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拉肚子不是吃到髒東西,竟是大腸癌?排便出現3大症狀,小心都是癌症警訊

幸福熟齡

更新於 2020年04月19日02:48 • 發布於 2020年04月19日02:48

林芷揚

圖片 達志 提供

腹瀉(拉肚子)是一種很常見的腸胃道症狀,若是一天解便超過三次,或者糞便變成稀糊狀、水狀,就可以稱為腹瀉。值得注意的是,拉肚子不一定是吃到不乾淨的東西造成的,也有可能是癌症警訊。總之,若排便時出現腹瀉、血便、脂肪便(糞便浮油)的現象,都應提高警覺。

腸胃炎、感冒、傳染病,皆為腹瀉常見原因

拉肚子若發生在夏天,往往是食物中毒造成細菌性或感染性的腸胃炎所引起的。若發生在冬天,比較可能的原因則是病毒感染;輪狀病毒、諾羅病毒、腺病毒,都是臺灣常見引起腸胃炎的病毒種類,可引起所謂的「腸胃型感冒」。

其他急性腹瀉的可能原因尚包括:霍亂、傷寒、痢疾、寄生蟲等傳染病,現在雖然比較少見,但嚴重時可以致命,還是要小心。建議民眾,若是排便過程中發現有黏液、膿、帶血絲,或是血便等症狀,應盡速就醫。

然而,若是拉肚子超過2週,甚至長達1個月以上,恐怕不是吃壞肚子或病毒型感冒這麼簡單。許多病人都是腸道甚至是膽胰管出了問題,才導致有慢性腹瀉現象。

慢性腹瀉別輕忽!恐是胰臟癌、大腸癌上身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消化內科醫師王璞指出,臨床上曾遇過胰臟癌的病人,因為胰管阻塞,無法分泌富含消化酵素的胰液幫助油脂消化,造成糞便上浮了一層油,稱為「脂肪便」,這也算是腹瀉的一種。

此外,大腸癌也可以用拉肚子來表現,因為部分腸道被腫瘤堵塞,固體的糞便無法通過,只剩稀水狀的糞便可被排出來,就成了腹瀉。換句話說,拉肚子也有可能是大腸癌的症狀之一。此外,血便也是大腸癌的常見症狀。

發炎性腸道疾病患者增多!大腸癌風險更高

王璞醫師提醒,除了大腸癌發生率愈來愈高之外,現在還有一種「發炎性腸道疾病」的發生率也日益升高。「發炎性腸道疾病」大致上可分為「克隆氏病」以及「潰瘍性大腸炎」兩種,多半出現在10~30歲的年輕人或是60~80歲的長者,常以腹瀉、血便來表現。

發炎性腸道疾病的患者,因腸道處於長期反覆發炎的狀態,將來罹患大腸癌的機率,較正常人高出許多,因此需常規接受大腸鏡追蹤檢查。

腸躁症患者易腹瀉,先做大腸鏡檢查別輕忽

除此之外,「乳醣不耐症」和「大腸激躁症」也都常引起腹瀉。前者透過飲食調整即可改善,後者則是一種和緊張、壓力相關的生理反應,有些患者是以拉肚子、便祕交錯出現的症狀來表現。

需要注意的是,在判斷是否屬於大腸激躁症之前,應該先完成大腸鏡檢查,確定不是腸道本身出問題才行。否則,一味地怪罪緊張壓力,反而忽略了更嚴重的問題,反而得不償失。

王璞醫師強調,別小看不起眼的拉肚子,背後隱藏的問題相當多。若出現腹瀉及其他排便異常症狀,應盡快就醫檢查。

更多幸福熟齡文章
不怕多繳60萬的稅…從兒子手裡收回2千萬的別墅!母嘆:不管父母是否有錢,都不要養出搭便車的孩子
慢性發炎是癌症前兆!吃飯時多吃7食物,免吃藥就能抗發炎

加入幸福熟齡LINE好友,掌握更多資訊!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