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理財

評析/中國經濟不會崩潰,但挑戰極大!李國正:中國年輕失業率高 少提台灣人登陸就業

太報

更新於 2023年07月01日07:55 • 發布於 2023年07月01日04:10 • 顏振凱
2023年6月2日,中國廣東省深圳市的建築工人。路透社
2023年6月2日,中國廣東省深圳市的建築工人。路透社

美中對抗持續下,中國經濟發展壓力巨大,不過,藍白兩營拋重啟服貿,2024總統大選,朝野又熱議兩岸經貿。中國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博士,產經建研社主任李國正受訪時表示,中國經濟不會崩潰,但遇到極大的挑戰,2022年中國設定的GDP5.5%成長目標已經是低標,而且還跳票,當前外資普遍評估中國經濟前景更可能是「五四(5%、4%)新常態」,這對中國政府推動疫後經濟復甦、維持社會穩定工作而言,無疑是重大警訊。

李國正也說,中國當下年輕人不易就業,根據其國家統計數據,16到24歲的失業率是20.4%。即便兩岸交流再起,對比過去,尤其2014年左右,還很活耀的鼓勵台灣人去兩習兩業(實習學習、就業創業),中國當下經濟情勢,很少再講請台灣人到中國就業創業,都是搞參訪,他也認為美國對中國科技管制下,理工背景者到對岸就業,也會慎思,因為要換到外商,會有風險。

李國正更說,健康的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是2%,但中國國家統計局數據,其CPI今年5月才0.2%,上次這麼低是疫情最嚴困時,中國現在是沒有通膨壓力,但有通縮壓力,因為民眾不敢消費,這都反映疫後中國經濟復甦,並不樂觀。

李國正先表示,中國內部經濟情勢,三穩三保是嚴峻挑戰。2001年到2010年中國平均GDP成長率是10.57%,最高峰是2007年達到14.23%,2010年則為10.64%,此後便一路下滑,反映出中國經濟發展進入高原期。到2013、14 年期間,中國普遍的政策目標是喊「保6」。現在則已經到了「保5」的階段。

2018年,中國經濟成長持續放緩加上美中貿易戰的效應,當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首次提出「六穩」,意即「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目標。所謂的六穩其實就是穩住經濟成長的動能,在疫情復甦階段,2022年底的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2023的經濟工作目標「三穩」即「穩增長、穩就業、穩物價」,更是把穩經濟增長放第一優先的首要工作。

一般認為中國經濟成長動能需要維持在6%經濟成長率左右,低於5%就是高風險,若中國經濟成長進入「五四(5%、4%)新常態」,企業發展就可能面臨困境和投資步調也會放緩,那麼衍生的就業供給不足與失業率增加,對中國內部經濟情勢與社會穩定將形成重大的挑戰。

李國正指出,就穩增長而言,2022年中國GDP成長率僅3%,遠低於5.5%的預期目標。2023年中國政府府工作報告再將經濟成長率目標下修為「保5%」,外資亦陸續下修對中國今年經濟成長的預期,顯見市場對中國經濟前景的預期更為保守。

李國正又說,拉抬GDP成長的三駕馬車,分別為消費,投資、淨出口。就出口而言,自2022年起人民幣呈現貶勢讓中國貨品對國際買家而言更為便宜,近期美元兌人民幣匯率甚至達到1:7.25。2023年第一季中國出口表現,在人民幣貶值的效應,以及由電動汽車、鋰電池、太陽能電池等「新三樣」外銷主力的加持下,同比增長8.4%,出口總值達8000億美元。然而進入第二季後,中國出口表現並未維持漲勢,今年5月份中國出口額為2840億美元,較去年同期大幅下滑7.5%,一反年初以來的成長力道。但也由於全球經濟的不穩定性、不確定性和難預期性,中國政府要實現溫增長目標,就不能只「往外看」,更得「往內看」,也就是透過促進內需消費或固定資產投資的內循環經濟來達到穩增長。

再從三駕馬車的另外兩駕「投資和消費」來看,2004年以後,固定資產投資,如工業設備、交通、水利基礎建設投資等,自2004年以後超越消費成為中國經濟成長的主力,在2008金融海嘯後快速增長,並在2010年間前後達到高峰,近20年來投資佔中國GDP比重皆43%以上。

