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佳伶∕台南報導
「下背痛」是臨床相當常見的症狀,根據統計,國人一生中約有8成的人曾發生過下背痛。柳營奇美醫院中醫部醫師許益彰說,下背痛和姿勢不良、肌肉過度使用有關,中醫將下背痛列為「勞損」,可以透過中醫穴位保健,促進血液循環、加速受傷組織修復。
許益彰說,造成下背痛的原因有腰部扭傷、退化性椎間盤突出、壓迫性骨折、脊椎狹窄、脊椎滑脫、腫瘤、關節炎、感染、帶狀泡疹、腹腔內器官疾病…等;其中,以腰扭傷最常見,約占了7成。
下背痛主要成因若是跟姿勢不良、肌肉過度使用、外傷等有關,中醫則會將本病歸屬於「勞損」的範疇,亦即為勞逸失當或體位不正所導致的慢性損傷。
臨床上常會選擇膀胱經、膽經、肝經、腎經等的穴位來做針刺、艾灸、拔罐或推拿治療,除了可以鬆解緊繃的肌肉、肌腱、韌帶,還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加速受傷組織之修復;另養肝補腎能提供人體筋強骨壯,減少復發的機會。
以下介紹4個容易尋找的穴位供民眾居家按摩保健。首先「腎俞穴」,位於第2腰椎棘突下旁開1.5吋,大約在肚臍水平高度,脊椎旁開兩指幅之處。其下方「大腸俞穴」,位於第4腰椎棘突下旁開1.5吋,大約在插腰碰到骨頭的地方,脊椎旁開兩指幅之處。
腳部「委中穴」位於膝膕橫紋中點的位置;「承山穴」則在委中穴至跟腱連線一半的位置。
他表示,平時按摩方式是手指力道由輕到重,按壓到痠脹微痛就好(每個人忍受度不同),可以點按或旋轉揉按3~5分鐘,可達到放鬆肌肉、疏通氣血、改善循環、促進修復之功效。
許益彰提醒,如做完居家保健、休息、熱敷後下背痛沒有得到改善,甚至是疼痛的情形更加嚴重,或發現合併有皮膚長疹子、腹痛、惡心嘔吐、泌尿道症狀等,請儘速就醫,以免延誤病情。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