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金融時報》報導,正值美中貿易戰升級之際,中國加強管制科技、礦產和工程師的出境,蘋果代工廠商富士康等外商集團受到中國禁止技術與設備流出的打擊。
隨著中國與美國和歐洲貿易緊張局勢持續升級,北京正在加強對中國尖端技術的控制,主要是為了將關鍵技術保留在境內。
中國加大部分工程師和設備出境的難度
根據多位業者和部會通知顯示,近幾個月,中國政府加大部分工程師和設備出境的難度,提出實施新的出口管制措施,以保留關鍵電池技術,並採取措施控制關鍵礦物的加工技術。
鑒於美國總統川普加徵中國所有商品10%關稅,以及中國與歐洲發生汽車貿易爭端,中國加強保護領先技術,有可能刺激更多國內外廠商將生產線轉移到外國其他地方。
受到衝擊的公司包括蘋果的最重要製造合作夥伴富士康(鴻海),該公司持續帶領這家矽谷集團將多元化供應鏈轉移至印度。
知情人士指出,中國官員設置障礙,阻止這家台灣的代工廠商向印度運送機械設備和中國技術管理人員,而蘋果正積極在印度建立供應鏈。
另一家台灣電子公司的經理表示,他們在將一些設備從中國運送到印度工廠時也被刁難,但是他指出,運往東南亞的貨物保持正常。
印度指責中國海關故意拖延零組件輸出
一名印度官員指控中國利用海關拖延戰術,來阻止零件和設備向南方流動。這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官員表示:「電子廠商已被告知不要在印度建立製造和組裝業務」,新聞媒體網站Rest of World先前報導富士康被刁難的一些問題。
分析師表示,北京方面新採取的策略與西方技術轉移限制類似,而中國政府曾大聲批評美國的限制不公平。這些非正式的控制手段主要是針對中國的地緣政治對手印度,一些中國團體指出,東南亞和中東的計畫並未受到影響,但北京對全球也管控更多關鍵技術的出口。
一家公司面臨將部分技術工程師轉移到海外問題,這家公司的投資人表示:「強大的供應鏈和熟練的勞動力,是中國目前仍擁有的少數優勢,中國不想把這些優勢輸出給其他國家。」
上個月,中國商務部提議對鋰金屬和先進電池材料製造相關技術的出口進行限制,而中國在這兩個領域都處於領先地位。
「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Mercator Institute for China Studies)的高級分析師賀邁迪 (Antonia Hmaidi) 表示:「中國正在增強出口管制力度,並且在選擇管制對象時非常謹慎。從根本上來說,這是為了讓中國在全球供應鏈保持中心的地位。」
北京政府對電池供應鏈採取干預措施
賀邁迪指出:「北京方面經常瞄準供應鏈頂端的領域,中國集團控制這些領域的材料和技術流程,但是對最終製成產品,不加以控制。」
顧問公司Trivium China的分析師Cory Combs表示:「北京政府對電池供應鏈採取干預措施,代表一種新的出口管制」。
如果全面實施,這些管制措施可能阻止在歐洲設有工廠的中國電池巨頭將整個供應鏈轉移到海外。知情人士透露,寧德時代等集團可能需要繼續從中國進口先進的磷酸鐵鋰(LFP)等電池正極材料,而不是在當地生產或購買。
中國在磷酸鐵鋰電池技術突飛猛進,支撐寧德時代這個電池巨頭的崛起,進而取代曾經主導電池產業的南韓和日本廠商。
南韓需要中國的高端電池技術
市場情報機構Benchmark Mineral Intelligence指出,為了迎頭趕上,南韓企業開始與中國廠商合作,並從中國購買LFP正極材料。
新的管制措施可能威脅這些交易。南韓領先電池生產商的發言人表示,他們已經將自己的擔憂轉達給中國商務部。
這位知情人士表示:「如果指導方針沒有反映我們的擔憂,我們不能排除對我們與中國公司的合作產生一些不利影響。」
分析公司CRU集團的電池產業研究主管阿德漢姆坦言:「南韓需要中國的高端電池技術,但是礙於新的出口管制,南韓可能只能獲得去年的技術,也就是目前電動汽車使用的技術。」
中國管制鋰金屬技術出口,可能導致美國與南美之間合作進展變得複雜。接近寧德時代(CATL)的人士表示,現在該集團需要申請出口許可證,才能在玻利維亞耗資14億美元的鹽灘鋰礦開採計畫使用中國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