2021-2025「十四五規劃」期間,中國依然利用建置5G基地台、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AI、雲端計算基礎設施、城際高鐵及軌道交通等「新基建」帶動內需,2022年,中國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約為8.1兆美元,年增率5.1%。但從投資總額與年增率來看,對GDP成長的貢獻也來到了高原期。

針對消費狀況,李國正指出,從物價來看,中國物價情勢相對是穩健的。CPI(消費者物價指數)是國際衡量通膨的指標,而美國聯準會長年追求健康的通膨率應維持在2%,目的是鼓勵經濟溫和增長。但在全球通膨的大環境中,中國今年5月的CPI才0.2%,上次這麼低是疫情最嚴困時,照理說這代表民眾的購買力沒有受到通膨的影響;但同時也反映出中國內需消費的疲軟。

李國正也說,中國2020年房地產開發投資跟前一年下降10%,今年第一季,比去年降5.8%。講白了就是市場不願蓋、民眾不願買。2019年以來,中國房市出現大量爛尾,地產商倒閉也讓中國人民荷包大縮水,景氣不好房價不好無法透過住房套利,以前三線城市希望不要房價不要跌,現在是希望能把房蓋完;北上廣深等大城市,本來是要限漲房價,現在期待不要跌。作為中國家庭主要資產的住房價格下跌,可能讓中國人民的口袋更淺,讓全國數億家庭在花錢方面變得更加謹慎。

李國正認為,從這些現象看得出來, 中國現在是沒有通膨壓力,但有通縮壓力,在近三年的嚴格疫情限制措施後,雖然2021年疫情相對好轉時,報復性消費一度出現,但2022年後民間消費增數又降低,顯見民眾對於經濟前景有疑慮,更寧願把錢留在口袋不敢消費,這都反映疫後中國經濟復甦依然存在挑戰。

李國正表示,當中國經濟成長持續減緩、市場信心不足時,中國政府「穩就業」變成了社會維穩的重大挑戰。特別是中國當下年輕人不易就業, 2022年中國高校畢業生有1076萬人,2023年則達到1150萬人,消化這股強大的就業潮對政府而言即是一大挑戰。根據其國家統計數據,今年五月,還沒到畢業季,中國16到24歲的失業率就達到20.8%,創歷年新高;這個數字反應市場沒提供社會新鮮人足夠就業機會,中國營商環境仍趨於保守。

李國正也說,至於今年五月份城鎮失業率則為5.20%,雖然比疫情期間改善,但是中國國家統計局的計算方式為,「為了取得勞動報酬或經營收入而工作一小時及以上和因休假、臨時停工等暫時離崗的人,這些人都屬於就業」;這樣的統計方式連中國自己智庫研究都認為存有巨大黑數,因為中國政府把低度就業也納入就業人口;此外,城鎮失業率並未調查因失業而返回農村的人口;換言之,5.2%的失業率並未反映中國社會失業率的真實樣貌,實際失業或低度就業的情況可能更為嚴峻。如果民眾就業不能得到滿足,「躺平」還算是好的結果了,嚴重的話便是社會動盪的火種。但經濟不好,中共中央如何落實「三保」「保基本民生、保工資、保運轉」底線,便只能舉債進行社會福利支出了。

中國經濟面臨艱困挑戰,美中對抗態勢是關鍵,美國國務卿布林肯日前訪中,李國正說,美中雙方都認識到需要維持一定程度的合作,經貿需要合作,某些全球治理議題也有需要。但即便五月份美國貿易代表戴琪和中國商務部長王文濤曾在底特律APEC進行場邊會晤,美中貿易關係的大方向並未改變,美中雖會維持一定程度經貿互動,但美國對中國高科技管制不會停,甚至還會加碼,主要是美國擔憂中國會將高新技術與產品應用在軍事擴張以及擴大新興科技市場主導地位(如5G、AI)。企業對美國遊說力雖存在,如馬斯克訪中,但國家安全考慮下,企業利益終究要退後,涉及高階運算應用的高階晶圓製程、高階晶片等,美國會持續對中緊縮控制。

