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國內

風機症候群02》 中研院研究登國際期刊,台灣風機與民居過近,低頻噪音有害健康

上下游新聞市集

更新於 2024年10月30日13:16 • 發布於 2024年10月29日16:48 • 上下游News&Market
風機症候群02》 中研院研究登國際期刊,台灣風機與民居過近,低頻噪音有害健康

(續前文)風電是全球綠電來源之一,但風機會產生低頻噪音(LFN),各國紛傳危害。台灣海峽雖被譽為絕佳風場,但西海岸人口密集,且我國對陸域風機並未制訂強制安全距離,只規定在距民宅250公尺以下需要環評,雖然在2023年環評規範提高到500公尺,但已經完工的300多座陸域風機,仍讓許多居民暴露在風險中,飽受噪音眩影之苦。

為瞭解台灣風機產生的低頻噪音,及暴露於低頻噪音下的居民「心率變異性」(HRV)的影響,中研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進行研究,證實風機低頻噪音的確對心率變異性產生不良影響,該研究已發表於全球首屈一指的科學期刊《Nature portfolio》,也是國內學術機構對陸域風機與人體健康影響的第一份正式研究報告。

心率變異性是自律神經系統活動的指標,過往研究發現,暴露於風機的低頻噪音會引起頭痛、難以集中注意力、易怒、疲勞、頭暈、耳鳴、耳痛、睡眠障礙和煩躁,可能增加癲癇、心血管影響和冠心病的風險。研究建議,應確保風機與住宅區保持安全距離,政府也應要求風機廠商,為居民提供密閉窗戶的資金。

中研院在 2021 年發布國內第一份針對陸域風機與人體影響的研究報告。(記者截圖)
中研院在 2021 年發布國內第一份針對陸域風機與人體影響的研究報告。(記者截圖)

中研院組織環工、公衛跨領域研究低頻噪音對人體影響

依照經濟部 2017 年提出的《風力發電四年推動計畫》,至 2025 年陸域風機應達 569 架,卻因抗爭不斷,開發進度落後,截至 2024 年 10 月仍未超過 400 架。

由於台灣地狹人稠,政府委由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研究在不同距離與季節條件之下,風機低頻噪音對人體健康影響評估。

該研究團隊由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龍世俊博士擔任計畫主持人,哈佛大學環境衛生博士龍世俊邀集環境工程、公共衛生等跨領域團隊成員,藉由環境工程的實務及環境分析監測角度,評估風機低頻噪音對人體的危害評估。

雖然龍世俊負責領軍整個研究計畫,但是研究調查的過程操作以及論文撰寫的第一作者,由前中研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邱俊祥[1]負責。在龍世俊博士建議之下,本篇報導由邱俊祥博士擔任主要受訪者。

陸域風機緊逼村莊聚落,中研院學者建議應設置規範並補助周邊加設氣密窗。(攝影/林吉洋)
陸域風機緊逼村莊聚落,中研院學者建議應設置規範並補助周邊加設氣密窗。(攝影/林吉洋)

低頻噪音對人體的危害

自然界四面八方都有聲音,在一般戶外空間有車聲喇叭聲、廣播聲還有飛機飛越的聲音,戶內則有電視、人類講話。普通人一般可以聽到的音域範圍介 100 至 4,000 赫茲(Hz)。但是有一種噪音雖然人類不容易辨別,卻可能是無形的健康殺手,那就是介於 20 至200 Hz 的「低頻噪音」。

低頻噪音容易出現在陸域風機設置的區域內,這是因為風機轉動時劃破空氣所產生的聲音及能量,會隨著地形及距離傳播到人體。長期暴露在低頻噪音之下,會造成頭痛、耳鳴、疲倦失眠、憂鬱易怒、專注力降低等影響,同時也會影響「心率變異率」(HRV)。

心率變異率可簡單理解為每個心跳與心跳間距的變化。邱俊祥解釋,心率變異率越大,表示身體機能回應外界刺激越明顯,變異率越小,表示身體回應外界聲音刺激的能力變弱,心率變異率是一種自律神經系統活動的指標,自律神經失衡可能會增加心臟血管疾病發病與死亡率。

龍世俊與邱俊祥的研究團隊, 即是專門探討陸域風機「低頻噪音對健康個體心跳變異率的影響」,他們也同時評估,陸域風機附近室內的低頻噪音是否符合環保署規範的標準。

監測兩年,確認低頻噪音傳播範圍範圍超過 250 公尺

由於陸域風機設置越來越多,距離住宅越來越近,為了研究低頻噪音的問題,研究團隊選擇新竹縣新豐鄉坡頭村這處靠海的村莊長期研究。這裡大約在 2010 年前後由民間業者設置 4 支陸域風機,高度含葉片超過 110 公尺,風場在海岸一側,與主要聚落間隔著台 61 線高架快速道路,距離在 200 米內到 400 公尺不等。

