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親子

影音聲光傷害大!嬰幼兒用3C螢幕恐感官行為異常

親子天下

更新於 2024年02月06日04:41 • 發布於 2024年02月06日04:41 • 黃敦晴
影音聲光傷害大!嬰幼兒用3C螢幕恐感官行為異常
影音聲光傷害大!嬰幼兒用3C螢幕恐感官行為異常

愈來愈多父母發現,孩子的「口味」愈來愈重,需要更刺激的活動、更大的聲音、更亮的燈光……才能吸引他的注意力、讓他感興趣,或是很容易沉迷在聲光環境中。

原因可能讓很多父母出乎意外--孩子或許看太多電視、影片了!

《美國醫學會兒科期刊》(JAMA Pediatrics)刊登美國賓州卓克索大學(Drexel University)醫學院的研究指出,讓嬰幼兒看太多電視、影片、電玩等畫面,將使他們被響亮的聲音或眩目的燈光等環境刺激淹沒,導致他們的感覺處理障礙,產生上述非典型的感官行為,而且這與注意力不足、自閉症的某些行為跟反應也有關連。

研究人員從美國國家兒童研究(National Children's Study)中找出1,471名男女各半的嬰幼兒(分別是12個月、18個月與24個月大),以及他們觀看影音媒體,包括電視、影片、電玩畫面的時間數據。接著比對他們的父母在孩子33個月大時填寫的調查問卷中,有關孩子如何處理感覺系統收到的訊息與刺激,包括所見、聽、聞、觸摸、嚐到的物品等感官行為的敏感度與反應。

這份問卷評估孩子的感覺處理結果,包括四大面向,分別是:感覺反應緩慢(low registry,或稱低輸入量、低登錄量、感覺註冊能力過弱),例如要叫很多次才有反應;感覺尋求(sensation seeking,或稱尋找刺激),例如過度觸摸或嗅聞物體;感官敏感(sensory sensitivity),例如對燈光與噪音感到過度不安或惱怒;以及感覺逃避(sensory avoiding),或稱感覺負荷過量,例如積極想要控制環境以避免像刷牙等不想做的事情等面向。

嬰幼兒看影音聲光刺激愈多,出現愈多非典型行為

研究人員調整了孩子是否早產、照顧者的教育程度、種族、以及孩子與照顧者的互動、戶外活動其他因素。結果發現,看影音等聲光刺激愈多的孩子,出現愈多非典型行為。

例如,在12個月大時,比起沒有觀看螢幕的嬰兒相比,不管看多久,都出現較高的感官行為反應。而且有看螢幕的孩子出現這些狀況的可能性,比不看螢幕的嬰兒高出105%。

當孩子到了18個月大時,每天每增加螢幕時間一小時,出現高感官行為的機率就會增加23%,而且這些行為跟後來的感覺迴避與感覺反應緩慢有關。

在孩子24個月大時,每天每增加一小時的螢幕時間,在33個月時出現高感覺尋求、感覺敏感度、感覺迴避的可能性會增加二成,也出現感覺低註冊現象,例如,對別人叫他的名字等刺激的反應較緩慢。

另外,相關的研究也發現嬰幼兒觀看影音、電視、電玩等螢幕時間,跟孩子的健康與發展結果有關,包括語言遲緩、自閉症、行為問題、睡眠困難、注意力、問題解決能力發展遲緩等症狀相關。

因為這些行為反應跟過動、自閉也有關聯,所以研究人員接下來要研究兒童早期生命經驗跟這些疾病間的關係,或可否以此來調整孩子的狀況。

更重要的是,研究人員再度提醒控制嬰幼兒螢幕時間的重要性。美國兒科學會(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AAP)不鼓勵18-24個月以下的嬰幼兒看螢幕,除非是有互動的視訊聊天這些活動。2-5歲的兒童,則一天最好不要使用數位媒體超過一小時。

與此同時,卓克索大學醫學院的精神病學教授柏內特(David Bennett)也提醒,要幫助大人有相關的能力避免二歲以下的嬰幼兒觀看螢幕,例如,給家長相關的教育和培訓。

(資料來源:卓克索大學醫學院美國醫學會兒科期刊

加入親子天下LINE好友,睡前看好文

延伸閱讀:

2024台北市公幼、非營利招生簡章公布!抽籤報名統一時間、家長留意1改變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