李國正表示,美1970年尼克森訪中開啟美中關係正常化以來,美國政策圈長期以「接觸政策」為主軸策略,在冷戰時期希望拉攏中國制衡蘇聯,2001年911事件後,則希望拉攏中國餐與全球反恐,美國為此也曾支持中國加入WTO,希望中國更密切地參與全球經貿體系後,能推動中國政治轉型。

但美國歐巴馬政府第二任開始就已經發現,中國不僅沒想改變政治體系,還想藉著全世界資本帶動中國發展綜合國力,鞏固其政治體制,甚至向外擴散,尤其在2012年中共18大習近平掌權後,強調輸出透過一帶一路輸出中國模式、中國智慧、中國聲音等策略,讓美國注意到,對中國的投資,反強化了中國的政治體制,甚至危急了美國自戰後長期宣揚的自由、民主普世價值,以及危及了美國主導的全球政治與經濟秩序。

李國正也分析,歐巴馬第二個總統任期就已有亞太再平衡,重返亞洲政策,在2016年川普前總統上台後,2017年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報告,則正式把中國視為戰略競爭對手,開啟了美中戰略關係從伙伴到競爭對手的典範轉移歷程。

李國正認為,就國際社會與中國的關係而言,美國為首西方,及日本等民主國家陣營,在經貿和全球治理領域還是希望和中國維持一定的合作關係。先前法國總統馬克宏訪中,中國大買歐洲的空中巴士,當然有拉攏歐洲,變相懲罰美國和波音的意涵,對法國、德國乃至於世界各國而言,能從中國賺錢的部分,自然會想辦法合作。

但國際政治的盟友關係要看還是戰略安全關係,目前看來,法國、德國乃至於歐盟、北約、G7,依然跟美國站在一起,對中國在印太地區的軍事擴張以及中國所引起的地緣政治風險表示關注,英、法、德甚至派出軍艦進入南海、台海,由此可反映出歐洲國家的印太戰略風向。

總體而言,中國希望在軍事上成為西太平洋的大國、強國,而美國為首的西方與印太周邊國家則期待維持自由開放的印太區域,可預期,印太區域不可避免地將持續存在相互嚇阻的行動,同時也升高了對立的風險,但烏俄戰爭的經驗歷歷在目,故而各方也不期待情勢上升到不可測的熱戰爭。因此,如何維繫對話管道,控制風險、避免誤判。

對民眾黨總統參選人柯文哲嗆民進黨為何不廢ECFA,李國正也認為,如同前述,能賺錢的還是想辦法合作,民進黨政府也不會廢除ECFA,因為ECFA雖整體利益逐年下降,但對台灣中小企業、傳產確實仍有利。而對中國來說,也是中國讓利台灣多,台灣開放小,但ECFA背後有政治目的國台辦也說是好的平台,如果中國方面廢掉,是放棄對台灣社會影響工具。

回顧兩岸多年經貿交流的時空脈絡,李國正分析,大抵90年代開始,中國改革開放,中國成為世界工廠,全世界往中國投資,台灣跟上腳步,在那個過程中,台灣確實有搭上中國經濟旅程,有享受到紅利,去的台商也有賺到錢,尤其很大時間,台商赴陸投資的趨勢與兩岸經貿總值成長和扁執政時間重疊,這是市場的機制,民進黨並不反對維持兩岸經貿交流。

不過,李國正也說,2008年北京奧運,中國開始也有轉折,從世界工廠到市場,台灣投資中國,也從本來製造業去,後來服務業,不過,從上世紀90年到2010大批台商去中國情況下,中國雖也在發展,但其經濟成長數字,從兩位數到2010年低於兩位數,換句話說,2010年兩岸大三通以即ECFA初簽訂時期的中國經濟情勢,正要進入轉折的階段。

李國正說, 21世紀前10年,世界經濟主流都在講區域一體化,經貿整合,經濟圈經貿整合,兩岸自然也是,兩岸ECFA是那時國際兩岸大環境下發展,所以有貨貿等協議。

但2012年以後,華府政策圈逐漸注意到中國崛起後可能帶來的風險。歐巴馬政府雖推動重返亞洲、亞太再平衡戰略,只是沒有顯著成果。而當時的台灣社會氛圍,尤其在2013、2014年,兩岸政府選擇進入貿易關係的深水區,討論服貿,這在經濟和政治上本就值得爭論。

