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玩系列第二季即將結束,再次邀請大家一起來填滿意度問卷,還可以抽獎品哦!詳細活動辦法在本篇文末。
**
在華人社會可能對於稱呼父母輩的友人為「XX阿姨」、「XX叔叔」感到習以為常;但實際上哥、姐、姨、叔、伯、嬸等稱呼,其實一開始都是用在具有真正血緣關係的人。但為什麼我們要對沒有血緣關的人這樣稱呼呢?我們或許可以這樣思考:連名帶姓似乎太過疏遠,關係又未達直呼名字,那就換個方式:在名字後面加一個親屬稱謂吧!所以,這或許是種「四海之內皆兄弟」的大愛感情,只要關係好的人,就加上一個和血緣親屬年齡相符合的稱謂,這樣就可以不會太尷尬,又能有效地拉近彼此距離了。
上一集談語言保存內容可能比較嚴肅一點,因為語言的保存是很迫切需要注意的事情;這集回來比較輕鬆的主題:為什麼聽到別人叫「XX姐」、「XX哥」會感到不開心?或是我們會討厭路人的小孩來叫你「叔叔」或「阿姨」?這集來討論「稱呼」這個天天都會遇到,卻又很敏感的問題。
我們將會分為兩個層面,第一個:為什麼對方想要用這樣的姐、哥、叔、姨、嬸來稱呼你;第二個:為什麼我們不喜歡被這樣子稱呼。
連名帶姓原來是種疏離
第一個層面,我們先來談談對方這樣稱呼你的原因。
每個人除了自己的「本名」之外,可能這一生還會有很多各式各樣的其他稱呼;雖然這些稱呼都不一樣,但它所指涉的都是「你」。稱呼有很重要的語用功能,可以從稱呼知道兩個人之間的距離與關係。像是〈為什麼台灣人不排斥在職場上使用另外取的英文名字?〉認為台灣人之所以能夠接受職場上使用英文名字,是因為這些名字創造出一種最舒適的「心理距離(psychological distance)」;這裡指的心理距離,比較偏向人與人、或人與團體之間的社會距離(social distance)。
「稱呼」帶有兩人心理距離的感受。奇妙的是,這種感受是動態、不斷變化的。假設今天有人直接稱呼你的名字,和另一個人連名帶姓的稱呼你,直覺上就會認為直呼名字的人和我關係較親近。我們從小可能都有這樣的經驗,當聽到媽媽或老師連名帶姓的大喊「許逸如」時,就會知道自己大難臨頭了。一般來說,喊名字一定比喊姓氏來得親切(當然也有反例),「馬先生」、「馬英九」、「英九」三個稱呼相較之下,「英九」當然聽起來比較親近。
「四海之內皆兄弟」的大愛
無論華人或西方社會,都傾向以「名字」取代單純的姓氏,顯示彼此關係較為密切;在本名後加上了「姐」、「哥」、「姨」時,說話者通常是為了表現兩人之間的親近感。
在華人社會可能對於稱呼父母輩的友人為「XX阿姨」、「XX叔叔」感到習以為常;但實際上哥、姐、姨、叔、伯、嬸等稱呼,其實一開始都是用在具有真正血緣關係的人。但為什麼我們要對沒有血緣關的人這樣稱呼呢?我們或許可以這樣思考:連名帶姓似乎太過疏遠,關係又未達直呼名字,那就換個方式:在名字後面加一個親屬稱謂吧!所以,這或許是種「四海之內皆兄弟」的大愛感情,只要關係好的人,就加上一個和血緣親屬年齡相符合的稱謂,這樣就可以不會太尷尬,又能有效地拉近彼此距離了。
這種對「沒有血緣關係」的人加上親屬稱謂詞的現象讓我小時候非常困惑,也困擾外國同學很久。1位瑞士的同學中文說得非常好,但他卻表示對於「阿姨」這個詞彙感到很頭痛、不知道怎麼使用。原來在他們的國家,就是直接稱呼對方的名字,並不會加上這些親屬稱謂。當然在西方社會有些時候會加上Uncle或Aunt的用法,像是《六人行》就有「Uncle Joey」、「Aunt Monica」,但通常會用在非常親近的友人身上,且稱呼者通常都是小朋友。
簡單總結一下,這種將「人名」冠上「親屬稱謂」的方式,是對方希望拉近彼此心理距離的一種方式:因為我們都是一家人,所以關係應該會更加親近。這最常發生在保險業務人員或新進員工,想要快速的拉近彼此距離的方式。更知名的例子或許就是華人文化非常要求結婚後要「改口」,尤其是老一輩常強力逼迫剛結婚的新人稱呼彼此的家長為「爸」、「媽」,這也是希望藉由改變稱呼,來拉近關係的方法。
我跟你很熟嗎?
