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澳跨海大橋去年10月1日上午9時30分突然斷裂,橋面上一輛油罐車隨橋掉落並起火燃燒,同時壓毀橋下3艘漁船,釀6死、13傷。運安會今日發布事實資料報告,發現自2016年4月底後就沒做橋樑檢測、瀝青鋪面分布不平均;至於13條鋼索鏽蝕程度也是關鍵,但運安會要等8月最終調查報告再公布。
自海巡署取得橋梁斷裂崩塌事故影片,發現9:29:58,油罐車行駛至4號下端錨附近,主橋無異常,4秒後,行駛至11號下端錨附近,主橋仍無異狀,但橋體及主橋拱圈出現異常震動,之後橋體開始稍微向下沈,1秒後,8號吊索套管上端向下墜落,接著2、3、4、7號吊索套管陸續向下墜落,西側橋體先滑落橋墩,之後東側橋體亦滑落橋墩,9:30:5向下墜落之橋體碰觸海面,主橋拱圈停止上下晃動。
運安會調查,宜蘭縣政府自1996年1月27日建造南方澳大橋,1998年11月27日複驗完工,當時由「亞新工程」設計及監造,「立永營造」興建;後續維修有5年保固,由縣府負責,2012年保固期滿移交基隆港務局蘇澳港分局負責。
實際維護、檢測狀況,2005年至2019年間,航港局、港務公司共做60項橋梁維護工程,其中有2次橋梁油漆及1次橋面鋪面;2001年至2016年間,宜蘭縣府共做7次定期檢測,並針對橋梁各項設施做DERU評比,惟後來發現權責在港務公司,故發文移交後,自2016年4月28日後未再辦理過橋梁檢測作業。
運安會專任委員郭振華,套管內包有13條吊索,前後兩個是17束、中間是每一個13束,其中10號吊索所使用的14孔錨頭,各留有一個未使用的線孔,但上下錨頭沒有對準;留一個孔沒問題,但沒對準在力學上是一大問題。
橋面瀝青原設計應是8至9.2公分,不過在橋面鑽心後,平均厚度達到16公分,最薄之處9.6公分、最厚之處17公分,幾乎比原來設計多出一倍。
運安會主委楊宏智表示,是維修跟組織問題,本來是縣政府權責,後移交給航港局,航港局又一次公文給港務公司,初步看來,是在一個混沌狀態,權責劃分模糊;因航港局有組織轉變,一半變成港務公司;而縣政府編列的預算到2016年,之前都有陸續在做檢測,但因為鋼索外面有套管,完全封死,橋樑檢測時,目測根本看不到內部鋼筋有無劣化、生鏽或損壞,設計時也沒有考慮到檢修問題。
楊宏智說,運研所有規範2年要做一次檢修,但規範模糊,且權責單位沒有相關專業,從設計到造橋再到維修檢測,每一個環節都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