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星宇選空巴並非沒原因 !
長榮集團創辦人張榮發四子「小K」張國煒
因股權之爭離開長榮航空之後
成立星宇投資投資公司籌設「星宇航空」
張國煒親兩度自駕駛星宇首架飛機「A321neo」回台
引起一陣關注,被網友稱「網紅董事長」
A320neo 是由歐洲空中巴士集團出產
當初選擇購買空巴的飛機
未選擇有飛安疑慮的波音(BA.US)
更穩固星宇的飛安形象
而波音(BA.US)的飛安疑慮事件
至今有何新進展 ?
航空產業鏈具有投資價值嗎 ?
繼續看下去..
航空產業鏈快速解析
說到航空業
大家或許只想到長榮航(2618)、華航(2610)…
那些出國需要搭乘的航空公司
但其實大家所熟知的公司
只屬於航空產業鏈中的小一部分
航空業的形成可由上游的航太製造業說起
為了讓飛機能安全地飛上幾千英尺的空中
從機翼、機艙內裝到駕駛室的電子設備
都由不同製造商研發供應
再由波音和空巴組裝成一架完整的飛機後
賣給星宇等產業中游的航空運輸公司
負責運輸的角色
藉由訓練機師、空服員與地勤人員
提供完善的客貨運服務
最後再與旅行社或物流業等下游業者合作
增加運輸服務的銷售機會
(資料來源:小編製作)
✈ 航空運輸業對飛機的需求仍在增長
據富比士統計的全球企業排名
2018年航空運輸業淨利前四大分別為
達美航空(DAL)、國際航空集團(IAG)、德國漢莎航空(LHA.DE) 及西南航空(LUV)
(資料來源:各公司財報) (以上僅為數據揭露,無推介買賣之意,投資人須自負交易風險)
可發現今年前三季累計營收
除英國的國際航空集團(IAG) 衰退 24.9%
其餘皆成長 2.7%~6%
而且觀察航空運輸業的重要指標
如客運收益公里數、可售座位公里數及載客率等
前三大企業的表現皆優於去年
全球龍頭航空運輸公司的客運量和利用率處於成長的狀態
可推知搭乘飛機的需求仍在增長
而未來航空運輸業者對於飛機的需求也正在增加
✈ 航空製造的龍頭卻出現訂單銳減
在 2018 年富比士的全球企業排名中
波音(BA)、洛克希德·馬丁(LMT) 及空中巴士(EADSY)
為航空業上游淨利前三大的公司
(資料來源:各公司財報) (以上僅為數據揭露,無推介買賣之意,投資人須自負交易風險)
可發現空中巴士和洛克希德·馬丁的營收
與去年同期相比皆成長逾 10%
而波音累計至今年 Q3 的營收
與去年同期相比竟大幅縮減 19%
新增訂單也只剩 90 架飛機
與去年度的 893 架相差甚遠
出現嚴重的衰退
究竟產業龍頭的波音出現什麼問題呢?
波音(BA) 個股簡介與飛安疑慮事件影響
波音成立於 1916 年
總部設在美國的伊利諾州
早期生產軍用飛機為主
如今已成為全球最大的民用和軍用飛機製造商
從 2018 年的營收組成來看
(資料來源:波音財報)
波音目前最主要的收入
來自於商用飛機佔營收 65%
貢獻超過 78 億美元!
然而卻在去(2018)年底
波音出產的 737 MAX 8 接連傳出墜機消息
據事件調查報告表明
飛機的操縱特徵增益系統(MCAS) 瑕疵為災難元凶
揭發波音造假 737 MAX 8 模擬測試的結果
消息一出,多家航空公司停飛該款客機
並取消向波音購機的訂單
不過波音 737 MAX 和空巴 A320neo
因應低成本航空興起
都主打中短程的單引擎窄體客機
因此在這波飛航問題下
空巴 A320neo 成了替代品
紛紛轉單至空中巴士
導致波音的飛機滯銷賣不出去
重創今年的營收表現
飛安問題除了拖累波音的營收和訂單外
第二次墜機事件後股價狂跌近一個月,跌幅約 17%
目前股價仍落後於對手空中巴士和洛克希德·馬丁
(資料來源:券商看盤軟體)
國內相關產業鍵展望
✈ 受波音飛安問題的影響不大
台灣相關產業對於這次飛安問題又有什麼影響呢?
國內航太製造業的業務多與引擎相關
甚至供貨給知名商用和軍用機種
也包括波音737 MAX 的 LEAP-1B 引擎
國內相關零組件的供應商包含:
漢翔(2634)、豐達科(3004)、
晟田(4541)、長亨(4546)、駐龍(4572)、
寶一(8222) 及千附(8383) 等
不過這些廠商也同時提供空中巴士 A320Neo 的 LEAP-1A 引擎零件
因此台灣業者對於波音飛機產量縮減的衝擊不大
(資料來源:MONEYDJ)
✈ 未來全球產業市值上看 6 兆美元
飛機龍頭波音和空中巴士皆預估未來 20 年
市場對於新機的需求及機組汰舊換新下
新機需求將達 4.4 萬架
總市值上看 6 兆美元
帶旺台灣相關零件供應商
如打進航太供應鏈的扣件廠豐達科(3004)
雖然碰上 737 MAX 8 停產
但豐達科(3004) 產能已持續到明年
由下圖可知
豐達科(3004) 今年累計營收增長 28.27%
表現最為亮眼
✈ 國機國造政策的效益可望達 1,500 億元
除了全球航太製造前景樂觀
在國防報告書中更是揭露
今年政府出資 8 億 3,762 萬的研發預算
大力推動「國機國造」政策
由中研院及漢翔(2634) 輔導航太製造商
形成逾 160 家廠商的產業鏈
於今年 9 月出廠首架空軍新式高教機
預計 2021 年底量產
此產業擴張效益估計可達 1,500 億元
目前漢翔(2634) 今年的累計營收逾 230 億
與去年 Q3 相比成長 3.48%
以下為相關個股表現:
(資料來源:CMoney選股勝利組) (以上僅為數據揭露,無推介買賣之意,投資人須自負交易風險)
快速結論
1.波音半年內掉 2 架波音 737
更丟失信譽和飛機訂單
波音的新增訂單數僅剩 90 架
累計至 Q3 營收衰退 19%
2. 中游的航空運輸業者紛紛轉單至空巴
空巴的新增訂單達300架
累計至 Q3 營收增長超過 14%
3. 台灣航空業受波音的飛安問題影響不大
有望受惠於全球 6 兆美元的購機風潮
以及受益於 1,500 億元的國機國造政策
未來前景看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