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科技開始展現前所未有的力量,包括從龐雜的對話絮語中,找出能判讀人命在旦夕的線索。台大醫院遠距照護中心的電話線上,就有這樣的一套AI系統,它會靜靜紀錄病患與護理師的對話,並在最短0.8分鐘內,提出準確率高達9成的風險預測,讓醫護人員趕緊告訴即將發生危險的病人:「快去急診!」
心血管疾病是全球死亡頭號殺手,2023年台灣人10大死因排名,心臟病、腦血管疾病、高血壓性疾病都上榜,1年就奪走近4.5萬人生命,超過半數急性心肌梗塞患者還來不及送急診就走了,要搶救生命,必須與時間賽跑,甚至未卜先知。
台大醫院遠距照護中心服務的患者當中,最大宗就是心臟病患。遠距中心的護理人員會主動打電話關心病人情況,24小時排班接聽病人、家屬、看護的來電,就是為了及早從生理數據、對話內容,判讀急性惡化的訊號,再趕緊叫病人去急診,以爭取黃金治療時間。
如果只靠人腦,能多快判讀急性惡化的訊號?其實並不一定,通常與醫護人員的經驗有關,但如果有AI輔助整理龐雜資訊,人腦可以更快做出結論。
2025年1月,台大遠距照護系統結合中華電信的「智慧語音辨識」及台大醫院的「急診預測系統」,每一通電話的每一句話都能同步轉為文字,再由急診預測系統算出各種危急情況的風險值,最快0.8分鐘就有結果,而且準確率高達9成。
國台語混合、看護腔調、講藥名,均可辨識
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表示,這是遠距中心眾多創新之一,不僅流程方便,更重要的是,能夠改變病人的命運。善用高科技賦能病人、賦能醫護,即便病人不出門,也能得到像在醫院一樣好的照顧。
遠距照護中心醫師洪啟盛說明,遠距照護中心15年來照顧將近7,000位病人,累積超過54萬通電話資料(個案與遠距中心簽約時簽署同意電話錄音),在大型語言模型快速進展下,龐大的語音資料能夠被分析,進而驗證台大的遠距照護模式安全、有成效,且不增加照護成本。
此外,洪啟盛也提到,經過15.6小時的資料集測試,無論是國語、台語、英語,或是國台語混合、國英語混合,甚至是外籍看護有口音的國語,智慧語音辨識系統的辨識效能都達到8成以上。更重要的是,就算雙方對話夾雜著醫療詞彙,例如藥名,系統也能正確辨識。
台大醫院智慧醫療中心主任、台大資工系特聘教授陳信希表示,要根據醫院、病人和家屬的語音互動去設計模型,並且從中預測急診風險,是很具挑戰的任務,但目前預測準確度已經高達9成。
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則表示,這是遠距中心眾多創新之一,不僅流程方便,更重要的是,能夠改變病患的命運。只要善用高科技賦能病人、賦能醫護,即便患者不出門,也能得到像在醫院一樣好的照顧。
遠距照護顯著降低死亡,醫療花費並沒有隨之增加
根據2016年針對慢性心臟血管疾病(冠心病、心肌梗塞、心衰竭、周邊動脈疾病、腦中風、高血壓)病人的研究結果顯示,經校正年齡、性別及共病,參加遠距照護的病人死亡風險比沒參加者低14%。研究期間,遠距照護組576人當中有53人死亡,但未參加組1178人當中則有136人死亡。
2024年最新研究針對537名心房顫動病人,其中279人參加遠距照護、258人未參加,追蹤3年後發現,遠距照護組顯著較少發生缺血性中風、心血管疾病死亡,而且2組的醫療花費相近,參加遠距照護的花費沒有比較高。
洪啟盛表示,上述研究執行時,還沒有導入「智慧語音辨識」及「急診預測系統」,就有這麼好的成效,有了這2個新技術助力,相信未來可以找出更多需要及時送醫的病患,爭取到更多搶救時間。
台大醫院遠距照護中心主任何奕倫說:「我們深信文字探勘和AI分析,將成為在宅醫療重要的推手。」科技來自人性,儀器量測的數據,始終比不上真人聲音的互動,而這些對話語音轉出的文字,經過文字探勘與生成式AI,最快0.8分鐘就能產生決策分析,幫助醫護人員做出判斷。
傷口照片、血壓數值可一鍵回傳
遠距照護中心副主任吳惠雯表示,中心不只照顧心血管疾病病患,台大各科的出院病人只要願意參加,都能在出院後2週內免費使用遠距中心的服務。2週後如果希望繼續參加,依照服務模式的不同,每月費用介於3,500至7,000元之間,若需要以週、以天為單位,也可另計。
目前個案自行拍攝傷口照片、血壓計的量測結果,都可以一鍵上傳給遠距中心。不過,目前還不能自動串接個案智慧手錶的紀錄、在其他醫院或診所的檢查結果。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