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紐約】在歷史的風聲中

明報

更新於 09月05日16:23 • 發布於 09月05日20:30 • 開眼 大都會文藝誌
林綺晴在Byrdcliffe的織物工作室。(作者提供)
林綺晴在Byrdcliffe的織物工作室。(作者提供)

【明報專訊】盛夏的紐約市,街道灼熱,事務不斷,很難專心創作。我帶着兩大箱材料和工具,來到紐約上州,參加為期一個月的Byrdcliffe藝術駐地項目。Byrdcliffe位於胡士托(Woodstock)小鎮的郊外,30多座木屋散落在山丘之間,有陶藝、金工、織物、畫室等工作室。深棕色的木屋風格簡樸自然,唯有標誌性的碧藍色窗框為它們增添一抹亮色。

這個始建於1902年的藝術社區,創始人是英國人Ralph Radcliffe Whitehead。他來自一個富有的紡織工廠家庭,在牛津求學時,師從英國藝術與工藝美術運動的發起人之一約翰.拉斯金(John Ruskin),並由此萌生創建藝術烏托邦的念頭。後來,他與美國藝術家Jane Byrd McCall結婚,兩人選中風景優美且靠近紐約市的胡士托小鎮,開始建造他們理想中的藝術之地——通過創造性手工勞動的生活。Byrdcliffe這個名字,正是取自兩人中間名的結合。

120多年過去了,藝術家依然在這裏畫畫、寫作、做陶藝、在林蔭間散步,處處能看到歷史的痕迹。在Whitehead夫婦的老房子裏,閣樓有一個廢棄的陶藝工作室,數十年前未上色的陶罐依然靜靜站立,工具散落四周,彷彿主人還會隨時回來。雖然,歷史悠久的另一面則是年久失修:我們十幾個參加夏季駐地項目的藝術家,大部分住在一棟兩層的木屋中,地板踩上去會發出尖銳的吱呀聲,洗手間的地板傾斜讓人擔憂,停水停電也偶有發生。

不過,我來這裏不是來度假的,這些只是小問題。我分到的工作室在一間寬敞的尖頂平房,曾經用於織物設計和生產,裏面有一台結實的手工織布機。巨大的空間在紐約市可是奢侈品。在這裏,我用植物染料給手工紙上色、染布、織布,每天中午在附近的草地上吃便當,4個星期很快就過去了。

在城市裏,大自然被圈禁在公園和行道樹中,讓人忘記其侵略性。而在這裏,只有一小部分空間是屬於人類的,薄薄的木牆難以阻擋從四面八方湧來的生物,一大半依然是自然的。鹿群在空地上吃草,花栗鼠在岩石縫中靈活穿梭,偶爾還能看到狐狸和熊。我剛搬進工作室時,角落和家具上佈滿很多蜘蛛網,於是我全部清理一番,等到離開時,蜘蛛網已經在各處結起來了。她們才是當地的編織高手。

每年夏天,幾十名藝術家來到這裏工作、生活、交流。跟我同期的十幾人中,有畫畫、攝影、寫作的,還有做陶藝和串珠等等。不管用什麼媒介,從無到有地創造出一些東西,總是讓人既激動又害怕。有時候東西還可以,有時候則什麼都不是。但生活還繼續着,創作還繼續着,那就沒有輸。我們偶爾在廚房和門廊聊天,談租工作室的困難,談其他好的或者壞的藝術家,還有Kamala Harris。此時此刻,也在成為歷史的一部分。

作者簡介:織物藝術家,常駐紐約,個人網站:www.linqiqing.com

文:林綺晴

[開眼 大都會文藝誌]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0

沒有留言。