李國正分析,服貿觸及範圍,如台灣餐飲業旅遊業屬於社會較基層領域,甚至文化出版印刷還涉及國家意識形態、教育制度及社會價值,都是敏感產業。當中國對台灣政治企圖期待沒有改變時,涉及影響價值教育國家主體性產業如一旦開放,對台灣社會衝擊,國家發展走向有很大不確定性。

而如開放基礎服務業,首當其衝的又是過去20年兩岸經貿開放過程中,相對受傷族群,因為全球化會帶來要素價格一致化,收入高的越高,收入低的會越低,中國如俠大量資本進入基礎服務業,除受薪階級被壓抑,連中小企業被吃掉,也進一步影響台灣產業結構及中小企業主生存,這樣20年來累積的矛盾,終於在服貿爭議和太陽花學運爆發。

李國正認為,時至今日,國際與兩岸時空環境已和10年前不同。有人重啟服貿討論,但當前中國經濟情勢連本土企業都無法滿足了,還台灣服務業西進得到什麼利益?另方面台灣社會並不希望中國服務業進來,因為可能對基礎民生就業機會和薪資產生影響,對文化出版相關也對國家安全有衝擊,現在討論服貿並不合時宜。

此外,當前美中戰略競爭的大環境下,台灣政治社會經濟也跟世界民主聯盟自由民主社會轉向,這轉向一方面是,台灣社會排斥中國統一台灣的主張;二是台灣需要和國際上共享價值和利益的盟友深化合作。

李國正表示,美對中貿易戰只是開始,本質是下一個階段的美中霸權競爭。美國為維持戰略優勢,就必須維持科技領先,因此必然持續管制對中國高科技產品的輸出。

李國正強調,現在生產供應,不只經濟上要有比較利益,還要有共享價值,而非找自己潛在假想敵或對手,但世界和美國是否真要中國脫勾,當然不是沒爭論,美國對中國貿易,中國對美國出口,一定時間還是有維持成長,但在科技產品的貿易上,只會更緊縮。

對台灣年輕人還適合西進提問?李國正也說,2014年,中國還很積極鼓勵台灣人去兩習兩業(實習學習就業創業),想開發新市場,鼓勵創新,因為中國自己知道已有經濟轉型挑戰。但基本上,到了2018、2019年,前述現象趨緩了,除兩岸政治關係外,2018年美中戰略競爭開始,市場景氣國際投資出現保留,讓中國經濟發展減緩,能新增就業跟商機也就趨緩,講白了年輕人不易就業,疫情更加速了這現象。

在中國當下經濟情勢下,即便疫後兩岸交流再起,對比過去,中國官方鼓勵台灣人西進兩習兩業(實習學習、就業創業)的浪潮,如今中國就業市場連本國勞力都無法消化,因此幾乎很少聽到中國提起吸引台灣人到中國就業、創業,回到了搞參訪交流的形式。

李國正也說明,之前對岸喊兩習兩業,對台灣特定領域有幫助,尤其人文社會學科,因為這部份學生台灣供給過剩,當年在廣設大學政策下,成立相關系所便宜,但就業市場也有限,薪資受壓制,去對岸機會可能性較大,那時會去那邊青創基地,很多是人文背景的人,而非理工自然背景,但這種領域畢業生,疫情後在對岸,也多是海嘯第一排。

對理工背景的台灣青年而言,若下決心只在中國發展那就只需要考慮中國經濟情勢即可;若涉及敏感科技領域則還需要思考,未來若想赴美留學或轉換外商工作時,是否會因為美中科技戰遇到阻礙。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3

  • 謝凱傑
    共產黨可能需要更多經濟人才來應付目前的經貿情況…過去鄧小平時的經濟發展就像台灣小蔣時代…可是現在成長趨緩…經濟可能會變得像日本…
    2023年07月01日10:29
  • Vincent
    就柯布林的教徒不懂的盲從!
    2023年07月01日08:08
  • 許先森
    笑死人等著看鐘國崩潰欸 快崩好嗎
    2023年07月01日06:17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