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視日本高校校產,既然已經結束及廢校,則《啟後》永遠不會出現。
1894年的甲午戰爭,大日本帝國擊敗大清後,以戰勝國姿態接收臺灣這件戰利品時,大清在臺所有公私機構事後還存在嗎?跟前述情況相同則發生於1945年12月,經歷尊重戰敗國在地管治者的對等移交和接收工作後,日本臺北高校即時成為歷史名辭。至於省立臺北高中,係奉命結束兼廢校。因此,從校產角度看日本臺北高校和省立臺北高中的啟後?經過仔細審視,這種《啟後》永遠不會出現!
從創校角度看《啟後》
1945年,大日本帝國(だいにっぽんていこく)投降,並於受降儀式結束時消失。日據臺灣時代的日本臺北高校也於移交和接收程序完成時結束,其校地校產即時成為中華民國的合法財產。即使要重新辦學,也要根據中華民國法律,遞交申請開辦學校的文件,由相關部門依法審批。即使成功開辦,該校亦跟臺灣師大無關連。因此,哪裏來的《啟後》?
從自由自治精神看《啟後》
根據臺灣師大官網《日本臺北高校》的描述:敝衣破帽、可以「留髮,不必剃光頭」、「放浪形骸」、「不修邊幅」。前述對自由描述,跟素質有何關係?高校生也能「自治」?學生自主性地「悠由」(優游?)於知識的世界中,便是自治?「悠由」(優游?)是指學生的閒暇自得?抑或是指學生的猶豫不決?還是指學生的能力寬裕,或有餘裕?前述的辭彙堆砌,讓人的腦海裏無法形成具體的影像。然而,對比高校生進入大日本皇軍後的表現,落差甚大。特別是對待手無寸鐵的兒童、男性、婦女時,毫無自制能力。跟中國人對待日本降軍相比,判若雲泥。前述情況正好反映其強調的自由與自治,建基於不懂得尊重自己,更不懂得尊重他人的流沙上。只要微風飄過,即醜態百出。
臺灣省立師範學院的創校,有其時代背景,亦存在其時代使命。直至劉真校長時,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才逐步成形。劉校長重視學生人格的培養,親定「誠正勤樸」作為校訓,此四個字強調的就是「修身」。從此,「誠正勤樸」校訓成了臺灣師大人的精神支柱。此校訓一直沿用至今,說是定海神針並不為過。除身教言教、親自延請大師級教授任教以外,更加強文史教育,訂定統一考試(國語、國文及英文成績及格才能畢業)。又輔以「國學講座」,充實學生的文史知識,藉以塑造內外兼修的臺灣師大人:既擁有專業知識,又能以身作則的知識分子。這就是臺灣省立師範學院對同學們的期許。換言之,就是在各行各業「為師為範」。況且,臺灣師大的教授,歡迎來自不同大學的學生聽課(旁聽生不收費)。因此,出現教室座位不夠,走廊也站滿了聽課學生的現象(筆者也是站着聽課者):這就是自由學習的典範。據前述,既有授課認真的教授,又有身教言教的老師,更讓學生自由聽課。所以,當年臺灣師大的學風甚佳。這也是日本臺北高校的致命傷(欠缺成分)。
總之,從前述角度,日本臺北高校已經隨大日本帝國的消失而成為歷史陳跡。無論吳正己校長和柯皓仁(前圖書館長)如何吹捧,甚至狡辯,現時臺灣師大官網所描繪的《啟後》永遠不會出現。只有以「為師為範」作為核心薰陶的臺灣省立師範學院(現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始能傳承和啟後。(推薦閱讀:觀點投書:承先?利用校址校產造假?)
*作者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畢業生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