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時三年,由JJP 潘冀聯合建築師事務所設計的「新竹生物醫學園區第三生技大樓」(下稱第三生技)於上(4/12)月正式啟用。在良田山脈環繞的遼闊地景中,團隊運用建築設計回應國家戰略產業定位、區域文化脈絡,以「生物有機性」為概念,在地理環境、建築主體為基礎之外,創造出響應且融入自然、充滿生命力的多功能建築,以此串聯產業、創新、生態,同時也緊扣本世紀格外重要的「生物醫學科技」議題與價值。自 2021 年起,JJP 透過海外參賽,已為第三生技獲得美國 AMP 建築大師獎-健康關懷類佳作、美國 Architizer A+ 建築設計獎-設計方案佳作,以及印度 Rethinking the Future Awards- 設計方案優勝共三座國際獎項。
—————
更多建築設計新展覽文章請見 ➡️ MOT TIMES 明日誌;或加我們 ➡️ Line 好友
JJP 於 2020 年經由公開比圖,從六個團隊中脫穎而出,專案主持建築師張曉鳴表示:「JJP 與竹科淵源始自 80 年代,在生醫、光電、半導體領域均有深厚積累,有幸為竹科生醫產業群落的發展貢獻己力,期許為此案締造建築之於自然與生態的新視線。」
生醫產業創新屬於「5+2產業創新計畫」之一,是台灣六大核心戰略產的重要一環,而新竹生醫園區更扮演推動台灣成為國際級生醫創新研發樞紐的關鍵要角,JJP 在此定位之下,以積極呈現永續綠能、科技意象及人文理念作為建築設計思考的起點,除了創造新型態的生技大樓,設計的終極目標是樹立產業的標竿,開展生物醫學科技發展的新頁章。
內外串連綠意 ● 與生態文化共鳴的景觀設計
適應環境變遷,與自然環境一同進化,締結可持續性的生態系統,是 JJP 長年以來著力甚深的面向。第三生技距離台灣高鐵新竹車站的步行約 15 分鐘,兩者分立於園區中軸綠地兩端,團隊運用中央綠帶公園串連步行經驗,設計團隊將主入口移至內側,留出最大的開放空間及綠地,以延續中央綠帶的自然景觀佈局。
從地面層人行步道、入口廣場串道、公共藝術花園到二樓露台皆規劃誘蝶誘鳥植栽,營造多層次綠化休憩空間,並充分與原生環境融接。此外,為優化基地的行進動線,利用飛牆設置來界定人車分流, 將聯外道路的人流引入。
類合院的建築配置圍塑出多元型態之交流共享空間,包括一樓挑高五層之迎賓大廳、會議室等多功能場所;六樓至十一樓間,每兩層即設置結合樓梯構造的共享吧台,促進不同育成單元之間的交流與分享。室內選材以暖色調與木紋為基底,營造和諧自在的氛圍,配以槽孔吸音板,降低回音干擾,提升交流品質。
因應研發、研討等多種需求情境,全棟 50 個單元採 100 坪、200 坪、300 坪來規劃配置,最大單層可達 900 坪之擴充彈性,加上人與物的分流系統、高效的機電空調系統,大幅提升空間的排列組合可能性。
當建築如生物體 ● 與自然環境一起鮮活進化
第三生技為地上 11 層(66M)、地下 3 層的鋼構建築體,總樓地板面積近 2 萬坪的生醫育成研發大樓,有望成為園區內具前瞻性的建築,因此整體設計以「生物有機性」為概念,探討當建築比擬為生物體時,能展現出何樣啟發思維。
設計之初即從基地交通及環境條件,朝向能促進交流的圍合型建築來規劃,並進一步因應竹北的自然條件,納風場、日照、熱能進設計考量,將量體錯置堆疊,西面則佈置吊裝平台及服務空間,從而消減東北季風及西曬之衝擊,並結合參數化輔助設計,建築立面發展出律動有致的模矩化外牆開窗方式。
建築體核心挑空中庭空間,由節能、隔熱均有良好表現的 LOW-E 複層玻璃帷幕所構成,藉由六個角度轉折錯動,有效達成風環境的控制並減少熱輻射吸收,引入舒適光線與綠意,讓第三生技由外而內與自然環境一同進化。
機能與工藝美學 ● 和諧共譜幾何韻律之美
此外,立面分割傾斜朝向建築的挑空中庭,表現出生物細胞的向光性,形成細胞往光源律動的建築意象。左右量體為實,挑空中庭為虛,中庭內拾級而上的樓梯,與外牆鋁板、崗石、玻璃隨天光流轉而輝耀,令第三生技大樓猶如遊走於天地間的生物,煥發出鮮活的生命力。
第三生技不僅標誌著新竹生醫園區在生技研究與產業塑造的新里程碑,亦是建築設計在機能與工藝美學之間的和諧共譜。設計團隊為建築正立面選用了三種不同尺寸規格的鋁板,編排出幾何韻律之美,亦兼具節能與施工品質考量;建築體背面則利用錯層的吊裝平台設計,透過平台間相距 12 米的設定,使大型設備的吊裝更為便利。
更多建築設計新展覽文章請見 ➡️ MOT TIMES 明日誌;或加我們 ➡️ Line 好友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