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祈大衛水彩抽象相映 請君入廊自行詮釋

明報

更新於 17小時前 • 發布於 14小時前 • 開眼 藝述速遞
於港大任教多年的祈大衛,現於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藝彩相映:祈大衛的色彩空間」展覽展出筆下畫作。(黃志東攝)
於港大任教多年的祈大衛,現於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藝彩相映:祈大衛的色彩空間」展覽展出筆下畫作。(黃志東攝)
展覽設於天窗下的半圓形樓閣,自然光與畫作鮮艷的色彩相映成趣。(黃志東攝)
展覽設於天窗下的半圓形樓閣,自然光與畫作鮮艷的色彩相映成趣。(黃志東攝)
展覽首幅作品旁展示祈大衛水彩原作,觀者可感受不同比例帶來視覺體驗差異。(黃志東攝)
展覽首幅作品旁展示祈大衛水彩原作,觀者可感受不同比例帶來視覺體驗差異。(黃志東攝)

【明報專訊】穿過重重展廳,伴隨天窗灑落的暖光,映入眼簾的是半圓形樓閣中10幅一字排開的「數碼版畫放大版」抽象水彩畫。色彩光鮮活潑,直線、圓圈與曲線在紙上馳騁,似在訴說某種對於生命的喜悅與躍動。素來以攝影師身分聞名的祈大衛(David Clarke),於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現正舉行的「藝彩相映:祈大衛的色彩空間」展覽中,展現了其作為抽象藝術創作者的另一面。

編號標示配「評論」 擺脫「描述」着重「感覺」

走近畫作一看,旁邊貼着畫作的基本資訊外,還有由新加坡學者兼多媒體藝術家梁秀文撰寫的「評論」:「茂盛、甜美的番茄」、「橄欖油拌茄子」……畫作既未明確描繪事物,又無一目了然的標題,配搭這些「評論」一併「服用」,似乎變得比抽象更抽象。殊不知,這亦是祈大衛的悉心安排。

事實上,祈大衛認為藝術沒有「正確」的詮釋方法,放置這些「評論」,是希望它們能成為推動參觀者對畫作作出自身詮釋的契機。「抽象藝術已經擺脫了對事物的描述(description),而要着眼於表達(expression),直接訴諸感覺裏更重要的東西。」對他而言,抽象藝術的意義或許發生在觀賞的過程中,而非對現實景象的描摹。他認為感受藝術並非要被動接受藝術家投放在作品的意義,而是一個提出自身詮釋的創造性過程。

同樣的思考,亦見於他不以明確標題或「無題」命名這次展覽的作品,反以編號標示,暗示一種獨特的觀賞順序。他提到,時間和地點在抽象畫作中退居下位,而拋棄「讓人產生固定聯想的標題」後,視覺聯想帶來的情感衝擊更能向觀者敞開。

數位形式「放大」水彩 組曲音樂回應畫作

對他而言,繪畫是「觀察的累積」,皆因一幅畫往往需要數小時、數天,甚至數個月的時間觀察與動筆才能完成。而抽象藝術則能在觀賞的過程讓時間回到作品,如這次就能令人意識到下筆的順序,好比與創作者一同經歷這個過程。這次選用水彩,也是因為其「wateriness」與流動性而更能呈現繪畫的動態(fluidity of motion)——縱水已流乾,但藉着水痕與斷裂水印,在讓水彩逐層浮現的畫面中,觀者能感受到水的流動及時間的推移。除卻水彩,印刷亦是本次主角。「將同一事物用不同媒介呈現,會挖掘到更多可能。如這些放大後的水彩,一筆一撇都更清晰可見。」是次展出的作品皆是以數位版畫形式放大印刷後的水彩畫,而第一幅作品旁亦展示了水彩原作,祈大衛希望藉此令來者更了解比例如何影響觀感。

展覽亦跨越視覺界限,傳入耳畔,香港大學音樂系教授陳慶恩特別創作組曲《十方一念》逐一回應每幅展覽畫作。二人過往亦曾合作,不過當時是以一首樂曲回應整個展覽的主題,祈大衛認為這次以不同樂曲段落逐一回應畫作,可以令觀眾進一步從音樂聽出陳慶恩「如何分析每幅畫的點與線」。由水彩到印刷、由畫作到音樂與文字,這種跨界及跨媒介的實踐,容許抽象的點與線擺脫對事物的單一描述,向四周越界蔓延,直接觸動觀者情感。而面對「咁抽象會唔會睇唔明」的疑問,祈大衛則向來者拋下了一個問題:「如果可以輕易地宣之於口,為何要創作藝術?」

「藝彩相映:祈大衛的色彩空間」

日期:即日至2025年2月2日

時間:上午9:30至晚上6:00(周二至六);下午1:00至晚上6:00(周日);逢周一、公眾及大學假期休館

地點:薄扶林般咸道90號港大美術博物館馮平山樓2樓

詳情:bit.ly/4iP4iHg

文:鍾卓言

[開眼 藝述速遞]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