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散戶賺退休金最常見迷思!財金教授周冠男:高股息只是左手的錢轉右手卻要付更多稅,什麼才是真正「用錢賺錢」?

50+好好

更新於 2024年12月05日06:45 • 發布於 2024年12月05日07:00 • 50+選讀

文/周冠男 圖/Shutterstock 責任編輯/吳丹華、王美珍

編按:高股息是許多投資者難以抗拒的誘惑,尤其是在看到現金配息時,總讓人感覺賺到了。然而,政大商學院副院長周冠男提醒,高股息商品對長期資產增長有負面影響,因為股利只是將錢從左手轉到右手,資產的總價值不會因此增加。除息後的填息現象也並非必然,且填息後的回報通常低於不配息的資產增值,另外,也有課稅上的考量。

散戶投資人喜歡高股息或高收益金融商品是全球性現象,不是台灣投資人獨有的迷思,投資標的配發現金收益時,投資人會非常「有感」,畢竟是實實在在的真金白銀。

看到股利進帳很開心?但投資高股息不利長期資產增長

相較於股票、債券、選擇權和期貨等每天本金大幅震盪、搞不清楚到底有沒有「賺到錢」的金融商品,投資高股息或高收益金融商品能收到現金的感覺真是太美妙了。這正是心理偏誤的具體呈現,為什麼一定要拿到現金才是有賺錢,難道股票和債券帳戶裡還沒變現的錢不是錢嗎?

高股息只是好聽的故事,對長期資產增長具有決定性的負面影響,投資金融商品需要看總報酬率,也就是資產價格上漲(下跌)的資本利得(損失)率及資產配發的現金收益。

例如,投資股票如果過去一年股價上漲(下跌)且配發現金股息,投資人獲得的總報酬率就是股票價格上漲(下跌)比例再加上股息收益率。投資債券獲得的總報酬率也是債券價格變化比例,再加上利息收益率。投資不動產的總報酬率是房子或土地價格變化比例,再加上租金收益率。

喜歡收現金的迷思很容易打破,物理學有質量守恆定律,物質不會平白消失,也不會無故多出來,引申到財務領域我稱之「金錢不滅」定律。

配息只是將錢從左手轉右手 且填息不是必然

配息的錢最終仍來自資產的價值,也就是左手轉右手,資產總價值不會因為配息無故增加。假設你以100元購買某金融資產(股票、債券、ETF或基金等),一年後資產價值上漲到110元,若此金融資產決定不配發任何現金,你的總資產價值就是110元。

如果這個金融資產決定配發10元現金(股息或利息),在完美市場假設下(也就是沒有稅金、行政費及手續費),你的總資產會是100元的金融資產價值加上10元現金,仍然是110元,資產配息就是把自己的錢從左手轉到右手。

為什麼資產價值會下跌?如果不會因為配息下跌而維持在110元,任何人配息前一刻用110元買進,配息後拿到10元現金再馬上用「不會下跌」的110元賣出,不就立刻白白賺到10元了嗎?如果賺錢這麼容易,還需要工作嗎?

這就是「金錢不滅」定律,也就是財務學術文獻中早被確認的「股利無關論」,在完美的市場假設下,公司是否發股利不會影響公司價值。

理論是正確的,但喜歡「確定的已實現現金」勝過「不確定的未實現資本利得」的心理偏誤,亦即一鳥在手(現金收益)勝過二鳥在林(未實現資本利得)的心態,造成國內外各種高配息金融商品雖然績效不彰,但仍持續受到散戶追捧的現象。

我在各種場合講解這些觀念時,常常有人說如果股票會「填息」,配發現金還是真的有賺到。「填息」是除息後資產價格雖然下跌,但除息一段時間後便漲回除息前的價格,這樣就等於賺到現金配息了。

這又是超好聽、但一點根據都沒有的故事,然而台灣媒體非常喜歡探討填息,常常若有其事的在除息旺季時,用大版面分析股票配息之後,填息幅度及需要的時間,這比較像娛樂新聞,和財務分析毫無關係。

請仔細思考一下,不會有除息之後必然填息這種事。回到金錢不滅定律,如果除息後必然迅速填息,只要在除息前買進,收到現金股息後等股票「填息」再賣出,不就又是必然賺到現金配息且資本永遠不會損失的好聽故事而已嗎?

那為什麼多數人都還在努力上班,而不是在股市裡輕鬆淘金(股息)?所以股票除息後的漲跌與除息毫無關係,幾天會填息完畢更是沒有半點理論基礎。發放現金股息不會創造價值,除息後的股價漲跌只會跟公司基本面價值改變有關。(相關閱讀:退休不想當下流老人?政大教授周冠男:寄望孩子或政府,不如長期投資0050、006208

配息是把錢退出市場 反而失去賺價值時間的報酬

再進一步說,如果真的填息,收到配息時恰好是你被迫在低點時出脫股票。假設你以100元購買某檔股票,一年後股票價值上漲到110元,公司決定配發10元現金,股票價值會剩下100元,你的總資產會是股票100元加現金10元,總共110元。

要是神奇的填息事件發生了,填息的10%漲幅讓股票價值回到110元,配息10元現金就是「多賺的」,你現在總共有120元的股票加現金。但如果不配息,股票價值會是110元,10%漲幅會讓你總共有121元的股票,這樣配息到底哪裡好?

收到現金配息後如果真的填息,其實都比不配息時少賺了。為何如此?因為配息就是定期把錢退出市場,在市場長期上漲機率大於下跌機率的狀況下,平白失去貨幣時間價值的報酬。(相關閱讀:嫺人專欄|上班族、家庭主婦、退休族,看大家的持股排行榜可以學到什麼?有哪些事該注意?

證券交易未課稅 現金股息和利息須繳稅

前文說明是建立在沒有稅負和交易手續費的完美市場假設,就可以得出配息與否不會對總資產價值有影響的結論。台灣目前未對證券交易所得課稅,買賣股票、基金或ETF等有價證券賺到的資本利得都不用繳稅,但股息和利息視為一般所得,依個人邊際稅率課稅。

自行買賣有價證券的資本利得免稅,現金股息和利息需要繳稅,因此買賣有價證券具有很大的稅負優勢,在股息和利息有這麼明確的稅負劣勢之下,我不明白為何散戶要一味追求高配息商品。

前文解釋過了,資產配息就是把你的錢從左手轉到右手,資產總價值不會因此增加,而且將錢換手還要被政府課徵所得稅及健保補充保費。所以選擇高配息商品的目的何在?

選擇低配息甚至不配息的金融商品在台灣有絕對的稅負優勢,市場上有這類商品嗎?如果是指數型基金,同一檔通常會有配息或不配息2種選擇,我建議選不配息的,沒收到配息就不用繳稅

金錢不滅,基金的配息並沒有消失,而是留在基金裡幫你繼續賺錢,只要在需要用錢時在電腦或手機APP按幾個鍵就可以贖回基金,贖回時因為之前累計的配息已經轉為本金與資本利得,所以不用繳稅。

(本文摘自周冠男著,《長期買進:財金教授周冠男的42堂自制力投資課》,天下文化出版)

加入50+好好LINE好友,接收更多好文章!

延伸閱讀: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