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理財

曇花一現?檢視 Lunar Lake 的獨特之處和難言之隱

科技新報

更新於 11月15日17:19 • 發布於 11月18日08:10

有在關心英特爾已公開產品時程表和網路爆料,就一定多少知曉 Lunar Lake 多麼獨樹一幟。技術脈絡而言,Lunar Lake 還比較像實驗性質濃厚的 Lakefield 直系後代。因此英特爾宣布「Lunar Lake 是小眾一次性(One-Off)產品,沒有直接繼任者」後,證實了筆者推測。

▲ Lunar Lake 的 NPU 可謂異常巨大,幾乎跟四個大核有得拚。

筆者就野人獻曝,稍為說明 Lunar Lake 將來大獲成功的「邏輯極限」何在。商業世界,產品成敗取決於實現「商業目標」,Lunar Lake 雖稱不上完全失敗,並技術突破,但絕非取得應有的成功,最起碼英特爾自己承認了這件事。

Lunar Lake 是英特爾竭盡全力追求「挑戰蘋果 Apple Silicon 優勢」的行動運算處理器,由外到內,大致上有多個重點,但這也註定 Lunar Lake 的規格極度「緊繃」,除了輕薄筆電與蘋果 MacBook 一拚,或看起來很適合掌機 NUC 之類的超小型桌機,之外就沒有其他用途了。

Apple Silicon 真的有助提升 Mac 市占率?

筆者探討 Lunar Lake 專案起源的第一個動機「蘋果採 Apple Silicon 後市占率提升,英特爾欲證明 x86 架構也能達相似效能與續航力」。坦白講,就一般隨處可得的市調數據,不太容易觀察到這「趨勢」。

▲ 一般市場調查機構的數據,看不太出來 Apple Silicon 採用後市占率提升的大勢。

但須留意的是,身為 Mac 業務絕對主力的 MacBook 系列,2022 年美國市場,消費者選購 MacBook Air 和 MacBook Pro 的比重是 75%(代表 iMac、Mac mini、Mac Studio、Mac Pro 加起來只有 25%),到 2023 年更飆升至 90%。

2014~2024 年十年間,蘋果 Mac 全球市占率穩步提升,市占約從 6%~7% 增長至近高峰 10%,美國市場永遠都一枝獨秀 15% 左右高水位。蘋果是 2020 年底推出 M1 版 MacBook,就來回顧這幾年事件及突然遭遇的亂流。

▲ 自 2020 年,蘋果 Mac 市占率就沒有太劇烈變化,但不代表 Apple Silicon 沒有「實質增加 Mac 銷售量」,特別是 MacBook。

總之,結果迥異果粉腦中「蘋果早就征服世界」幻覺,同樣 A 開頭的蘋果 Mac 就起起落落的維持比台灣雙 A(華碩、宏碁)略高卻相去不遠的市占水準,也遠遠看不到「御三家」DHL(Dell、HPE、Lenovo)的車尾燈。

但這能否代表我們就可定論「Apple Silicon 沒有明顯增加 Mac 銷量」嗎?當然不是。

▲ 雖然筆者老是感受到某些狂熱果粉渾身洋溢著「蘋果已經征服世界」的堅定信仰,但事實總是殘酷,無論怎麼觀察,相較 Windows 個人電腦,Mac 依舊只是小眾市場。

市占率和出貨量之外的弦外之音

基於應用程式相容性、電競遊戲(畢竟太多熱門遊戲只支援 Windows)和企業 IT 環境,許多 Mac 使用者也透過虛擬主機(如 Parellels Desktop 或 VMware Fusion)安裝 Windows 作業系統。

根據調查,10%~20% 的 Mac 使用者是「蘋果皮、微軟骨」,即便隨蘋果軟硬體生態系統成熟而逐漸減少,但看在蘋果 Mac 占有率仍可持盈保泰份上,Apple Silicon 一定有助 Mac 銷售,尤其習慣 MacBook 如手機的「隨時可用性」而上癮,也讓許多使用者定期換機採購。

