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處體制內的人對自由工作者最常見的誤解,還有「在家工作一定很爽」。
雖然我相信經過二○二一年五月的三級警戒之後,一定讓很多人對於在家工作的幻想完全破滅。尤其是家庭成員不只一個人、相互干擾的情況下,根本難以專注。不過,我還是想分享一下關於「在家工作」的迷思和現實。
(延伸閱讀:小虎老師專欄|三個在家工作心法:短跑式專注、練習不忍耐,還有第 3 招最奇葩⋯⋯?)
迷思一:可以睡到自然醒
理論上,在家工作確實可以睡到自然醒,認識的同行中,有些人每天都睡到快中午才起床,下午兩、三點才開始做事。但這和每個人的體質、工作性質有關。我試過很多睡眠時間與工作時間的組合,後來還是覺得固定時間睡覺、起床,工作最有效率。
剛開始自由工作時,新官上任三把火,熱情滿滿。當時每天七點半起床,八點開始工作,做到當天安排的所有工作量都完成為止。
圖片|Photo by Helena Lopes on Unsplash
但隨著時間過去,我開始變得渙散,沉迷於 YouTube 影片(沒辦法,懸案、奇人軼事實在太好看了),往往等到十一點才動工,沒多久就到了午餐時間。
基於健康考量,我堅持自己煮,時間就在備料、煮飯、吃飯、收拾之間流逝,於是又要等到下午三點,才能重回心流狀態。可是沒過多久,又要準備晚餐了。
(同場加映:上海觀察日記|疫情在家還能做些什麼?一起做飯,是自我療癒儀式)
這樣的生活過了一陣子,真心覺得實在太沒效率,也不喜歡把工作拖到晚上。不僅是因為晚上是難得可以和老公聊天的時光,也因為我的最佳狀態是上午十一點到下午四點,頂多硬撐一下,極限是晚上六點,再晚就會無法完全專注。
後來我還是規定自己早上九點半前一定要起床,再怎麼拖,十點一定要開始工作,否則會一直不想做事。婚後責任變多,分配給自己的時間也變少了,必須限制自由,才能盡快完成任務。
迷思二:在家工作心情很輕鬆
當了自由工作者後,不必通勤就不再感到煩躁,也可以一邊工作一邊吃早餐。不過,畢竟工作和私生活的空間大幅重疊,有時在家會無法完全放鬆;即便把辦公區域縮限在特定範圍,可是獨自在家工作久了,也會對眼前一成不變的風景感到厭煩。
而且在家工作,忙著忙著天就黑了,常常沒有和外界接觸,假設獨居的話,很可能一整天也沒有說話的對象,所以必須刻意外出,替自己製造活動身體、和人群連結的機會,才不至於讓身心出現狀況。
圖片|Photo by Windows on Unsplash
這個煩惱感覺很「凡爾賽」(註:指表面上在訴苦,實則在炫耀),而我曾經以為不出門沒有關係。可是人類遠比我想像中還需要群聚,仍必須藉由不同環境來轉換心情。
尤其是三級警戒時,連續二十天沒有出門,整天除了老公以外沒有和任何人接觸,後來為了拿慢性處方箋才被迫外出——當下發現平時很擅於獨處的自己,原來也需要和人群接觸,原來我那麼多天沒出門也會感到鬱悶。
這才懂得珍惜可以自由出門的日子,每一次出去散步、買菜、運動,都是格外珍貴的微小幸福時光。
迷思三:在家工作不用通勤,可運用的時間多很多
理論上這個迷思不能說完全錯誤,可是人性怠惰,往往會造成「時間莫名其妙流失,該做的事情還是沒有做完」的狀況。畢竟家中誘惑實在太多,和工作相比,柔軟的床、舒適的沙發都顯得更具吸引力。
(猜你想看:遠距工作密技|今日宜聽:前奏三秒就瘋,午後來點輕鬆,611 在家好 Chill)
沒有人在旁監視的壓力、不用擔心老闆和同事從背後走過,看見你電腦螢幕正在瀏覽網拍、YouTube,在家連裝忙都不必,自然而然就會產生「等一下再做」、「看完這個就去工作」的想法,以至於最後的下場就是加班。
儘管在家工作不必浪費時間通勤,也沒有無意義的會議和接不完的電話,可是真的突然多出這麼多時間,不見得會好好珍惜,總要花一段時日才學得會如何妥善運用時間。
本文摘自邱鈺玲的《不上班,每天工作 3 小時的自由生活》,由時報文化授權轉載,如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