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親子

青少年看似很酷,其實內心不知如何社交》孩子分組時常落單?心理師提供3建議,克服人際難題

未來Family

發布於 2023年03月01日02:43 • 羅梅英(未來Family記者)

諮商心理師林佳慧曾是正式國中輔導老師,辭去教職之後,常到校園演講、帶工作坊,接觸更多的青少年,對於青少年的煩惱特別有感。「除了課業問題之外,青少年最關心的莫過於人際關係,煩惱交朋友和談戀愛。」

青少年正是最在乎同儕認同的階段,特別注重人際關係、自己在團體中的地位。林佳慧指出,有時候同學的一句話,例如「我今天放學不跟你一起走」,就可能讓孩子的心情變糟、懷疑同學討厭自己了,甚至影響他隔天不想上學。

「人際關係、情緒都是很抽象的概念。」林佳慧觀察,當孩子感覺自己和朋友的關係似乎有點不對勁,但往往因為詞彙很有限、沒辦法表達出來,加上這當中也許還需要跟對方「核對」,因此,有時連說都不知從何說起。

疫情下遠距上課,影響孩子的社交智商

學校,可說是孩子最重要的社交場所,他們在校園裡學習如何與人互動、合作甚至競爭。但近幾年因為疫情、長時間遠距上課,林佳慧觀察,孩子的人際互動能力明顯受影響。

林佳慧對比三年前到學校演講的經驗,現在孩子聽演講時反應較少,甚至在小組活動時「難以感知別人的情緒、意圖,並做出適當的回應。」比起舉手發問,他們更願意事後私訊老師問問題;比起對著麥克風回答問題,他們更習慣用打字、輸入的方式回話。

在和學生互動過程中,林佳慧發現,學生之間似乎存在隔閡,一問之下同學們說:「我們彼此根本不熟啊。」原來很長一段時間都在家遠距上課,孩子進入新班級,根本沒有實際互動的機會,再加上「社交距離」的防疫措施,都讓孩子無法進行正常社交,影響社交智商(SQ)的發展。

青少年社交障礙最常見的3種問題

林佳慧長期接觸青少年,她觀察青少年之所以出現社交困難或障礙,常見的原因大致可分為以下3種:

1 太關注

青少年常因交友心切,太關注對方,容易隨著別人的喜惡而改變自己,把自己縮得很小。林佳慧提醒,「我們和他人互動,這裡面有我、有他,還有我們的關係,但最重要的出發點是『我』自己,而不是對方。」

這個「我」包含了:外在形象、我給別人的感覺是什麼;我是否能夠和別人介紹自己、分享內在。

林佳慧演講時會秀出2位男明星照片,一位帥氣迷人,另一位則是劇裡角色,看起來邋遢、不修邊幅。沒有意外地,多數人都表示自己想親近乾淨帥氣的人。「在心理學上,第一印象看起來乾淨清爽,會讓人把諸多好的特質都套在他身上,覺得他好相處。」

林佳慧澄清,所謂打理好自己的外表,並不是指很帥或很漂亮,而是看起來乾淨、給人舒服的感覺。

另一種「太關注」則是,過於關注「自己」。有國中生很想交朋友,但不懂怎麼做,於是看網紅直播學說話技巧,說話變得浮誇、淨講自己想說的,完全不在乎別人,結果人緣變得更差。

林佳慧建議,和人互動可掌握最簡單的互動技巧「3比7原則」,你講3成,讓對方講7成,不時問問對方「那你(覺得)呢?」

2 太著急

林佳慧指出,人與人之間相處需要時間和耐性;現今3C盛行,孩子很習慣網路世界的即時回應,想打手遊隨時有網友可以組隊,打開交友APP,就有人陪他聊天。「回到真實生活中,很多人對於人際關係需要時間增溫,是沒有耐心等待的。」

3 太無助

青少年外表看起來酷酷的,但其實內心很無助,不知道要怎麼樣和人互動、和朋友相處的分際在哪。

林佳慧表示,「人際關係是有階段性的,相處過程中彼此會『測試』,提出一些簡單的邀請,」例如:下課後我想去福利社,你想要一起去嗎?根據對方的回應,進一步判斷他想不想跟自己當朋友。

而後,慢慢地有更多的邀請,例如:你要不要和我一起晚自習?放學後要不要一起去吃東西?整個交朋友的過程是循序漸進的,「有些孩子不擅長互動技巧,跳太快、直接問『放學後要不要來我家玩』,會令對方疑惑我們有這麼熟嗎?」