值得一提的是,以每季出貨量為計算基礎的「市占率」是一回事,但運行中個人電腦,蘋果吃下多少比重,又是另一回事。有鑑於蘋果硬體「一般可用的比較久,也較保值」特性,到了轉向 Apple Silicon 後更突顯,很有可能新上市 MacBook,購買者有相當高比例是「新用戶」並非「舊換新」,Mac 呈遠大於市占率的「實際影響力」,也是理所當然的現況。

▲ 上網的個人電腦超過 15% 作業系統是 macOS,幾乎是帳面「以出貨量為計算基礎的市占率」兩倍,反應出「蘋果硬體可用比較久」這約定俗成的常識,背後並暗藏「Mac 使用群穩定擴張中」這隱而不現的現在進行式。

跨越兩個世界的鴻溝沒有想像容易

接著進入 Lunar Lake 的第二個動機「微軟新款 Surface 系列全面採用高通基於 Arm 架構的處理器,故計畫推出競品」。筆者提醒各位:所謂前仆後繼,Snapdragon X 已是高通「第四代」WoA 系統單晶片了。

最近很多人相當「在意」新版 Mac mini 電源按鈕放在底座的設計,但 Mac 用久的人就知道:根本沒人關機,電源位置根本不是問題。多數 Windows 使用者和整天清談「能效比」的意見領袖(數字賽豬公總比解釋難量化的使用者體驗簡單多了),可能很難想像電腦不關機隨時可用的感覺,所以難理解微軟推廣 WoA(Windows on Arm)目的是什麼,也看不懂高通(Qualcomm)跟英特爾對「效能」的定義為何有如此大的差異。

說穿了,高通就像蘋果,用智慧手機觀點揣摩個人電腦應有使用情境,微軟也很希望 Windows 筆電共襄盛舉,這更是 Lunar Lake 問世前,所有 x86 處理器「連想都不敢想,想做也做不到」的豐功偉業。

但微軟對 WoA 的野心遠不止於此,更想進一步大幅降低 Copilot+ PC 的成本和出貨量,不只高通醞釀中「700 美元 Snapdragon X PC」,明年「山寨之王」聯發科(MediaTek)攜手 Nvidia 踏入這塊市場,更將帶來前所未見之變局,想必 2025 年和 2026年 的 COMPUREX 會非常精彩,台積電規劃台灣「七座」(新竹寶山四座,高雄楠梓三座)2 奈米晶圓廠,傲視業界的巨大產能不愁沒有出路,成為放諸四海皆準的「AI PC 處理器標準製程」。

蘋果可讓 Apple Silicon 封裝記憶體,為何英特爾就不行?

英特爾 Lunar Lake 做出三個關鍵決策:整合 DRAM、指定特定零組件(如瑞薩電子為電源晶片獨家供應商)與 NPU 算力提升至 48TOPS(Int8)。

先以第一點來說好了,你有聽說過市面還有其他「跑著 macOS 的非蘋果筆電」?光是「商業模式」(Business Model)就大相逕庭,蘋果是販賣高度軟硬體整合還綁服務的系統產品,掌握絕對定價權。

英特爾則是賣晶片給各大 ODM、OEM 讓彼此互相競爭,並承受極大降價壓力,限制規格彈性並變相削減取之於「記憶體期貨」的利潤,整條供應鏈自然激烈反彈,況且英特爾只有一款 Lunar Lake 必須整合 DRAM,也不具備比擬蘋果整條 Apple Silicon 家族的供應商議價能力,統包 DRAM 稀釋毛利率只是必然的結局,綁定特定零組件也造成類似後遺症,只是受害者從英特爾變成一整票 OEM 和以台廠為主的 ODM。

Arrow Lake 本來就不需要強力的 NPU

但關於 NPU(與內顯)效能,「新(Arrow Lake)不如舊(Lunar Lake)」戲碼,是否意味「若英特爾早知道微軟定義 AI PC 的門檻是 40TOPS,就不會讓後續的 Arrow Lake 的 TOPS 低於 AI PC 門檻和 Lunar Lake」(Arrow Lake TOPS 36、Lunar Lake TOPS 48),筆者抱持否定態度,因為微軟「人工智慧時代的 DirectX」DirectML 也沒非得限定 NPU 不可。

