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陪長輩看病,如何避免問題沒解決要跑好多趟?準備3項關鍵資訊,跟醫師不再雞同鴨講

50+好好

更新於 04月11日09:42 • 發布於 04月11日09:41

文/顏理謙 圖/花蓮慈濟醫院提供 責任編輯/陳莞欣

編按:長輩身體不舒服就醫,卻因為無法好好說明自己的症狀,甚至雞同鴨講,導致無法順利解決問題?花蓮慈濟醫院高齡整合照護科主任許晉譯長期為高齡長輩看診,針對此問題給出實用建議。陪長輩看病,該準備哪些關鍵資訊?長輩一個人就醫或者是只有外籍看護陪同看病,需要注意哪些事?

隨著長輩年紀大了,身體難免會出現大大小小的病痛。這時,上醫院請醫師做專業的診斷和處置,是最好的解決方法。

許多《50+》讀者常需要帶家中的高齡長輩就醫,不過,如果平時對長輩的身體狀況不夠了解,就算見到醫師,也很難解決真正的問題。如何提前做好準備,讓看診過程更順利?

花蓮慈濟醫院高齡整合照護科主任許晉譯長期為高齡長輩看診,他分享,在診間,通常會遇到3種狀況:

第一,長輩由另一半陪同就醫。老老相伴的狀況下,長輩通常很難將自己的身體狀況表達清楚。特別是在人口外流嚴重的花蓮,這類病人的比例高達五成。

第二,長輩由外籍看護陪同就醫。由於外籍看護語言程度不一,不一定能完整表達。若長輩也無法好好說明,醫師也需要花較多時間問診。

第三,長輩並非由主要照顧者陪同就醫。由於陪同就醫的家屬可能不是最了解長輩平日狀況的人,因此常常一問三不知。

雖然每個家庭都有各自的照顧難處,但如果能提前做好準備,不但可以提高醫師問診效率,也能讓長輩的身體狀況獲得改善。

許晉譯建議,家屬可以提前準備好以下3類資訊,對醫師診斷更有幫助:

1. 把長輩正在服用的藥帶來,藥袋也別忘了

藥物與治療有相關性。他建議,最好同時帶著藥和藥袋,方便醫師確認藥物,也能當場確認長輩是否依照醫囑服藥。

2. 列出長輩的重大病史

若長輩罹患慢性病,或曾經住院、開刀,應該要主動告知醫師。家屬可以事先將長輩的重大病史整理好,寫在紙條上供醫師參考,長輩自己最好也要背下來,不要過分依賴醫院系統。因為查找資料會耗費不必要的時間,還可能不小心忽略重要資訊。

許晉譯表示,每位醫師看診的習慣不同,以他來說,近3~5年內的病史都很關鍵。

「假設長輩在50、60歲時曾中風,或在5年前曾跌倒、骨折,這些都是很重要的資訊。此外,以高齡整合照護科來說,如果長輩曾在30~50年前開刀,視疾病狀況,也可能是一個判斷的線索。」(相關閱讀:優照護|家人中風了,如何居家改造讓生活更容易些?協助中風者更快康復的4件事

3. 告知長輩慢性病的控制狀態

例如,長輩若有高血壓,應該要做到「722」,也就是連續「7」天、每天早晚合計共量「2」次、每次量「2」遍,並將數值告知醫師。若有糖尿病,則需告知糖化血色素的數值,若是血脂肪異常,則要準備好抽血報告。

外籍看護陪同、一個人就診 該注意哪些事?

在現行醫療體制下,很難避免多科就診。例如,有三高就掛心臟科、坐骨神經痛就掛神經科等,不同的身體問題,交由不同專科醫師處理。但隨著年齡增長,難免出現多重疾病。這對高齡長輩和家屬來說,都是不必要的折騰。

另一方面,長輩對自己的身體狀況通常不容易描述清楚。「長輩不是故意的,而是他的症狀本來就不那麼專一性。」比方說,高齡女性發生泌尿道感染時,可能不是以常見的排尿疼痛、灼熱等狀況表現,而是下腹疼痛或頭痛等可能對應到多種疾病的症狀。許晉譯建議,這時可以尋求高齡醫學或老人醫學醫師協助。(相關閱讀:如何保養,才能讓全身器官都正常用到100歲?臺大老年部主任詹鼎正:慢老的4個處方

帶長輩看高齡整合門診時,他建議,第一次最好由子女陪同前往,較能討論最適合長輩的醫療處理方式。「因為長輩的問題太複雜了。本來也許由5位醫師看診,現在變成1位,這時一定是從5個問題裡,先找出最重要的來評估。當然,也可能會另外找出3個新的問題。」

經由初期討論後,未來,如果子女真的無法陪同就診,可以請外籍看護或其他親屬陪同,子女再以文字或錄音方式讓醫師了解長輩的狀況。

若是單身,或身邊沒有親友可以陪同就診時,他建議,上醫院以前,可以先在家裡把想問醫師的問題條列下來,並排出優先順序,以免在診間一時想不起來。「列多少都不是問題,願意寫都很好。」

條列問題的好處是什麼?許晉譯表示,長輩思考和說明速度本來就會比較慢,如果醫師在話語中抓不到重點,問診時,很容易會從開放式問句變成閉鎖式問句。

「比方說,我一開始會問長輩『這次來醫院,是哪裡不舒服嗎?』如果長輩說最近走路會喘,就會接著問:喘的時候會心悸嗎?會頭暈嗎?還是會覺得胸口疼痛、悶悶的?」

但如果長輩無法清楚說明自己的困擾,醫師就只能以「是」或「不是」的閉鎖式問句詢問,再從僅有的資訊判斷。「雖然也沒有不好,但如果沒把問題講清楚,醫生可能會找錯方向。例如,明明想處理記性不好的問題,卻跟醫師說腳痛。這樣一來,問診方向就會變成腳痛。

此外,他也提醒,患者只要說明身體有哪些不舒服的地方即可,不要有過多自我臆測,否則容易造成判斷時的干擾。

診間錄音先取得醫師同意 重點是別把問題帶回家

至於有些家屬擔心,回家後可能會忘記醫師的叮嚀,因此想在診間抄筆記、錄音。這種作法,是否會對醫病關係產生不良影響?許晉譯表示,每位醫師對錄音的反應不同,但原則上應該先取得醫師同意。

「有些醫師覺得沒差,但有些醫師認為,如果病人要錄音,那就講保守、模糊一點,這對病人不見得好。」他表示,有時,醫師是為了建立病人的信心,因此說些鼓勵的話,但如果知道對方要錄音,醫師很可能會選擇不說。

最重要的是,醫病之間的溝通應該要有結論或方向。若有不清楚的地方,應該當場提出討論,而非選擇錄音但現場不討論,把疑問帶回家。「比方說,如果知道今天要跟醫師討論要不要開刀,那就應該先列出問題、當場討論。」他提醒,錄音以前,應該先思考自己的目的是什麼。

迎向百歲人生,醫師成為每個人最重要的夥伴。醫病關係融洽,不但能讓看診過程更有效率,也才能真正解決長輩的困擾。

加入50+好好LINE好友,接收更多好文章!

延伸閱讀: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