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理財

華碩機器人從「被長輩收進盒子」到有24種表情,如何成功落地?

遠見雜誌

更新於 2天前 • 發布於 02月19日10:33 • 陳品融

生成式AI加持之下,機器人成為如今科技圈最關注的話題之一,九年前就進軍居家陪伴機器人、推出Zenbo的華碩,堪稱是台灣發展服務型機器人的先驅。《遠見》專訪華碩機器人暨智慧應用總經理王恒聰,這一次,華碩是否真能搭上機器人浪潮,迎來爆發?為何他說當初長輩連跟機器人對話,都不知如何開始?後來又如何改善?

「如果沒有身體,還能做到通用智慧嗎?」農曆年前,華碩年度旺年會活動上,華碩董事長施崇棠談起機器人事業,透露內部計畫「如火如荼進行中」,將朝多代理(multiple agent)方向前進,引起各界關注。

生成式AI爆發、帶旺機器人供應鏈以來,已吸引不少科技大廠紛紛投注資源。其中,2016年就進軍居家服務型機器人、推出Zenbo的華碩,是台廠在服務型機器人領域中,相當早就走向商品化的業者。(延伸閱讀:獨家直擊亞馬遜物流中心、早稻田實驗室,揭開AI機器人大未來

當時與Zenbo同期發跡的,包括軟銀推出、由鴻海製造的Pepper,還有宏碁投資的Jibo等,都在短短幾年內走入歷史。反觀Zenbo,雖也曾一度出現停產傳言,但其實默默存活了九年,如今在醫院、學校都能看見它的身影。

華碩機器人暨智慧應用總經理王恒聰。蘇義傑攝
華碩機器人暨智慧應用總經理王恒聰。蘇義傑攝

華碩機器人暨智慧應用總經理王恒聰。蘇義傑攝

九年前推出Zenbo,落地挑戰重重

回過頭看,Zenbo的發展起伏,正是整個機器人產業的縮影。當年,有感於工業型機器人應用已趨成熟,如同其他科技大廠,華碩也將目光放向消費端,瞄準真正有多元應用的家庭市場。

一投入,就發現存在諸多限制,最基本、卻事關重大的,就是機器人的互動始終不夠人性化。

「過去對使用者的需求,老實講很多部分其實是猜的,」華碩機器人暨智慧應用總經理王恒聰接受《遠見》專訪時,回憶當年產品剛落地時的挑戰。

阻礙不只存在於產品本身。當他實際走入第一線,才發現使用者初期對人機互動相當陌生。他分享,曾經看過老人家每天會慎重其事地將機器人收進盒子內,或是不知道何時才該開口和機器人對話,這其實就違反了人機自然互動的初衷。

「我們對3C很熟悉,覺得(喚醒機器人)是一個簡單的步驟,但其實在第一線才會發現,這個進入門檻是高的。」王恒聰坦言。

也是這段經驗,促使團隊回過頭不斷改良產品、降低互動門檻。包括精進對環境的收音、加強語音辨識能力,提升機器人對使用者意圖的理解,互動過程中還能隨時打斷,打破制式的對話方式;互動上,甚至開發出高達24種表情,可傳遞更細膩的感受。

2016年華碩推出Zenbo。取自ASUS官網
2016年華碩推出Zenbo。取自ASUS官網

2016年華碩推出Zenbo。取自ASUS官網

機器人技術再怎麼進步,沒回應需求都沒用

而生成式AI的出現,無疑將機器人事業推進一大步。王恒聰觀察,這將帶來互動人性化、流程自動化、服務個人化三大改變,相比過去機器人單純像個手機App,現在則是用人類意圖驅動更多服務。

比如現在,串接了Open AI模型後的Zenbo,可以懂中、英、台語,接下來還將導入客語,「目前醫院給的評價都很高。」王恒聰指出,接下來的目標是持續改良感測器融合(sensor fusion)技術,讓使用者能更自然和機器人聊天。

這段跌跌撞撞的歷程,給予王恒聰最珍貴的啟發是:要做機器人,技術再怎麼進步,沒有回到需求、服務都無用。這和過去華碩賣一般消費產品很不同,因為並非單賣硬體就好,而是從後端的平台管理,到前端的載體都要串接好,才能脫穎而出。

「從技術角度,我們覺得現在機器人技術是發展起來了,可是從使用者的角度,關鍵還是:你到底能帶給我什麼樣的服務?」王恒聰說,「這才是談論服務型機器人議題的關鍵。」

而這,也反映在他看待人形機器人的態度。王恒聰並未透露太多人形機器人發展計畫進程和營收目標,但強調,人形只是一個載體,重要的是「能做什麼」,機器人才不會空有形體、卻大材小用,「這個(人形)方向一定是對,但是可能也要三、五年以上,才能做到終端應用。」

服務型機器人跟人型機器人並存

他也認為,未來服務型機器人與人形機器人將會並存、而非取代,一是前者成本相對低、二是目標明確,「目前還有很大的空間在成長,」他笑說。

不過,一名專責替台灣教育界導入陪伴機器人的負責人觀察,最早期Zenbo推出時,因互動性不佳,某種程度已影響其在校園內的普及率,如今技術面因生成式AI發展而突破瓶頸,但在市場面,華碩接下來如何加速落地將是重點。

回頭看,九年前施崇棠的機器人願景雖一度遭逢挑戰,但九年後的現在,點滴經歷也已化為養分,為華碩打下基礎,日後進展,值得拭目以待。

更多精采報導,歡迎加入《遠見》 Line官方帳號!

延伸閱讀: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