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親子

擺脫媽媽的罪惡感》皮膚科名醫游懿聖:以前,我的孩子總是希望我早點回家,但我又怕自己成就不如人...

未來Family

發布於 05月13日01:31 • 周品攸(未來Family記者)

「罪惡感來自於自我要求;焦慮與痛苦來自於比較」,這是游懿聖醫師當媽媽後很深的感觸。

她從小成績優異,一路從高雄女中到高雄醫大,大學校排更在前20%。是個頗有名氣的皮膚科醫師,有自己的診所、出版《癢、痛、感染 STOP!皮膚專科醫師傳授45堂健康課》,在醫學領域上佔有一席之地。

游懿聖的丈夫也是醫生,育有兩名兒子。她分享,現在最喜歡晚餐後,全家人一起牽著狗、散散步,可以想像一家四口的幸福畫面。

看似人生勝利組,但別人不知道的是,游懿聖在成就自己的路程,也曾天天帶著罪惡感面對孩子。

「媽媽,你今天幾點下班?」兒子雖不曾埋怨陪伴時間太少,但這問句,卻充滿著希望媽媽早點回家的意涵。為了弭平孩子的落寞與自己心中的罪惡感,她做了許多努力,在實現自我價值與家庭關係之間,找到平衡。

因為工作只有假日可以陪小孩,每天都有罪惡感

住院醫師第三年,游懿聖結婚,生下老大,縱使在懷孕期間,也都要值夜班。「我那個年代,住院醫師沒有納入勞基法,輪到我值班時,常常離開醫院已經是40小時以後的事,假日班甚至是禮拜五進醫院,到隔週的禮拜一下午五點才能回家。」她苦笑著說。

工時如此長,只能把孩子放娘家,跟孩子相處的時間並不多,甚至在考專科醫師的那一年,忙到只有週末才能回去陪小孩,游懿聖回憶:「那時候,我幾乎天天都有罪惡感,常常只能通電話關心小孩狀況,為了擠出更多時間陪小孩,每個禮拜四的學術活動後,一定會鞭策自己工作快點完成,準時下班回娘家,一直到隔天早上再回醫院。」

直到游懿聖當上主治醫師,又生下老二,沒有考試壓力,才把兩個兒子接回家,請到府保母,跟婆婆一起顧孩子。

辭職陪丈夫到美國進修兩年,零收入、顧小孩,對自我價值產生懷疑

為了陪丈夫出國進修,游懿聖辭掉工作,舉家到美國生活了兩年,當時兩個兒子分別才3歲跟5歲,頓時之間,多出非常多時間與孩子相處。

「當醫生的時候,我的時間是以『分鐘』計算的,到美國之後變成以『天』為單位,因為孩子的幼兒園只有早上三小時,放學後有大把時間相處,我就一個人帶著孩子到處晃呀晃的。」

原本在台灣有許多事都有人代勞,在美國煮三餐、做家事、帶小孩都得靠自己,十八般武藝都給逼了出來,但同時又感到有些空虛,「當醫生時薪水不錯,花錢可以很任性,但我在美國零收入,用錢變得很節儉。此外,雖然有很多時間陪伴孩子,卻又覺得:我這個人活著,難道就只是為了照顧好小孩的起居跟他們的飲食嗎?」自我價值感與經營家庭關係,始終在游懿聖的內心不斷拔河。

<過往以"分鐘"為時間單位的生活,在旅美期間,變成了以"天"為單位,有大把的時間陪著小孩散步,才能捕捉到哥哥帶弟弟去探險的有趣畫面。游懿聖提供>

開業是自我挑戰,卻又是另一個罪惡感的開端

回到台灣後,老大開始上小學,游懿聖再度重返職場,在診所任職。但可想而知,她又面臨到沒什麼時間陪孩子的窘境。「夜診都九點結束,回到家已經十點,常常孩子都睡了,當時心想:是不是自己開業,可以決定上班時間,回家的時間是不是就彈性許多?但,我真的太天真了!」

真正開業以後,游懿聖的身份從受僱醫師變成診所院長,草創期長達一年多的時間,天天早中晚都是自己看診,收入也不是很穩定,陪小孩時間還變更少,每天都陷入「到底要不要遵守表定時間、我這樣堅持真的對嗎?」的掙扎。

「因為不看,是不是就顯得我不夠努力?但患者一多,我一方面很開心這個月業績不錯,另一方面又想急著回家找小孩。」後來為了彌補晚上沒辦法陪小孩的罪惡感,游懿聖除了調整每週固定一天不要看夜診,還每天早上寫信給孩子,讓孩子帶去學校看,「我還怕他們認不得太多國字,信都寫注音,內容大多都是媽媽今天要做什麼、媽媽的心情等等。」

