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是農民十分辛苦的一年,從 7 月底至 11 月初接連三個颱風,造成 64 億元災損,菜農復耕後又不斷重來,牡蠣幾乎全軍覆沒,芭樂、梨子、木瓜等果樹復原期更長,對農民收入與務農信心打擊甚大。
今年也有多項重大政策變動,公糧漲價定案,對水稻產業是好是壞,引發辯論。2025 年紐西蘭牛乳免關稅來台,政府原設計班班有鮮奶政策,年底臨時喊卡。防止農地開發流失的國土計畫法,淪為政治角力,朝野立委聯手三讀,決議展延六年後才上路。
《上下游》整理 2024 年十大農業新聞,回顧今年變化,也期盼 2025 年能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01:三颱接連襲台,重創農業災損 64 億元
2024 年 7 月 25 日,凱米颱風襲台,引發強烈氣流重擊台灣西南部農漁村,造成 33 億災損,其中雲林掃到颱風尾,全國最慘,漁產牡蠣也損失慘重。香蕉災損 2.4 億元居陸地農作物之冠,全國有半數芭樂被老天收走。
好不容易恢復元氣,山陀兒颱風又於 10 月初侵台,再度重創香蕉、芭樂、蜜棗、蓮霧與木瓜,造成 5億元農損。正當農民擦乾眼淚二次復耕時,11 月初康芮颱風來襲,災損高達 24 億元,重創全國蔬菜大本營,更重創花東近 3 千公頃稻米,受損慘重。
天災難防,政府災損救助微薄,近年政策大力導入農業保險,希望讓農民減輕風險損失。然而《上下游》調查,目前保單設計與農民實際耕作狀態有差距,投保率不高,仍須持續修正才能發揮功效。
推薦閱讀:
02 公糧攻防戰落幕,公糧局部調漲,雜糧獎勵金也調漲
公糧價格攸關全國稻價變動,近年農業人力資材大幅上揚,但公糧 13 年未調漲,引發公糧是否應漲價的辯論。贊成者認為漲價才能反映成本,反對者認為,公糧漲價將會刺激水稻面積大幅上揚,稻米重量不重質,對產業發展不利。
公糧本應專業討論,但攸關選票動向,引發激烈政治攻防,最終農業部於 12 月底宣佈,公糧「價量齊調」,但未採取在野黨倡議的每公斤調整 5 元,而是輔導收購價格每公斤上調 1.5 元,計畫收購及輔導收購量增加,但餘糧收購量減少。
為減少公糧調漲影響雜糧轉作,農業部也同步提高轉作及休耕的獎勵金,鼓勵更多稻農第二期作轉種雜糧。
推薦閱讀:
03 國土計劃角力,朝野立委聯手展延六年
為確保國內糧食安全,全國國土計畫要求各縣市明訂「宜維護農地面積」,承擔農地保護責任,並應於2025年上路。然而地方政府卻各行其事,亂象叢生。屏東縣 4.5 萬公頃優良農地憑空消失,桃園市將都計內農地全劃入「城鄉發展區」,雲林縣則提出「農業權」,要求擴增農地開發的空間。
面對地方政府抵制,內政部及學者認為,國土計畫仍應如期上路,才能整頓國土秩序。但朝野雙方沒有共識,多個地方政府沒有繳交國土計畫分區圖,朝野立委於12月31日聯手三讀,國土計畫法將展延六年至2031年上路,讓規劃多年的國土計畫功虧一簣,農地開發流失難以克制。
推薦閱讀:
04:班班喝鮮奶匆促上路爭議難平,急轉彎喊卡
因應 2025 年紐乳零關稅衝擊,也為學童補鈣,農業部於今年 6 月宣佈,補助學童每週喝兩次國產鮮乳。但政策 9 月上路後亂象百出,包含缺乏冷鏈運輸、收購價格過低、影響羊奶產業、累壞現場教師等。
