然臺南市,目前不在中央客委會認定的客家重點發展區範圍內,學者仍然認為「臺南客家力」不容小覷。
高師大客研所教授 吳中杰:「臺南的河洛中心的那種認同,像冰山一樣這麼大塊,需要漸漸讓它融掉,客家的溫度也需要升高,升高再來慢慢地融化,(河洛中心說)是沒有辦法這麼快消除的。」
成大資源工程學系兼任教授 溫紹炳:「比較早以前來(臺南)的客家人,不管是在臺南市還是(舊)臺南縣這附近,全部都不會講客家話了,最近3、50年,客家(人)又再回來(臺南),回來的這些人全部都會講客語。」
隱身在民間的臺南客家,這幾年隨著中央和地方客委會,執行族群主流化政策,透過田野調查、訪談等形式,要讓外界對於臺南客家沙漠的印象,逐漸挖掘,灌溉成豐富多元的府城綠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