我們再換另一個角度,既然對方這樣稱呼你是想要拉近兩人之間的關係,那為什麼我們不喜歡被這樣叫?
承上所述,這其實是一種「心理距離」的感受。我們可以接受被自己的姪子、姪女叫「阿姨」、「叔叔」(雖然一開始有些彆扭),被表弟、表妹叫「姐」、「哥」,是因為我們知道這符合了我們之間的血緣關係。然而,當兩個人明明沒有血緣關係,過去也沒有太多接觸的機會時,被這樣稱呼就會覺得:「我們的關係有熟成這樣嗎?你為什麼要這樣叫我?」這就是種心理距離的感受。
這種心理距離的掙扎最常見在「改口」的情況之下。很多人會覺得──明明就不是親生父母,為什麼還要稱呼為爸媽?有些人也會覺得好像背叛了爸媽。如果我們是像國外很多的人直呼對方名字來表達親近之情,那真的容易許多。有很多過來人提供了一種作法減少這種改口的彆扭,也就是「改變語調」。平常可能稱呼自己的爸媽是叫「拔~」、「麻~」,但只要改稱對方為「爸」、「媽」,就可以做出區隔、又符合對方的要求了。
當然這又有另一個問題了:改口稱呼對方「爸」、「媽」是否真的能把對方視為爸媽看待?稱呼對方哥、姐就真的會情同手足?或許在很多情況下可以成立,但是可能需要有心理學實驗上的佐證。這裡只能提醒:「改口」只是一種手段來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但適得其反反而會造成反效果。不如自然相處,兩人的關係更有可能緊密。
你才阿姨,你全家都阿姨!
另外一種不想被這樣稱呼的原因,是因為對方使用的「稱呼」,不符合自我投射出來的那個形象。這有很多情況,很多時候是「被叫老了」。像我至今仍然不習慣被路邊的孩子叫「阿姨」;甚至有些人年紀明明比你大,卻一直叫你XX姐或XX哥。這就牽涉到許多比較複雜的問題:一個是社會對於「老」的態度,另一個則是這些詞彙背後帶來的語意、語用問題。
社會對於「老」的態度影響了我們對這些稱呼的感受度。哥、姐、姨、叔、嬸等稱謂相較於妹、弟,我們都會覺得後者聽起來比較年輕可愛、舒服。這個社會對於「年老」並不友善,傾向喜歡「年輕」。日本新書《年齡騷擾:「阿姨」、「大嬸」、「歐巴桑」為什麼被討厭?》就很清楚地描述日本對於女性年齡的歧視。日本早期對於男、女相當不平等的,尤其對年老的女人的歧視更加明顯,甚至明文寫在法律裡。書中提到,日本社會對於「阿姨」、「大嬸」和「歐巴桑」已經不純然只是對於「年長」或「中高齡女性」的稱呼,背後還帶有貶義,常會用來揶揄行為或外貌已經不再是「少女」的女性。
18歲前,我們都希望自己不要被別人看成幼稚的小孩,所以會裝扮成熟點;但18歲之後,社會就在所有人身上加了「厭老」或「恐懼老」的壓力。我們會用「大一俏、大二嬌、大三沒人要、大四死翹翹」來形容大四的女生找不到對象;女性也常被別人說要趕快找人嫁、學歷不要讀太高。實際上這些「老」的恐懼,一方面當然是外貌體力不如年輕時,但另一方面是對於「生育年齡」的要求。相較於男性,女性適合生育的年齡更早就結束了,所以女性恐懼「老」、社會歧視女性老,也是因為這樣。男生當然也會年老被歧視,像是《女性稱呼大研究──從辣妹到歐巴桑》的日文書,認為「歐巴桑」和「歐吉桑」都是歧視用語。這顯示,無論對於男性或女性,「老」似乎是一種致命傷。
奇人異事的XX哥、XX姐
第三個理由,則是這些詞彙背後隱含的其他社會和文化上的意義。「姐」、「哥」在早期或許是中性的詞彙,用來指親生的手足、年紀較長的對象;然而近年來如果被稱呼「XX哥」、「XX姐」而感到不愉快,可能是因為覺得這些詞彙背後有負面的語義。中國近年來大量使用XX哥、XX姐,這個用法傳入台灣後,我們會發現這些被媒體稱為「法拉利姐」、「失控姐」、「齙牙哥」的人,通常是帶有負面、不太友善的眼光和形象。XX哥、XX姐本來中性的詞彙,因為後來使用的語境下常和負面結合,就會覺得被這樣稱呼有被嘲笑的感受。
