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理財

三大新規10月底上路 從「商保補健保」論醫療險定價的難題

現代保險雜誌

發布於 2023年10月12日08:05

「健保不能垮」是全民共識,健保想要永續經營,必須和商業保險合作;但怎麼合作?商保補健保的最大關鍵之一,就在於健保資料庫的運用。

然而,去(2022)年憲法法庭作出判決,認為健保個資雖可繼續讓學術研究使用,但仍有部分違憲,須在3年內修正全民健保法或制定專法,保障人民隱私權。對此,衛福部長薛瑞元日前鬆口表示,「健保資料庫二次利用將另立專法」,無疑為「適度開放健保資料庫」踏出新的一步進展。

此外,上(9)月金管會公布「保險商品銷售前程序作業準則」部分條文修正草案,祭出醫療險三大新規定,包括健康險費率調整改為事前申請、採新費率計收3個月前須派員或致電通知保戶、費率經驗資料至少為保單開賣後每一個年度,預計10月底前上路,盼能藉此漸少醫療險商品調漲基礎不合理的情況。

事實上,即便全民健保已經累積將近30年的經驗資料,保險公司至今仍然無法直接取得這些資源,作為商品開發或費率精算的參考基準,而這也是國內保險業者在醫療險創新發展歷程中,始終無法突破的關卡。

壽險業者透露,直到現在,所有創新給付商品的費率設計,大多還是參考國外相關研究報告,或是透過再保公司提供經驗數據,至於國內健保資料庫,除非有學者或研究機關公開發表,保險公司才能得到這些二手資料。

反過來說,如果保險公司能取得國人在自費醫材項目、所需費用等數據,在醫療保險商品的費率訂價上,就能更符合大數法則、更精準、更接地氣、更趨近大多數國人的實際風險,在商品設計的前端能更精準計算損失風險。

至於健保資料庫隱私的部分,由於保險講求的是大數法則,講究群體數據,而非個人資訊。對保險公司來說,個人的數字不重要,群體的數據才有意義。就大數法則的基本精神來看,當風險單位的數量愈多,預期損失的結果就會愈貼近事實,保險公司就能精準預測危險,給予合理的費率定價,在收取保費和理賠損失之間,算出最精準的數字。

回到「商保健保如何合作」的問題,想要找到最理想的答案,恐怕沒那麼容易。不論是健保財務困境,或是商保理賠損率的攀升,都脫離不了人口老化、平均餘命延長、醫療科技進步,進而造成醫療支出節節升高。

健保面臨財務困境,而醫院為營運考量鼓勵多做檢查或自費,在醫療險投保率高的台灣,民眾一旦自費,多半就會申請保險理賠,保險公司理賠壓力增加,未來的保單只好提高保費,卻可能引發保戶不滿的聲浪。

然而,不論是健保財務困境,或是商業醫療險愈來愈貴,都不是眾人所樂見。「使用者付費」天經地義,當醫療支出增加,不可避免的,就必須有人吸收;但開源(提高費率)這件事,恐怕不是那麼容易。

那節流(控制支出)呢?也許我們無法控制醫療成本增加,但卻可以減少醫療資源的浪費;商保和健保的合作,某種程度也仰賴民眾的「配合」,扭轉「大病小病都要跑醫院」的習慣,不再過度追求「高CP值」,或許也是「健保和商保的合作」這條艱難改革路上,最簡單卻也最重要的起始點。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