研究團隊在 2018 年到 2019 年期間,分夏、冬兩季選出 29 位及19 位無心臟疾病的健康居民,配戴無線型的心率感測器率,並同時在他們居住生活範圍及風機下方設置器材,以監測風機當下產生的噪音。

經過兩年監測記錄的結果,長期接收低頻噪音後,居民的心率變異率顯著增加,實驗團隊將測驗的情況跟所得數據結果交給公衛背景的團隊來評估。

值得一提的是,我國政府舊有規範陸域風機設置範圍內 250 公尺內若有住宅,則必須實施環評,因此許多廠商多半選擇在略高於 250 米範圍設置風機,以閃避環評的嚴格審查,但依據中研院團隊研究結果發現,「即便超過 250 米範圍,低頻噪音仍有超標情形。」

中研院在新豐鄉坡頭村的監測位置。(圖片來源/摘錄自該期刊報告內容)
中研院在新豐鄉坡頭村的監測位置。(圖片來源/摘錄自該期刊報告內容)
新竹新豐鄉坡頭村,台 61 以西仍有部分住戶散落在樹林之間,部分風機距離甚至不足 200 公尺。(攝影/林吉洋)
新竹新豐鄉坡頭村,台 61 以西仍有部分住戶散落在樹林之間,部分風機距離甚至不足 200 公尺。(攝影/林吉洋)

受測家庭低頻噪音,高於環保署規範

環保署對這類不容易偵測的低頻噪音危害,也制定了相關法規。簡而言之,白天是容許值相對高於夜晚,住宅區的容許值低於工、商業區。

我國針對噪音管制由嚴謹至寬鬆區分為一至四類,需要安靜環境的住宅區屬於第二類,在本區低頻噪音限制日間(早上 7 點至晚上 7 點)和黃昏(晚上 7 點至晚上 10 點)為 39 dB(分貝)(如住宅區),晚上則降低到 36 dB,必須注意的是,每一個 dB 單位相差是十倍差距。

依照《噪音管制標準》第二類住宅區標準,研究團隊發現居民暴露在低頻噪音影響下,即便在室內,也有可能超過規範。(圖片來源/《噪音管制標準》)
依照《噪音管制標準》第二類住宅區標準,研究團隊發現居民暴露在低頻噪音影響下,即便在室內,也有可能超過規範。(圖片來源/《噪音管制標準》)

在新豐鄉坡頭村的研究中,針對 7 個受測家庭的低頻噪音暴露測驗中,平均低頻噪音承受水平分別為室內 34.8 ± 6.9 dB 和室外 43.4 ± 5.7 dB。而這個數值,顯示居民承受的低頻噪音數值,已經超過環保署規範的標準,產生健康負面影響疑慮,同時影響夜間睡眠品質。

影響低頻噪音污染相關因素:距離、風向與建材

邱俊祥先說明,低頻噪音傳遞距離遠較於高頻噪音,該研究證實越靠近風機、會有更多低頻噪音的暴露,但同時也會隨著季節風向受到影響。整體而言,順風向的時候,傳遞距離會更遠,因此在不同地形及風向條件下,影響會有不同。例如,在新豐鄉坡頭村,面向東北季風時,風機聲音也會更明顯。

另一個因素是建築物材質,會產生不同穿透與傳遞效果。研究顯示鋼筋混凝土住宅會比混凝土磚造住宅更有隔絕低頻噪音的效果。

記者依據測量工具推估,新豐鄉坡頭村部分風機距民宅最近距離僅 210 公尺。(截圖自google earth)
記者依據測量工具推估,新豐鄉坡頭村部分風機距民宅最近距離僅 210 公尺。(截圖自google earth)
研究團隊發現,即使主要聚落距離風機 300 至 400 公尺,仍可測得低頻噪音超標。(攝影/林吉洋)
研究團隊發現,即使主要聚落距離風機 300 至 400 公尺,仍可測得低頻噪音超標。(攝影/林吉洋)

研究建言:政府及廠商應協助住戶安裝氣密窗,配合風機夜晚降速運轉

針對研究結果,論文提出兩項具體建議:

(1)規範風機的距離:

研究顯示,風機的低頻噪音(LFN)暴露對心率變異性(HRV)有不良影響。為了保護國人健康,應實施相關法規,確保風力渦輪機與住宅區保持安全距離。在台灣,風電場由大型公司擁有,這類法規可以防止風機運營商以附近居民長期受到低頻噪音干擾和健康影響為代價獲取利益。