阿姨、大嬸、歐巴桑,三個稱呼雖然都指涉年紀較大的女性,但被接受度又是以阿姨最高、大嬸次之、歐巴桑最後。除了它們指涉的年齡本來就有差別之外,也和背後的語義有關。例如,「歐巴桑」在日本隱含著「厚臉皮」、「不知羞恥」的意思存在。日本1990年代,崛田勝彥畫了《歐巴塔利安》的四格漫畫,這個標題混合了「歐巴桑」和恐怖電影《巴塔利安》,敘述的是厚臉皮的中高齡婦女,甚至後來還獲得了「新語‧流行語大賞」。從此之後「歐巴桑」不再單純的指中高齡婦女,也是包含了厚臉皮的意思。「歐巴桑」在台灣也會使用,但「大嬸」的地位目前大概和「歐巴桑」差不多,也帶有貶義。所以,我們不喜歡被這樣稱呼,也和語義的轉變有很大的關係。
詞彙的語義會大大影響我們被稱呼的感受度。如果你是女生,或你是男生要稱呼另一位女性的話,你會習慣稱呼或被稱呼為小姐還是女士呢?當然,「小姐」有時候聽起來比較輕佻,但以我自己為例,會覺得被叫女士好像顯得自己比較老一點。
我們來看看法國的例子。法國有兩種稱呼女性的方法,一個是Madame,中文會對應到「女士」;另一個稱為Mademoiselle,中文對應到小姐。大家猜猜看,法國女性會比較傾向被用哪一個詞來稱呼?以我過去的經驗以及法國朋友的說明,除非是小女孩,不然大部分的法國女性會傾向被稱為Madame,因為感覺比較被尊重。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中文的小姐/女士語義可能比較大的區別是在年齡的大小(或地位的高低),但Madame/Mademoiselle的最大差別則是在結婚與否。如果任意稱呼對方為Mademoiselle,有可能會被對方認為是在歧視單身、沒有結婚。當然,年代不同、個性不同的人也會有不同的偏好;但這裡顯示,不同文化所在意的點、以及它們詞彙的語義區分不同,就會影響我們喜歡或討厭這樣的稱呼。
救命啊!稱呼好難啊!
綜合以上,我們可以知道:對方稱呼沒有血緣關係的人XX姐、XX哥、甚至姨、嬸、叔、伯,都是一種希望能夠拉近彼此距離的方式;然而,我們無法接受這樣的稱呼,可能有三個原因:一個是心理距離上不認為彼此有那麼近,一個是因為這些稱呼不符合自己認為自己的形象,一個則是因為這些詞彙背後帶有負面的語義的關係。
那我們應該如何稱呼對方呢?其實真的沒有一定的答案。在正式場合,最安全的準則就是「禮多人不怪」,之後則要時時注意和對方的距離與感受,才能夠在稱呼上不冒犯對方;在私下或社交聚會的場合上,則是盡量不要把對方叫「老」。雖然老真的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但把對方叫得年輕點,通常也比較容易取悅對方。這當然要看對方的性格,所以還是老話一句,要多多觀察對方的態度。
近年來在稱呼上也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因為科技的發達,人類的壽命一直增加,現在活到8、90歲都相當地常見,但是稱呼對方的方法年齡層卻一直在下降。之前曾經有人說:「大家好,我是30歲的大叔」,讓我當下震驚不已,沒想到30歲已經被歸類在大叔了?日本《共同通信》2004年做了一份問卷調查探討「從幾歲起算是大嬸或大叔」,結果最多人回答的選項居然是:「從40歲開始算是大叔」、「從30歲開始算是大嬸」。這顯示我們實際壽命雖然拉長了,但稱呼的年齡下限卻越來越低。未來到底要怎麼稱呼各種不同年齡層的人?應該很值得繼續觀察下去!