「媽媽,你今天幾點下班?」當孩子這麼問,內心就揪一下

開業後幾乎有三年的時間,接孩子放學,都要跟先生排班,夫妻都沒空的時候,阿公、阿嬤、舅舅等親戚朋友就輪流幫忙,因為每天接送孩子的人都不一樣,比較謹慎的大兒子都會問:「今天是誰來接?」,如果不是媽媽接,就會接著問:「那你今天上班到幾點?幾點回來?」

雖然兩個兒子都不會抱怨媽媽陪伴的時間很少,但聽到兒子這樣問,游懿聖知道,孩子希望她早點回家。

「既然孩子會在意,我就會很明確的說幾點下班回家,每週三固定沒有夜診,就會提前一天跟孩子說:『媽媽明天晚上不用上班,可以等你回家一起吃晚餐。』就算下午有門診也是三點開始,所以偶爾會跟他說:『我今天中午就去接你,你不用去上安親班,我們去吃午餐』,聽到我可以提早下班去接他們,孩子都很開心。所以我們都很珍惜那個用餐時光,同時又讓孩子期待媽媽可以陪伴他的那個日子。」

痛苦來自比較,曾為自己的不足而對孩子感到愧疚

游懿聖兩個兒子目前已是國中、高中的青少年,回顧過往,她坦承自己有段時間很痛苦,因為她看到別的媽媽可以把孩子照顧得無微不致,安排很多才藝,讓孩子允文允武,同時留意很多營隊、升學資訊,幫孩子規劃得妥妥的。

「比起那些媽媽,我就像小白一樣,光是才藝班接送就很困難,我只有讓孩子乖乖跟著學校課程走,未來孩子喜歡什麼,再去填補這方面的知識就好,所以相對而言,我們家孩子的課外活動就比較空白。」

不僅如此,游懿聖又聽聞周遭朋友們的孩子各個都是資優生,考上第一志願、讀醫學系。身為醫生的她,難免會覺得「別人家小孩怎麼那麼會讀書?」、「是不是因為我少做了什麼,所以耽誤到孩子的成長?」、「我是不是要再更努力一點?孩子就會表現得更好?我也會跟別人一樣成功?」這時候,焦慮、痛苦、罪惡感又出現了。

游懿聖有感而發的說:「人跟人比較,是比較不完的。但偏偏台灣是很重視群體的社會,很怕跟別人不一樣,成了媽媽很大的壓力來源。」

自己又是如何走出這個迴圈?游懿聖分享:「後來覺察到,我之所以焦慮,是因為『我自己想要跟別人比較』,希望孩子照著我想要他成為的那個樣子去做,但我的期待不一定對孩子是最好的,回歸事情的本質之後,我的心就安定下來了。」

因此,游懿聖的做法是,主動問孩子:「你有沒有什麼東西是你很想要學,或是有興趣的?如果有的話,我們可以試試看,在我有空的時間,我們一起去接觸這個領域看看。」陪孩子挖掘自己的興趣,父母當啦啦隊就好,「當然,說得容易,我也還在修煉啦!」游懿聖笑著說。

遵循內心最真實的渴望,不管是哪一種媽媽,都是自己

身為母親,常常陷入自責,游懿聖也不例外,但她很感謝在美國生活那兩年,她回憶道:「老大小時候很容易情緒失控,在幼兒園時曾因此而被call到學校,正當我陷入丟臉、怕別人覺得我這個媽媽很不會教的自我懷疑時,我永遠記得園長對我說的話:『媽媽你做得很好,你沒有因為孩子這樣而情緒失控,很棒喔!』給我很大的支持。」

所以,游懿聖也想告訴媽媽們:「妳已經很棒了,我們別再自責了。我們都不是孩子一出生就會當爸媽,育兒路上一定會犯很多錯誤,但就在親子共同成長過程中,父母會和孩子一起長大,而不是帶領孩子長大。」

游懿聖表示,如果媽媽還為自己的決定感到迷惘,不妨先問問自己的優先順序是什麼?「以現階段的我來說,以前已經好多年沒辦法好好陪伴孩子,所以我現在的第一優先絕對是小孩、家庭。順序出來了,才有辦法想出折衷方案。」

最後,游懿聖勉勵媽媽們,「選擇當職業婦女或家庭主婦,沒有對錯,也沒有標準答案,只要聽從心底最真實的渴望,就算全職在家帶小孩,一樣可以做得有聲有色,很有自我價值。因為無論如何,媽媽最終還是自己,太在意他人的言語,永遠無法擺脫罪惡感。」

照片提供:游懿聖醫師

>>免費訂閱《未來Family週刊》全方位教育教養媒體,教好孩子不求人!
>>加入《未來Family》好友!看更多內容!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1

  • black
    這個人到底有什麼問題,有工作就覺得自己沒陪小孩,陪小孩又覺得自己沒成就,你做什麼事情不能享受當下嗎?老是神經ㄒㄧㄒㄧ的你不累嗎?工作自己選得 去美國自己去的到底在搞什麼
    05月13日15:45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