林佳慧分享一個例子,一個國8男生很欣賞同年級的一個女生,表現優秀且個性好、是學校的風雲人物,很想認識她,但苦無方法,於是每天等她放學、等公車,還會一起坐公車。女生爸媽知道後、很擔心女兒被跟蹤騷擾;在學校介入調查後,才發現原來這個男生是因為不知道怎麼和她接觸,誤被當成跟蹤狂。

這個例子聽來很誇張,但林佳慧強調,社交智商SQ是後天學習來的,這當中牽涉許多心智活動,例如:觀察別人是怎麼加入同學的,說了什麼或是用什麼方法,下次自己也試看看。如果孩子一直沒有練習互動的機會,相關技巧自然付之闕如。

中學校園最常見的3種社交難題

針對青少年在學校最常遇到的人際社交問題,林佳慧提供爸媽一些建議,幫助孩子在經驗中練習發展正向的人際關係:

情境1 班上分組時,孩子總是落單,沒有人和他一組

「在群體生活,落單其實是很常見的情況,」林佳慧強調,大人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將這件事「一般化、正常化」,讓孩子知道每個人都或多或少曾有過這樣的經驗,老師和爸爸媽媽也都曾經歷,「讓孩子知道不是他哪裡不好,而是在群體生活本來就很容易遇到這個情況。」

此外,記得同理孩子的情緒,如果孩子覺得很孤單、沒朋友,下課短短10分鐘對他來說,可能都很煎熬。

由於青少年的情緒詞彙很有限,大人可以幫助他分辨自己的情緒到底是什麼。例如:分組落單,有人會非常生氣,「他們憑什麼這樣對我,為什麼落單的人是我?」有些會覺得委屈「我又沒做錯什麼,為什麼他們不想跟我當朋友?」或是難過「為什麼大家不喜歡我?」

情境2 孩子很想打入某個小圈圈,因此刻意討好、迎合

林佳慧認為,「討好這個行為並沒有問題,人際關係裡不可能完全沒有討好,除非是完全以自我為中心的人。」關鍵在於,討好的「程度」;你除了向對方示好,有沒有也討好自己?

「交朋友其實是一種選擇,不是只有對方有選擇權,你也在做選擇,」林佳慧說,教孩子明白,如果在這個團體裡沒有合得來的朋友,除了和信任的人討論相處互動上能怎麼調整,也可以試著在不同的團體和管道,例如:社團、彈性選修課、營隊等,選擇更友善、更合得來的朋友群。

情境3 孩子看似有很多朋友,但還是常感覺孤單

人際關係的質比量更重要。林佳慧指出,互動和分享,是良好人際關係的必要條件。許多青少年不擅於表達自己的情緒和感受,朋友之間聊天大多停留在「事件」,如:電玩、功課、考試成績。「人和人相處,若感情要從淺到深,很需要彼此分享內心世界。」

如何提升人際關係的品質?林佳慧認為,爸媽可以先從自己做起,身教示範給孩子看如何和人互動,展現對人的好奇,建立好的關係。例如:孩子放學回家後,問問他「今天學校過得怎麼樣?開心嗎?跟同學相處得如何?」而不是只在乎「你功課寫完沒,考試考幾分?」

被排擠不一定有原因

每每有青少年向林佳慧諮詢人際的煩惱,她會再三強調,「落單或被拒絕的這些情況,都很常見、很有可能發生的。」另外,「中學時期有一些排擠,其實是沒有什麼原因的,不一定是你哪裡不好;同學可能是透過『一起不喜歡你』,來讓他們有彼此是同一國的感覺而已。」

有些爸媽不理解這種情況,可能會檢討孩子是不是做了什麼,才會遇到人際問題。林佳慧也看過有爸媽忽視孩子在學校很孤單的感受,「交朋友又不是最重要的事情,你現在就給我去上學!」讓人很心疼,但這也流露出爸媽的無助,不知該如何協助孩子適應學校及同儕生活。

身為大人,或許可以先幫助孩子明白,「原來不是我奇怪,或是我哪裡有問題,這些人際困境本來就很常發生」而且,「社交能力本來就是透過經驗、慢慢累積的。」若能以這個角度和孩子談一談,其實,你已經在做很重要的示範了,孩子與你互動的這個過程,就正在練習與累積好的互動經驗!爸媽可以更有信心的是,因為有你和他有品質的談話、討論,他自然會愈來愈懂得如何適切與人互動!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達志

>>免費訂閱《未來Family週刊》全方位教育教養媒體,教好孩子不求人!
>>加入《未來Family》好友!看更多內容!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