時下的「40TOPS」僅因應 Copilot+ PC 輕薄筆電的節能要求,開放 CPU、內顯和獨顯也只是時間的問題,否則試圖推動「100~1,000TOPS 進階 AI PC」的 Nvidia 該怎麼辦?別忘了,Arrow Lake 和 Lunar Lake 地位平行,一個針對桌機/高效能筆電,一個訴求輕薄筆電,沒有誰取代誰這檔事。

▲ 同為 Core Ultra 200 系列,「筆電」Lunar Lake 和「桌機」Arrow Lake 是並存的關係,沒有誰取代誰的問題。

此外,即使「桌機 Arrow Lake」和「筆電 Lunar Lake」共用相同的 CPU 微架構,但 Arrow Lake 的整體多晶片封裝結構,卻幾乎原封不動的延續自 Meteor Lake,包含「弱弱的 NPU」和記憶體控制器放在 SoC Tile,很可能基於成本考量,沒意外的話,之後 Panther Lake 與 Nova Lake 也將蕭規曹隨,這對「Chiplet 可重用性」依然看不到爐火純青的 AMD 和英特爾,不啻是一大進步,遠比單比較 NPU 效能還更有意義。

「英特爾仰賴台積電代工不利成本結構」成立嗎?

筆者看到某些以「讓台積電代工晶片看似對蘋果的成本結構沒有造成任何負面影響」為由否定以上專業判斷的酸言酸語,唯一能做的反應是:要不然,現在蘋果是有台積電以外的選擇嗎?假如有,蘋果會平白放棄增加對台積電議價籌碼的契機嗎?成本很高?那就羊毛出在羊身上,全部轉嫁給消費者買單,這是有什麼好奇怪的?蘋果的產品是何時怕漲價過了?

先不論某些分析師從財報估算「英特爾的製造成本是台積電三倍」的推測,Lunar Lake(和 Arrow Lake)是英特爾第一個將所有邏輯晶片完全在外包給台積電外部節點製造的處理器。投資銀行高盛(Goldman Sachs)分析表明,英特爾今年外包給台積電 56 億美元,並 2025 年達 97 億美元。

英特爾客戶端運算事業群(CCG)一季營收約 70 億美元出頭,姑且不計行之有年給台積電生產的乙太網路晶片、獨顯和 Gaudi AI 加速器等「零頭」,等於「從 Lunar Lake 開始量產到開賣後連六季總計約 450 億美元營收,近三分之一 150 億美元,是付給台積電的保護費」。

只要有點數字概念的正常人,大概就會第一時間先懷疑英特爾賣個人電腦 CPU 能不能賺取能讓投資人滿意的利潤了,也不會質疑「仰賴台積電代工不利成本結構」的可能性。人家台積電成本只有英特爾三分之一,難道會傻到賣你成本價?

毫無疑問,英特爾執行長 Pat Gelsinger 有非常充分的理由快閃台積電,不必加價跟蘋果搶奪 N3B(初代 3 奈米)產能時,其他台積電主要客戶,像高通、聯發科(MediaTek)和 AMD 等,也都有志一同直撲 N3E(第二代 3 奈米),自然而然也應有降價空間。

更何況後面還有運算型旗艦 GPU Falcon Shores 所需的 N3E 與自家 14A 備案的 N2,Pat Gelsinger 非得跟魏哲家好好談一談。

但這假設也非絕無印證的機會:某年某月某日,先進製程競賽,掙扎已久的英特爾和三星終究被台積電徹底壓垮,這就是「摩爾第二定律」(Rock′s Law):晶圓廠建造成本每隔四年就會倍增的恐怖詛咒和邏輯極限。

▲ 說服 Sherman Fairchild 成立壞孩子公司……不對,快捷半導體(Fairchild Semiconductor)的 Arthur Rock,根據長期趨勢觀察,得到「晶圓廠的建造成本每隔四年就會倍增」的結論,而這條 Rock′s Law 也俗稱「摩爾第二定律」,並充分展現在邁向「一個人的武林」的台積電,與苦苦掙扎中的三星和英特爾。

還有哪些墊高 Lunar Lake 成本的因素?