各界提出各項政策改進方案,農業部提出修正措施,將鮮奶招標權下放地方因地制宜,但行政院於 12 月底決定政策徹底喊卡。產業界、地方政府、部分教育團體皆希望能修正後再度重啟,目前仍無定案。
推薦閱讀:
05:植物診療師法奮戰 20 年,終三讀通過
台灣倡議植物醫師立法近 20 年,終在今年三讀通過《植物診療師法》,未來只要通過考試,就可成為具證照的「植物診療師」,可診斷病蟲害開立處方箋,協助農民做有效管理,減少過度使用農藥肥料,也可以協助農民解決問題。
推薦閱讀:
06:中國牡蠣走私混充,越南牡蠣大舉來台
牡蠣是西海岸漁村的經濟命脈,但近年越南牡蠣大舉進口,混充台灣蚵上市,重擊產業,中國牡蠣也走私來台,加上氣候變遷、極端缺工,讓產業面臨存亡之戰。
《上下游》歷時一年製作兩個重磅調查,耙梳牡蠣面臨的內憂外患,也獨家直擊中國牡蠣走私來台分裝。牡蠣產業養活數萬人,產值高達 41 億元,如何守住台灣本土蚵仔煎,是今年最重要的漁業大事。
推薦閱讀:
07:中國重新開放台灣文旦銷中,門票僅限花蓮
2022 年中秋前夕,中國海關總署宣布,自該年 8 月 3 日起,以檢疫為由,暫停所有台灣柑橘類水果輸入,強烈衝擊台灣文旦柚市場。761 天後,中國國務院 9 月 2 日宣佈,重新開放台灣文旦柚輸中,但門票僅限於花蓮縣,訂單政治意味濃厚。
推薦閱讀:
08:國有地釋出種光電,影響彰化芳苑 600 公頃農民
政府為推動綠能轉型,釋出大量國有地供光電開發,彰化芳苑 600 公頃國有地,原為農民耕作地,卻釋出給五家能源業者瓜分,引發鄉民強烈抗議,認為是毀農滅村之舉。
芳苑鄉是全國綠能「最大苦主」,從陸域風機、變電所、潮間帶風機、漁電共生到農地種電,對農民影響巨大,外界更關注,國有地釋出的原則與適宜性,要求國產署全面檢討。
推薦閱讀:
09:台灣研究首次證實,陸域風機引發「風機症候群」影響健康
因應政府推動綠能政策,陸域風機大幅進入內陸生活區域。這些大型風機高達 166 公尺,相當於 50 層高樓,設置地點距離住家卻不到 300 公尺,居民飽受低頻噪音、眩影所苦。
過去「風機症候群」被認為是一種傳聞,中研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於 2018 年展開本土研究,2021 年將論文發表於全球首屈一指的科學期刊《Nature portfolio》,首度證實陸域風機產生的低頻噪音,導致頭痛、耳鳴、睡眠障礙等各種健康問題,且可能增加癲癇、心血管和冠心病的風險。
推薦閱讀:
10:糧食自給率下滑,創18年新低,10年跌幅高達 9 %
每年統計公布的《糧食供需年報》,是國家總體農業生產重要指標。2023 年《糧食供需年報》(2024 年 9 月底統計出爐)顯示,糧食自給率下滑至 30.3%,創下 18 年來新低,對比 2013 年的 33.3 %,跌幅高達 9 %。
整體來看,台灣食用穀物不分米麥量均變少,國人每年食米量僅有 42.1 公斤,為歷年新低;麵粉攝取量減至 36.2 公斤,與去年相比下滑 5.4%。國人對肉類需求則持續上揚,2023 年國人食肉量為 87.2 公斤,已超越主食消費。
蔬菜自給率比 2022 年減少 3.1%,是近 10 年最低,蔬菜與水果進口比例都接近 20%,等於台灣每 100 公克蔬菜或水果,就有 20 公克是進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