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川普再次對台灣半導體業拋出震撼言論。今天他在簽署「對等關稅」計畫備忘錄上再度點名台灣「奪走了我們的晶片業務」,並強調美國應該重新掌握半導體產業的主導權。
川普這番言論直接衝擊台積電股價,今天以大跌30元、重挫2.75%、跌破季線收市,總統賴清德今早也緊急召開國安高層會議因應,因為川普的這一番話顯示美國對台灣的態度可能發生重大轉變,尤其是當川普走的是「美國優先」的現實主義路線,而不是拜登的「民主價值同盟」戰略時,台灣必須思考如何適應這樣的新局面。
迥異於拜登,川普不走「民主價值」路線
川普的外交風格與拜登大相逕庭。拜登政府強調「民主同盟」,與美日韓、四方安全對話(QUAD)、美菲協防同盟等國際組織合作,以民主價值為基礎形成對中國的圍堵網。台灣過去一直享有美國民主、共和兩黨的廣泛支持,並被視為抗中陣營中的重要成員。
然而,川普在2025年1月下旬重新返回白宮後,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已經可以清楚看出他更務實、以「交易」為核心的對外政策。
他認為美國不應該無條件支持盟友,而是應該讓盟友承擔更多責任,並確保美國能從中獲得實質利益。尤其近日川普突然宣布他與俄羅斯總統普丁通話90分鐘,隨後又致電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簡要告知通話情況,期望盡快結束俄烏戰爭,由於這場對話未提及歐洲或烏克蘭在談判中的角色,導致北約及歐盟各國震驚與擔憂。
川普的國防部長赫塞斯12日在布魯塞爾舉行的烏克蘭防務聯絡小組會議上也把話說得很明,期望烏克蘭回到2014年俄國兼併克里米亞之前的邊界,是不切實際的。赫塞斯甚至明確表示,美國不會無條件協防烏克蘭,歐洲國家必須自行提高國防預算至GDP的5%。
同樣地,對台政策的調整也已經浮現,核心重點圍繞在半導體產業與軍費開支,而不再單純強調「共同的民主價值觀」。
紐約時報引述美國的德國馬歇爾基金會印太項目主任葛來儀的說法,葛來儀說,她經常與台灣政界人士交談。「川普發表這些言論時,我覺得這給台灣人民敲響了警鐘,他們真的不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
半導體產業成為美台關係的焦點
台積電是全球最先進的晶片製造商,尤其在AI晶片、蘋果手機等領域擁有無可取代的地位。過去美國政府在台積電赴美設廠方面已經施加不少壓力,而川普現在的最新言論則進一步強調美國希望將台灣的晶片高端製造業遷回美國本土,這可能會對台灣經濟帶來重大衝擊。
AI創業家、iKala創辦人程世嘉指出,川普的這番話不只是貿易談判手段,而是關乎美國國家戰略的核心問題。當AI與半導體技術已經與軍事霸權緊密相關,美國必然會加大對這些產業的掌控力,而台灣無法再用過去的「民主夥伴」角色來換取美國的支持。
美國政府近期可能會對台灣半導體產業施加更大壓力,包括要求台灣將2奈米高端晶片的生產線遷往美國,甚至可能提高對台灣半導體的關稅。這對台積電、聯發科等企業來說,無疑是一大挑戰,也將影響台灣在全球科技供應鏈中的角色。
軍費開支與台美安全關係的新變數
除了半導體議題,川普政府對台灣的軍事政策也顯示出更強烈的現實主義傾向。他的國防團隊已經明確表示,美國的協防承諾不再是無條件的,台灣需要增加軍費開支,並承擔更多自身安全的責任。
目前,台灣的國防預算約占GDP的2.5%,然而川普的國防顧問團隊已暗示,台灣應該將軍費提高至至少5%,這相當於目前的兩倍。問題在於,台灣國會目前由反對黨藍白掌控,增加軍費預算可能面臨政治阻力。
此外,美國過去批准的軍售案仍有大量武器未交付,這讓台灣在面對「被要求加大軍費投入」時,也對美國的軍事支持產生疑慮。
儘管賴政府對外表現出鎮定與自信,但內部已經展開緊急應對措施。比如經濟部次長江文若近日就率隊赴美溝通半導體關稅一事,也有團隊赴華盛頓,試圖與川普團隊建立聯繫,希望說服美方理解台灣在軍事與經濟上的特殊需求。不過,據紐約時報報導,台灣至今尚未成功進入川普的核心決策圈,這讓未來台美關係增添更多不確定性。
台灣政府應該成為台積電的後盾
在川普的新政策框架下,台灣面臨三大挑戰:首先是半導體產業如何應對美國壓力,尤其是首當其衝的台灣的護國神山台積電,必須謹慎評估美方要求遷移產線的風險,並尋找應對方案,例如透過與美國企業合作來降低衝突風險。此外,台灣政府需要思考如何在不損害國內產業發展的情況下,滿足美方的部分需求,以換取更穩固的經貿與安全承諾。
一位企業界人士指出,現在台積電董事長魏哲家面對的壓力應該很大。但政府要在背後支持台積電,運用籌碼抵擋美國壓力,千萬不要輕易的美國開什麼條件就照單全收。
再來是國防預算如何調整?面對川普政府的軍事壓力,台灣是否應該主動增加國防預算,或者是否應該與美國談判,要求美方先履行既有軍售承諾?這將是未來台美軍事合作的關鍵議題。在今天的國安會議上,總統賴清德已經宣布將透過特別預算的方式把國防預算增加到7千億元,也就是GDP的3%,不過這與5%仍有相當的差距。
從「價值導向」轉向更務實的「利益談判」
另外,關於台美關係如何轉向務實外交方面,川普政府強調「利益交換」,台灣如何運用自身的科技優勢、能源需求(如購買美國天然氣)等來換取美國的實質支持?外交策略需要從過去的「價值導向」轉向更務實的「利益談判」,這將是未來台美關係的重要轉折點。
川普重回白宮,作風完全迥異於拜登,甚至也跟他第一任期時間完全不同,意味著美台關係進入一個全新的階段。台灣不再能單靠「民主夥伴」的角色來獲得美國的支持,而必須透過利益交換與務實外交來確保自身的安全與經濟利益。如何在這場全球權力博弈中維持台灣的戰略價值,將是未來幾年內最重要的課題。
此外,台灣政府與企業需要保持靈活應對策略,積極與美方溝通,確保在軍事與經貿領域的雙邊合作能夠達成雙贏,而非讓台灣淪為國際政治交易的籌碼。在這個風雲變幻的時代,唯有務實與機智,才能讓台灣在全球局勢中穩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