今天這集我們談了為什麼台灣人要稱呼對方XX哥、XX姐,還有為什麼我們不喜歡這種稱呼的原因。如果有任何想法的話,歡迎加入我們的Podcast社團隨時一起聊聊,還可以每週搶先知道新的一集內容哦!下一集剛好是端午節前後,我們來戰一下南北粽吧!到底為什麼會有「一種粽子、各自表述」的狀況呢?請不要錯過下一集哦!也歡迎隨時來鏡文化粉絲專頁與我們互動哦!
來來來哩來,填問卷抽大獎
《語言好好玩》 x 《哲學好好玩》 x 《心理學好好玩》,第二季節目即將進入尾聲。感謝各位好好玩之友在空中的支持,我們也想聽聽大家的聲音~只要填寫各節目問卷,就有機會抽中 #鏡文學 最新出版的《完美人類》或《Ring of the Day:台北捷運╳戀愛小說》新書哦!
➽活動時間:2019/05/29(三)-06/23(日)23:59截止。 2019/06/24(一)上午公布得獎名單。
➽活動辦法: 只要填寫各節目問卷,填完後留下連絡信箱或手機,每個節目都提供三本獎品抽出幸運兒。數學老師說:三份問卷都填,中獎機率會大大提升唷!
✎「語言好好玩」問卷:https://www.surveycake.com/s/NeN8e
✎「哲學好好玩」問卷:https://www.surveycake.com/s/ALd8e
✎「心理學好好玩」問卷:https://www.surveycake.com/s/dy6kq
- 註1:本活動歡迎世界各地的讀者給我們意見回饋(寫什麼語言我們都會試圖理解),但是礙於寄送問題,中獎者若無在台灣國內可寄送的地址,獎品將候補給下一位幸運兒。
- 註2:若三個問卷都填,就有三次中獎機會;然而為求公平,若已中獎,第二份再中獎,便將機會順延給下一位。
- 註3:本活動需留下聯絡方式,若未留聯絡資訊或公布後24小時內未回覆,視同放棄資格,將自動遞補下一位得獎者。
聽「鏡文化 為你朗讀」聲音頻道
- 用iPhone訂閱:goo.gl/WQVkRS
- 若為Android系統使用者,可下載Google Podcasts或其他聆聽Podcast的軟體,並搜尋「鏡文化 為你朗讀 / Mirror Culture」
🕺還不知道什麼是Podcast?
Podcast(播客)是一個可以用手機訂閱的聲音頻道。訂閱「鏡文化為你朗讀」後,只要有新節目,手機就會自動幫你下載。讓我們的聲音,陪你度過各個你通勤、跑步、洗碗的零碎時間。網頁版的用戶,也可以鏡週刊文化版官網,看到我們最新的節目。
💗 給我們5顆星的評價跟愛的鼓勵:goo.gl/yzh6Vk
留言 7
Billy
廢話好多。
2019年05月28日23:18
who
「為什麼台灣人要稱呼對方XX哥、XX姐」
→
學大陸的用語啊。在這之前,台灣社會習慣用X先生、X小姐。對年紀稍長的女性,或稱「頭家娘」。
學了大陸用語後,慢慢擺同化,君不見處處聞「接地氣」。
2019年05月28日23:16
祺
我竟然看完了!
2019年05月29日00:20
臻
請別隨意叫姐還是哥這只能我的親人這樣叫
我跟你不熟 別裝熟 感覺很噁
請用正式的說法學弟妹學長姐 小姐先生 或是老闆老闆娘
別突然叫我姐還是哥 我沒你這樣的弟妹
2019年05月29日01:18
edward yeh
其實就是華人文化中的「代位稱呼」。和父親年齡相當的,稱「伯伯」、「叔叔」、「阿姨」,和爺爺年紀相當的稱「爺爺」。有些人不喜歡被稱呼為「伯」、「叔」、「姨」,那是因為對方可能不到50歲,還沒有當長輩的心理準備,不代表60歲以上的人喜歡被稱呼「大哥」、「大姊」,不可不慎,別在稱呼上失了長輩緣。
2022年04月08日22:36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