筆者直接講結論:

  • 原先就被寄以厚望又被迫提前上陣、還改用台積電製程(18A→N3B)的 Lunar Lake,應該刷新了英特爾個人電腦 x86 處理器研發經費的新高紀錄。這本來就是 x86 指令集相容處理器的「原罪」,著毋庸議,沒什麼好解釋的。這麼多年來,家大業大的 x86 雙雄僅能將極龐大的資源聚焦於極少數的開發案就是最好的證明。

  • 按照原本的產品時程表,英特爾應當流片(Tape Out)數次 20A 的 Arrow Lake 與 18A 的 Lunar Lake,猶豫了很久才改弦易徹,這也是一筆不小的開銷。

  • 一旦 2025 年下半年的 Panther Lake(Core Ultra 300)和 2026 年初的 Clearwater Forest(超多核心 Xeon 6E)準時上陣,就會一睹「押注整間英特爾未來」的 18A 製程的真正能耐。但無論如何,除非奇蹟發生,Lunar Lake 肯定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絕響。

  • 改革「毫無道理可循」的 x86 指令集已成英特爾和 AMD 的當務之急,兩位執行長拍完歷史性合照後,更重要的是盡速跟微軟與 Linux 社群密切合作,推展「純 64 位元化」x86-S、「讓 x86 更像 RISC」APX 和「終結 AVX-512 之亂」AVX10,至少要先讓後兩者產品化,在雲端巨頭紛紛自研資料中心晶片和 WoA 漸漸在個人電腦市場占有一席之地的大勢之下,x86 雙雄沒剩下多少餘裕的時間。

▲ 難道各位不會好奇英特爾 20A 的 Arrow Lake 和 18A 的 Lunar Lake,試產時的表現和良率會慘烈到何種程度,逼著英特爾完全放棄 20A 製程、集中資源賭在 18A,並且轉向台積電 N3B 被迫跟蘋果搶產能?

英特爾另類核心問題:每當看到蘋果就「起乩」

最後,論及「AI PC應用不成熟,客戶不買單更貴的 Lunar Lake 產品」和「從 Lunar Lake 失敗可知,英特爾挑戰不僅是製程落後,更深層的問題在於產品規劃能力,製程技術或許只是表象,導致一連串錯誤產品決策的組織機制可能才是英特爾的核心問題」,英特爾執行長Pat Gelsinger 在財報電話會議提到「整個產品線看起來就非常繁瑣,未來的產品陣容需要簡化」的宿疾,總算看清現實,就端賴日後如何對症下藥,直到藥到病除。

Pat Gelsinger 剛回鍋英特爾前開酸「蘋果是庫比蒂諾生活風格公司」、公開喊話蘋果盼回心轉意重回英特爾晶片 、一路到「脫下褲子硬擠出 Lunar Lake 跟 Apple Silicon 拚了卻又後繼無力」,這間公司一看到蘋果就會整個「起乩」的昔日老症頭,總讓人納悶,英特爾對蘋果的怨念究竟有多麼的深不見底。

如果英特爾依然自認肩負著「必須為 PC 產業製造比蘋果更好的產品」的重責大任,就不要整天妄想一堆有的沒有的,好好的去貫徹能夠做到的一切,要每顆 CPU 都是「Apple Silicon Killer」,並按部就班的從指令集架構層面奠定基礎,讓 Windows 使用者長期羨慕不已的 MacBook 觸控板,這種難以量化的「用過就回不去」使用者體驗,更是值得跟微軟一起努力的路標。

話說回來,Pat Gelsinger 做為多年的 Mac 愛用者,他個人如何看待 Lunar Lake 在真實世界的表現?在他心中是否足以將 MacBook 取而代之?他現在是不是桌上就擺著一台 Lunar Lake 筆電?就只能期待常吃誠實豆沙包的他,哪天願意真心話大冒險了。反正,他距離英特爾執行長任期的「65 大限」也不遠了?

(首圖來源:shutterstock)

立刻加入《科技新報》LINE 官方帳號,全方位科技產業新知一手掌握!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