(2)窗戶管理:

為了減少低頻噪音從戶外傳入室內,建議保持窗戶關閉,特別是在晚上,因為晚上低頻噪音最明顯。密閉窗戶具有良好的隔音效果,應安裝在靠近風力渦輪機的住宅中。

雖然有些風機公司已經為部分居民提供氣密窗補貼,但建議政府機構應要求廠商提供資金,確保所有受影響範圍的居民都能受益。

研究者:廠商有道義責任減輕居民的健康影響

邱俊祥表示,研究團隊觀察到,部分居民是自費加裝氣密窗,但是缺乏客觀標準,有些人對低頻噪音特別敏感,有些人具有相對高的忍受能力。不過舊的法規僅規範 250 公尺作為環評標準,因此廠商認為 250 公尺外就沒有責任,這其實造成一種「有吵的孩子才有糖吃」的模糊空間。

現在法規並未規定廠商有義務補助風場周邊居民加裝氣密窗,但邱俊祥堅定認為,「廠商有道義責任減輕居民的健康影響。」而且他也建議,轉速越高噪音也就越大,然而超過一定轉速風機發電量並不會增加,因此,建議廠商應該在夜晚降速運轉,以降低低頻噪音影響。

研究者:氣密窗、夜間減速運轉、距離500公尺為平衡點

該研究中提及「為了保護公眾健康,應該實施相關法規,確保風機與住宅區保持安全距離」,建議政府應設置相關規定,以避免開發風電場的大型企業為了獲利,不惜犧牲附近居民,讓居民承受低頻噪音干擾與健康影響。

由於低頻噪音傳遞會因為地形環境、季節風向甚至風機渦輪類型而有差異,記者提問,研究團隊是否曾推估出適合台灣環境的安全距離建議?邱俊祥認為在氣密窗與廠商配合夜間減速運轉的前提下,500 公尺的距離應該是一個相對平衡點。

台中大安區五甲庄風機與村落相隔一條馬路。(攝影/林吉洋)
台中大安區五甲庄風機與村落相隔一條馬路。(攝影/林吉洋)

陸域風機的其他影響:眩影相對有限,低頻噪音影響更遠更直接

當記者問到,陸域風機除了產生低頻噪音外,還有眩影問題,為何未納入此次研究計畫?邱俊祥表示,眩影僅出現在特定時段,陽光與風機基座產生遮蔽陰影時才會發生,而且相對距離較短。就眩影來說,只要拉上窗簾就可以遮蔽。

邱俊祥認為,低頻噪音對居民影響更直接,而且穿透力更高,影響範圍也更大。他也提到在研究團隊觀測的新竹,戰機起降的噪音更容易被注意,但是戰機多屬於高頻噪音,容易被吸收,相較而言風機的低頻音波穿透力更強,容易被公眾忽略。

大甲西岐里何先生,住家距離風機僅 130 公尺。(攝影/林吉洋)
大甲西岐里何先生,住家距離風機僅 130 公尺。(攝影/林吉洋)

學者:國土條件不同,台灣人口稠密,應當建立自己的風機規範

龍世俊指出,本研究條件有一定侷限,噪音跟距離還有地形有關,因為風機的距離跟地形環境條件不同,研究結果不適合推演到其他地區狀況,然而這是一個需要被重視的問題,台灣人口過度密集,風機距離太近,應該要繼續研究。

她也指出,歐陸國家的陸域風機放置的位置距離最近經常就是地主,農人往往就在自己農場內允許設置風機,所以自己的噪音自己忍受。歐洲學者就曾經打趣地說:「對農場主人而言,風機噪音就是錢掉進口袋的聲音,所以也不容易有太大反對意見。」

當被問到究竟對人體安全距離多遠才安全時,龍世俊認為台灣並不適用外國的標準。記者舉例,有許多國家都有設置距離,她也坦言,如果限制到 500 公尺到 1000 公尺這類距離,以台灣地狹人稠的情況而言,可能就無法發展陸域風機。

但是她也強調,政府務必正視風機周邊範圍環境,制定細緻的規範,且應該邀集廠商、學界跟政府、民間共同商議真正的設置準則與配套措施。

[1] 邱俊祥博士現已獨立創業,擔任台灣碳梭科技技術長。

延伸閱讀:

風機症候群01》低頻噪音穿腦,西海岸居民暈眩失眠煩躁,權威研究證實,損害身體健康

大風吹,吹什麼?風電重擊的海口人生

全台最慘風電苦主─50 支大型風機再入侵芳苑鄉

破碎的西海岸,魚塭農田光電海

綠能風電光電進入農漁村系列報導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